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阐释生态材料研究在服务设计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意义,以及服务设计对生态材料研究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分别论述了生态材料、可持续设计与服务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说明。得到系统化的可持续服务设计分析图,希望对可持续服务设计研究方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生态材料 可持續设计 服务设计
引言
随着传统工业设计的转型和发展,服务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材料作为造物的基础,更应该与设计趋势发展相融合,基于生态材料的属性以及材料工艺的研究为服务设计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探究可能和研究方向。
一、可持续发展观在服务设计中的体现
(一)服务设计的边界
如今各学科方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服务设计与可持续设计被人们逐渐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都可以被定义为系统设计。
服务设计最初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领域,G·林恩·肖斯塔克(G Lynn Shostack)在论文“How to Design a Service”(1982年)和”“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1984年)中,首次提出了管理与营销层面的服务设计概念。在设计学领域,服务设计概念是在1991年由Bill Hollirs出版的“Total Design”一书中正式提出。20世纪末设计学领域提倡“产品服务系统(PSS)”,从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希望通过服务有效减少物质资源的利用,提高环境效益。近年来服务设计领域通过一些针对用户体验和物联网商业的创新的项目被广为人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对于服务设计和交互设计的概念产生了混淆。
服务设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服务设计在不同学科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更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善服务和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在于为设计实践的理论提供理论与方法,成为一种超越传统设计学科分类的“哲学形式”,最终目标是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大多数服务设计案例中,往往通过应用各种服务设计工具观察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行为过程中的痛点和接触点,以确定设计机会。
在用户导向、体验导向的设计大环境中,虽然在“服务”、“系统”、“可持续”的名词定义下,但是大多数设计团体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造物的基础,把大量的时间应用在分析用户行为和需求上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经济利益的可持续,但是也忽略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比如众所周知的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从用户角度和商业利益出发的服务设计案例。虽然单车共享形式的出现确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不便,同时,也为传统自行车产业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但是现在共享单车品牌层出不穷,自行车数量在城市中的过度饱和而造成大量的公共空间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都是此类服务设计项目存在的问题,追其本质是在服务系统设计中忽略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服务设计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探寻
在大多数的服务设计方法与工具中,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者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引导用户描述对环境和实物的看法,观察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创造”的魅力无形中被理性的分析减弱,设计者在通过一系列服务设计方法应用和总结之后,往往在被观察者的思路基础上对现有产品服务系统进行改变,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和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益相关者描述和感知已知事物,并没有对未知事物的创造性,其在描述对某样需求时往往是基于已有产品的,所以从用户方得到的反馈并不能够创造颠覆性的设计作品。其实用户往往需要满足的是一种感受,这便需要设计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心理需求的探究。然而生态材料的肌理与触感设计变化,以及传达出的可持续概念,都能够在除了产品造型和媒体交互方面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交互体验。服务设计与可持续设计都是系统化的设计,应该从服务和可持续等方面达到设计环节的循环。
在整个可持续服务设计系统中需要各环节人员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合作,设计流程并不是单方向的循环,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可持续服务设计秉承着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从造物的基础——材料开始导入服务设计思维,将为产品转化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提供系统化的思路,如图1。
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产品本身提供了巨大的无形价值。服务设计不同于传统产品设计仅关注产品的功能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服务设计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设计流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会与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主席埃佐·曼奇尼(Ezio Manizni)曾提出有关“设计”的两个含义:解决问题与建构意义。也就是说,服务设计除了直接解决问题外,还在文化、语言和意义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设计可以落地于人们最普通的衣食住行和娱乐、旅游等活动入手,将健康、低碳、环保、节约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乃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材料研究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
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可持续性定义明确指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次会议上,各国达成共识,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与此同时,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的主题中,提出了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生态材料的概念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背景下产生的。于此同时对于生态材料也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同时对生态与环境造成污染小,其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可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对环境有一定的修复净化功能”。
生态材料的研究长久以来一直是国际范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_,关注群体不仅仅来源于材料学研究界,很大一部分群体也来自于设计界。在材料学科研究者从材料分子、构成等微观的角度研究材料属性、改变材料属性,从而创造新的材料:产品设计师对于生态材料的研究则建立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探索材料特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发挥材料属性优势。然而不论是哪一类人群研究生态材料的最终目的都是可持续发展。 如今,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领域,可持续设计的方向已经出现。其深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也是一门极富交叉性的学科。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环境影响、资源限制、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问题。于此同时也体现出可持续设计的四个属性: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属性。
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寻求最佳生态系统,以确保生态的完整性和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旨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但不能超越维持生态系统容忍的能力。从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净收益,同时保持了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的服务。从技术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研究转向生态材料和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生态材料研究不仅是可持续设计中的重要一环,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设计的循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运用科技可持续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是对生态可持续层面的探索和研究,也是为达到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目标的造物基础。
三、服务设计在可持续背景下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化服务设计案例并不少见,然而同样有一些设计师以生态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为目标,研究生态材料、研究并创造生产工艺,从造物的基础研究“物”的价值与“人”的关系。
(一)服务系统设计在生态可持续中的体现
Blond&Bieber工作室位于德国柏林,由两位年轻的设计师Essi Johanna Glomb和Rasa Weber创立。她们研究产品设计与纺织品设计之前相交错的设计触点。把概念通过反复实验来实现。在Algaemy项目中,两位设计师发现了纺织业使用的化学合成材料的天然替代品,并完成了从原料到色素提取到染料印刷的一套系统的产品与纺织品设计体系。在这个项目中,完全让人们跳脱出了传统纺织品印刷、图案图形设计的概念,而是从原料到生产的整个可持续服务系统的设计。
在项目初期,设计师关注到环境问题:“海藻瘟疫”对海洋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收集各种海藻样品进行试验研究,本着生态可持续的思维方式对“负面物质”和“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待海藻,并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针对不同种类的海藻进行物质提取和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两位设计师震惊于生物实验室中的美学,不同种类的海藻在实验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同的本色,除了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绿色外,还有不同色调的黄色,甚至是艳丽的红色。显然微藻的色彩提取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在替代化学合成纺织染料的研究方向中有重要意义。然而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开发了一台系统的纺织品印花机,能够实现从藻类的培育、色彩提取、印刷、纺织面料成型一系列流程,如图2、3。
服务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在这个设计项目中,与基于用户研究为导向的设计不同之处在于设计的切入点并不是某一类人群,而是人类生存下的大环境。两位设计师从入侵性藻类生物对环境污染这一现象出发,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进行针对不同种类海藻的研究实验,进而进行设计创新。在整个设计中过程中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带着设计师善于发现的眼光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流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没有目标性用户的参与,但设计的出发点来源于物质对人和环境产生的危害,落脚于人类活动的生产制造和穿衣用度。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大自然色彩和印染的魅力、并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现在他们已经与著名服装设计品牌进行联合创作,印染机在不断的迭代后也将会投入市场,服务更多的人群,获得经济利益。本设计案例从材料属性的角度出发,进而实现了生态可持续、社会创新的目标,并通过系统的设计,达成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目的。
(二)服务系统设计在文化可持续中的体现
考工记工作室位于中国台湾,由设计师范承宗创立。在其官方网页中对这位设计师有着这样的描述,“身体里住着老灵魂的年轻创作者,着迷于挖掘隐藏在传统器物中,以时间凝结而成的智慧。不舍这些无形资产将随物件一起逝去,致力以设计传承,从传统,学创造”。服务设计的概念虽然最早从经济学中产生,但随着服务设计向教育界的发展以及服务设计概念的普及,社会创新、文化传承成为了服务设计项目与课题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传统工艺与生态材料是设计师范承宗一直研究的方向,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团队系统地搜集和总结了中国多种即将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探索了不同生态材料的属性与可能性。
以“筌屋”装置设计为例,筌屋设计来源于邵族一种捕鱼陷阱——鱼筌的编织工艺,邵族村落从前世世代代、家家户户以鱼筌编织这一手工业作为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人们对鱼筌这类产品的需求量也变得微乎其微,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消亡,村落中留守老人的生活变得索然无趣。于是设计师带着团队来到邵族村落跟长老学习鱼筌的编织方法,并利用适合的生态材料结合这种传统的编织方法设计了“筌屋”,并在日月潭边临时召集路人很短的时间完成了筌屋的搭建。在筌屋搭建的过程中路人们对这件事情充满了好奇,并很乐意学习筌屋的编织方法,帮助完成搭建,如图4。
在服务设计中,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称为“共创”,让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共创”作為服务服务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设计过程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利益相关者不是—方,而是多方。让多方参与共同创造不仅能够提升设计效率,快速拓展设计的维度,而且有助于挖掘潜在利益相关者,无形中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在这个设计案例中,通过“共创”人们不仅通过筌屋了解和实践了传统工艺,而且在筌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对于传统工艺的文化自信。从筌屋这一件建筑装置设计出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创新,建立文化传播服务系统,达到生态、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图5。 (三)服务系统设计在社会可持续中的体现
如今从生态材料以及工艺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设计师并不少见,但是仅仅为了产品而做设计的路却越来越难走,由于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变得浮躁,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关注产品的文化和内涵。市场需求也时刻发生改变。所以需要系统化的服务引导人们关注传统文化,建立生态可持续意识。品物流行设计工作室与杭州余杭区政府合作建成了余杭融设计博物馆,为生态材料研究、传统手工艺研究与众多设计师,以及关注此方向的利益相关者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此平台下的设计师们专注研究和结构中国传统生态材料及相关工艺,并将研究结果整理陈列在融博物馆内供人参观查阅学习。并且每个月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3位设计师进行探讨交流,将这些充满魅力的材料和传统工艺转化为当代设计作品。“融合”意味着融化融化,融化和解构传统手工艺品,然后融入当代设计。这是一个创造当代设计语言和诠释当代中国设计精神的过程。2017年,荣荣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五年的“福”展览,以中国近五百个竹,丝,土,铜,纸五类工艺品为基础。参观30多个自然村,2,000多种材料,以及来自12个不同领域的50名设计师。70件当代设计作品。同时,经过五年的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和研究,建成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书馆。并在展会上发布了51件手工艺品和300件传统材料。
在这个案例中,服务设计的构建的落脚点并不是某个产品的呈现,而是整合多方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的系统构建。这个系统不论是对设计师、传统工艺工匠,还是对企业、政府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服务平台。服务设计中,存在着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在一个服务系统中通常人们所能接触到的部分可以称为有形服务,然而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览、活动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无形服务网络。本案例的系统服务设计者基于生态材料搭建了有形与无形的服务平台,实现基于生态材料可持续设计作品的宣传、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经济利益的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推广、国际资源的整合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服务系统设计的社会可持续。
结语
生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与环境可持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時更离不开人类行为,基于生态材料可持续产品的服务设计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更高效的可持续服务体系。服务设计作为正在快速发展中的研究方向,也将会在生态材料可持续方面创造更大价值。
关键词:生态材料 可持續设计 服务设计
引言
随着传统工业设计的转型和发展,服务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材料作为造物的基础,更应该与设计趋势发展相融合,基于生态材料的属性以及材料工艺的研究为服务设计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探究可能和研究方向。
一、可持续发展观在服务设计中的体现
(一)服务设计的边界
如今各学科方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服务设计与可持续设计被人们逐渐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都可以被定义为系统设计。
服务设计最初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领域,G·林恩·肖斯塔克(G Lynn Shostack)在论文“How to Design a Service”(1982年)和”“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1984年)中,首次提出了管理与营销层面的服务设计概念。在设计学领域,服务设计概念是在1991年由Bill Hollirs出版的“Total Design”一书中正式提出。20世纪末设计学领域提倡“产品服务系统(PSS)”,从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希望通过服务有效减少物质资源的利用,提高环境效益。近年来服务设计领域通过一些针对用户体验和物联网商业的创新的项目被广为人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对于服务设计和交互设计的概念产生了混淆。
服务设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服务设计在不同学科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更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善服务和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在于为设计实践的理论提供理论与方法,成为一种超越传统设计学科分类的“哲学形式”,最终目标是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大多数服务设计案例中,往往通过应用各种服务设计工具观察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行为过程中的痛点和接触点,以确定设计机会。
在用户导向、体验导向的设计大环境中,虽然在“服务”、“系统”、“可持续”的名词定义下,但是大多数设计团体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造物的基础,把大量的时间应用在分析用户行为和需求上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经济利益的可持续,但是也忽略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比如众所周知的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从用户角度和商业利益出发的服务设计案例。虽然单车共享形式的出现确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不便,同时,也为传统自行车产业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但是现在共享单车品牌层出不穷,自行车数量在城市中的过度饱和而造成大量的公共空间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都是此类服务设计项目存在的问题,追其本质是在服务系统设计中忽略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服务设计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探寻
在大多数的服务设计方法与工具中,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者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引导用户描述对环境和实物的看法,观察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创造”的魅力无形中被理性的分析减弱,设计者在通过一系列服务设计方法应用和总结之后,往往在被观察者的思路基础上对现有产品服务系统进行改变,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和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益相关者描述和感知已知事物,并没有对未知事物的创造性,其在描述对某样需求时往往是基于已有产品的,所以从用户方得到的反馈并不能够创造颠覆性的设计作品。其实用户往往需要满足的是一种感受,这便需要设计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心理需求的探究。然而生态材料的肌理与触感设计变化,以及传达出的可持续概念,都能够在除了产品造型和媒体交互方面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交互体验。服务设计与可持续设计都是系统化的设计,应该从服务和可持续等方面达到设计环节的循环。
在整个可持续服务设计系统中需要各环节人员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合作,设计流程并不是单方向的循环,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可持续服务设计秉承着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从造物的基础——材料开始导入服务设计思维,将为产品转化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提供系统化的思路,如图1。
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产品本身提供了巨大的无形价值。服务设计不同于传统产品设计仅关注产品的功能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服务设计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设计流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会与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主席埃佐·曼奇尼(Ezio Manizni)曾提出有关“设计”的两个含义:解决问题与建构意义。也就是说,服务设计除了直接解决问题外,还在文化、语言和意义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设计可以落地于人们最普通的衣食住行和娱乐、旅游等活动入手,将健康、低碳、环保、节约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乃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材料研究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
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可持续性定义明确指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次会议上,各国达成共识,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与此同时,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的主题中,提出了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生态材料的概念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背景下产生的。于此同时对于生态材料也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同时对生态与环境造成污染小,其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可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对环境有一定的修复净化功能”。
生态材料的研究长久以来一直是国际范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_,关注群体不仅仅来源于材料学研究界,很大一部分群体也来自于设计界。在材料学科研究者从材料分子、构成等微观的角度研究材料属性、改变材料属性,从而创造新的材料:产品设计师对于生态材料的研究则建立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探索材料特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发挥材料属性优势。然而不论是哪一类人群研究生态材料的最终目的都是可持续发展。 如今,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领域,可持续设计的方向已经出现。其深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也是一门极富交叉性的学科。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环境影响、资源限制、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问题。于此同时也体现出可持续设计的四个属性: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属性。
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寻求最佳生态系统,以确保生态的完整性和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旨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但不能超越维持生态系统容忍的能力。从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净收益,同时保持了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的服务。从技术属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设计研究转向生态材料和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生态材料研究不仅是可持续设计中的重要一环,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设计的循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运用科技可持续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是对生态可持续层面的探索和研究,也是为达到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目标的造物基础。
三、服务设计在可持续背景下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化服务设计案例并不少见,然而同样有一些设计师以生态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为目标,研究生态材料、研究并创造生产工艺,从造物的基础研究“物”的价值与“人”的关系。
(一)服务系统设计在生态可持续中的体现
Blond&Bieber工作室位于德国柏林,由两位年轻的设计师Essi Johanna Glomb和Rasa Weber创立。她们研究产品设计与纺织品设计之前相交错的设计触点。把概念通过反复实验来实现。在Algaemy项目中,两位设计师发现了纺织业使用的化学合成材料的天然替代品,并完成了从原料到色素提取到染料印刷的一套系统的产品与纺织品设计体系。在这个项目中,完全让人们跳脱出了传统纺织品印刷、图案图形设计的概念,而是从原料到生产的整个可持续服务系统的设计。
在项目初期,设计师关注到环境问题:“海藻瘟疫”对海洋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收集各种海藻样品进行试验研究,本着生态可持续的思维方式对“负面物质”和“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待海藻,并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针对不同种类的海藻进行物质提取和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两位设计师震惊于生物实验室中的美学,不同种类的海藻在实验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同的本色,除了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绿色外,还有不同色调的黄色,甚至是艳丽的红色。显然微藻的色彩提取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在替代化学合成纺织染料的研究方向中有重要意义。然而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开发了一台系统的纺织品印花机,能够实现从藻类的培育、色彩提取、印刷、纺织面料成型一系列流程,如图2、3。
服务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在这个设计项目中,与基于用户研究为导向的设计不同之处在于设计的切入点并不是某一类人群,而是人类生存下的大环境。两位设计师从入侵性藻类生物对环境污染这一现象出发,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进行针对不同种类海藻的研究实验,进而进行设计创新。在整个设计中过程中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带着设计师善于发现的眼光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流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没有目标性用户的参与,但设计的出发点来源于物质对人和环境产生的危害,落脚于人类活动的生产制造和穿衣用度。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大自然色彩和印染的魅力、并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现在他们已经与著名服装设计品牌进行联合创作,印染机在不断的迭代后也将会投入市场,服务更多的人群,获得经济利益。本设计案例从材料属性的角度出发,进而实现了生态可持续、社会创新的目标,并通过系统的设计,达成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目的。
(二)服务系统设计在文化可持续中的体现
考工记工作室位于中国台湾,由设计师范承宗创立。在其官方网页中对这位设计师有着这样的描述,“身体里住着老灵魂的年轻创作者,着迷于挖掘隐藏在传统器物中,以时间凝结而成的智慧。不舍这些无形资产将随物件一起逝去,致力以设计传承,从传统,学创造”。服务设计的概念虽然最早从经济学中产生,但随着服务设计向教育界的发展以及服务设计概念的普及,社会创新、文化传承成为了服务设计项目与课题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传统工艺与生态材料是设计师范承宗一直研究的方向,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团队系统地搜集和总结了中国多种即将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探索了不同生态材料的属性与可能性。
以“筌屋”装置设计为例,筌屋设计来源于邵族一种捕鱼陷阱——鱼筌的编织工艺,邵族村落从前世世代代、家家户户以鱼筌编织这一手工业作为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人们对鱼筌这类产品的需求量也变得微乎其微,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消亡,村落中留守老人的生活变得索然无趣。于是设计师带着团队来到邵族村落跟长老学习鱼筌的编织方法,并利用适合的生态材料结合这种传统的编织方法设计了“筌屋”,并在日月潭边临时召集路人很短的时间完成了筌屋的搭建。在筌屋搭建的过程中路人们对这件事情充满了好奇,并很乐意学习筌屋的编织方法,帮助完成搭建,如图4。
在服务设计中,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称为“共创”,让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共创”作為服务服务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设计过程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利益相关者不是—方,而是多方。让多方参与共同创造不仅能够提升设计效率,快速拓展设计的维度,而且有助于挖掘潜在利益相关者,无形中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在这个设计案例中,通过“共创”人们不仅通过筌屋了解和实践了传统工艺,而且在筌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对于传统工艺的文化自信。从筌屋这一件建筑装置设计出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创新,建立文化传播服务系统,达到生态、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图5。 (三)服务系统设计在社会可持续中的体现
如今从生态材料以及工艺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设计师并不少见,但是仅仅为了产品而做设计的路却越来越难走,由于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变得浮躁,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关注产品的文化和内涵。市场需求也时刻发生改变。所以需要系统化的服务引导人们关注传统文化,建立生态可持续意识。品物流行设计工作室与杭州余杭区政府合作建成了余杭融设计博物馆,为生态材料研究、传统手工艺研究与众多设计师,以及关注此方向的利益相关者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此平台下的设计师们专注研究和结构中国传统生态材料及相关工艺,并将研究结果整理陈列在融博物馆内供人参观查阅学习。并且每个月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3位设计师进行探讨交流,将这些充满魅力的材料和传统工艺转化为当代设计作品。“融合”意味着融化融化,融化和解构传统手工艺品,然后融入当代设计。这是一个创造当代设计语言和诠释当代中国设计精神的过程。2017年,荣荣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五年的“福”展览,以中国近五百个竹,丝,土,铜,纸五类工艺品为基础。参观30多个自然村,2,000多种材料,以及来自12个不同领域的50名设计师。70件当代设计作品。同时,经过五年的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和研究,建成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书馆。并在展会上发布了51件手工艺品和300件传统材料。
在这个案例中,服务设计的构建的落脚点并不是某个产品的呈现,而是整合多方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的系统构建。这个系统不论是对设计师、传统工艺工匠,还是对企业、政府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服务平台。服务设计中,存在着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在一个服务系统中通常人们所能接触到的部分可以称为有形服务,然而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览、活动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无形服务网络。本案例的系统服务设计者基于生态材料搭建了有形与无形的服务平台,实现基于生态材料可持续设计作品的宣传、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经济利益的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推广、国际资源的整合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服务系统设计的社会可持续。
结语
生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与环境可持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時更离不开人类行为,基于生态材料可持续产品的服务设计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更高效的可持续服务体系。服务设计作为正在快速发展中的研究方向,也将会在生态材料可持续方面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