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服药冲突谈起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ma7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老师的儿子小学时品学兼优,初三开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称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自语自笑、对空谩骂;认为同学发明了一种射线,可以射到他脑子里控制他;说话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不肯上学,不愿与人交往。
  16岁时他在精神专科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住院治疗,服用利培酮效果好。但出院后他就拒绝服药,威胁父母,称如果再要让他服药他就要么自杀,要么和父母同归于尽。停药不久就又出现言行紊乱,趴在地上要接地气反控制,时常打骂父母,还无缘无故砸他人的汽车。就这样九年来病情反反复复,先后7次住院。每次住院用抗精神病药效果都不错,但出院即自行停药病情逐渐加重。家属无奈之下只好每天在他的食物中悄悄放半片奥氮平。开始还能减少冲动行为。由于怕他发现,剂量不敢加大,病情时好时坏。一次放药被他发现,就认为父母长期给他放毒,阴谋杀害自己,与其被杀不如杀人,挥刀行凶被邻居及时发现并阻止,避免了一场惨案。
  以上病案并非个别现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通常不肯自行服药,家属管理困难。那么有没有安全有效,病人愿意接受的治疗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医患治疗联盟和使用长效针剂。
  暗服药是下下策
  有些家属无奈下选择给患者偷偷服用抗精神病药。其实暗服药短期部分有效,长期风险极大,还违反伦理得不到法律支持。
  从家属角度来讲,暗服药短期有助于患者病情稳定。但是暗服药一般是把药物放在患者的食物和饮料中,难以保证投放的药物被患者全部服下。一些药物经过高温加热,药效减弱或丧失,不能保证疗效。从长期来看,没有患者参与的治疗效果都不会太好,而且隐藏极大风险。暗服药增加了家属的精神负担,每天都沉浸在如何放药且不被发觉的精神压力下。一旦患者发现了被“下药”,会增加对家人的仇恨及不信任,严重者甚至酿成家庭悲剧。
  从医学伦理及法律层面来讲,暗服药是不被允许的。《联合国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1991年联合国大会46/119号决议)中明确指出:除特殊情况外,未经患者知情同意,不得对其实施任何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也提到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施自愿原则。法律上没有规定监护人具备对患者实施非自愿治疗的权利。
  建立治疗联盟,医患共同决策
  是有效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
  我的一位患者有次乘公交车,前一班车给老人让座了,后一班车却坚决不肯让座,还跟老人吵了起来。原因是边上有个大妈说:“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给老人让座?”他就生气了,坚决不让,还吵了起来。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患者感觉做某件事是被逼迫着做,就不大能够做好。服药也不例外,如果患者不愿意就很难坚持。所以我们应该想一下怎样让患者自己愿意。实践证明,做好医患沟通,建立治疗联盟有助于患者接受治疗。
  医疗的本源是对患者的关怀,关心患者的意愿,让患者参与到医疗决策中来。2014年《欧洲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提出:“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和护理决策可以改善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抗精神病药的选择,必须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家属的观点。”
  调查发现,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能力参与共同决策。如果治疗方案单独由医生来决定,患者的接受度只有26.5%;如果患者共同参与决定,接受度就达到73.5%,治疗的结局就比较好。
  医生和家属要做到以下7个方面:
  1了解患者的观点,体会患者的情感,与患者共情,讓患者感受到我们是共同的,不是对立的。
  2让患者在决策过程中担当角色,为疾病康复负起责任。
  3了解患者的生活和治疗目的,激发治疗康复的愿望。
  4医生要提供经过评估、有循证证据的治疗方案。暗服药显然不是备选方案。
  5确认患者理解治疗方案,如果不理解,医生和家属要做更多的工作。
  6了解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倾向和偏好,和患者共同讨论。
  7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效果会好很多。
  如果我们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权益,让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就不会选择暗服药,而是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长效针剂的临床使用
  我们要相信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能够治好的,现有的抗精神病药对50%-80%患者的阳性症状有明显疗效。但是,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要求把精神分裂症一次性彻底治好,一辈子不再发作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是让患者康复并回归社会的必要手段。
  理想的抗精神病药应该高效、安全、方便、稳定。长效针剂比较符合这个标准。国内外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都提出:对于因不能坚持服药而导致经常复发的患者,更好的方法是接受长效针剂治疗。长效针剂能够快速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类似薛老师儿子这样的患者完全可以尝试长效针剂治疗。
  长效针剂在预防复发方面比口服药更有优势。特别是对不愿服药、依从性比较差的患者尤为明显。如果用片剂治疗,每日需服一到两次,患者经常会忘记服药或怕别人看到而漏服药,甚至根本就不愿意服药而擅自减少药量或自行停药。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和生活质量降低的原因。长效针剂一般每月注射一次,减少用药次数,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实践证明,要动员患者每天服药,工作量非常大,家属很难做到,患者也会反感。但每月动员一次,大多数患者是能够接受的。
  长效针剂还能有效保护患者的隐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定期去医院注射,也能起到定期复诊的目的,每月和医生交流一次,是治疗联盟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大大减轻家属的压力,有助于医患一起及时发现早期征兆、进行专业处理。
  棕榈酸帕利哌酮是新型长效针剂,每月注射一次,注射后通常第四天可达到有效血浓度,第八天症状改善,短期内即可控制急性期症状。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血药浓度保持平稳,避免了口服药血药浓度忽高忽低的现象,不良反应降低,疗效持久。
  薛老师的儿子经上述长效针剂治疗后,已经两年多没有复发,目前能够正常上班。经过医生的帮助和指导,自知力恢复,他对家属的怀疑也已经消除。
  暗服药不可取,建立医患治疗联盟和长效针剂临床使用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良好手段。
其他文献
火车摩擦铁轨发出“哐当哐当”沉闷的声音,那种声音机械而重复,人们被拘在一个狭长的绿色铁皮箱子里,义无反顾地向着远方。  你尝试过在火车上读书吗?伴随着铿镪有力的节奏,别具一凡风味。有那么一段时间,天天在火车上往返,晨起搭乘火车而去,夜晚搭乘火車而返,因此有了大段空闲而寂寞的时光,耳边是旅人空泛的闲聊,眼光却瞟着车窗外千篇一律的风景,时间一久,终于厌倦,在上车之前,会随意地拿两本书塞进包里。  那时
期刊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古语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医患之间。患者既然选择了医生,就要信任对方。在医患沟通中,千万不要看着某个医生,却口口声声提起其他医生的意见。这如同谈恋爱,与现任谈得火热,却张口闭口说前任多么多么好。这种情况,换作谁都忍受不了。因此,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信任。做到“既选之,则信之”。  2017年8月16日那一天,老林收到了女儿国内
期刊
2017年11月25日-26日,中国首届接纳承诺疗法(ACT)峰会在北京五环大酒店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由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CACBS)主办,广邀国内外ACT领航专家,我国心理学行业领军人物及各咨询流派顶级专家,围绕“接纳与改变:心理咨询的未来与可能”这一大会主题进行交流。本届大会主席,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首位华人会士,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會(CACBS)理事长,中国
期刊
5·12地震后的10年,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发展的10年,世界各地优秀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参与到一线的心理援助工作中,其中有高校的心理教师、研究所的学者、医院的精神心理科专家、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教授,也有相关专业热血沸腾的毕业生,还有经验丰富的一线心理咨询师等等,其中很多人常年驻扎灾区,或者在后方和灾区多次往返,在科研实践、募集资金、链接资源、倡导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有的人默默坚守,付出
期刊
5·12这个日子近了,就快10年了!这是一个令人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曾代表着悲痛、泪水、思念;这一天,也代表着坚韧、成长和爱。  见证这段历史的人不会忘记,参与灾后重建的所有人都不会忘记,因为这个日子不仅写进了我们生命的历程,还是记载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里程碑。从2009年起,5月12日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我们依然会思念故去的亲人朋友,我们也会站在曾经山崩地裂、现早已重建一新
期刊
我在2000年之前从发展心理学教科书上了解到依恋理论,当时并不知道依恋理论的奠基人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是心理治疗领域精神分析方向的专家。直到2004年秋天参加一场关于依恋理论的培训,当时主办方邀请了四位英国专家,培训中专家放了几段母婴分离的录像,这几段录像震撼力十足。我后来找到了约翰·鲍尔比的这三本关于依恋理论的书,当时没有任何译本,我一直都想把英文版好好读完,可惜在没有压力的情
期刊
养育一盆花,便盼着它的盛开。夜以继日地浇水,晒太阳,松土。可是它迟迟未开花。  略带功利的心,便黯然生出些许失望。时日增多,渐渐忽略了开花的盼望。没有企图地浇灌,心态反而变得安然。就好比一个婴孩降生之后,父母往往会寄予厚望于一身。因此,在望子成龙的巴望中,总是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其实,你忘了,你也正是一枚凡夫俗子,如同春风中随意撒落在泥土中的一颗种子。  阳台上逐渐又多了几盆花。在花农手里便已
期刊
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吃东西会成为我的噩梦。  那时,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南方。作为一名来自北方的女生,身高1米67的我是班上女生里面比较高的了,甚至很多男生也没有我高。虽然我算不上很胖,但在那些长得小巧玲珑,身材凹凸有致的南方女生里面,人高马大的我显得的确是虎背熊腰。新生体检称体重,我一站上去,体重秤的指针一下子跑到了62公斤。站在我身后的男生一脸坏笑地跟我说:“晓玲,咱俩比比,谁重谁请吃
期刊
行为主义学派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西方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时至今日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子。  Q啊?行为主义是什么,它看上去离我们很遥远。  A其实不是哦,行为主义隐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如果你说你从没见过它,那一定是因为你还不认识它。回忆下从小到大我们为获得作业本上的“五角星”、奶茶集点卡的盖章所付出的努力,这种能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人类行为的“代币制”
期刊
周三傍晚,收到一个署名为“小兔兔”的微友发来的两则微信:“老师好!在年初的全体教师会上,我幸运地被提拔为业务部的教导主任,负责低年组的教研工作。祝贺我吧!”“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是您帮我戒掉了天生的自卑,并引我走上了直抵名师的道路。”我不置可否地笑笑,当即回复几句:“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只要你足够向上,岁月自会从容打赏!”合上手机,我的脑中迅速闪出与“小兔兔”的实名者阿华相处的点点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