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8日,在剑桥大学著名的国王学院里,剑河边上的一块草地上,安放了一块为中国诗人徐志摩而立的白色大理石诗碑,碑上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块诗碑,如今已成为剑桥一景。
其实剑桥让国人感到格外亲切和自豪的不仅仅只有徐志摩,还有这里丰富的中国印记。英国历史学家柯瑞思曾说:“在世界最高学府里有多处为中国名人或文化而专门设立的建筑,这是非常罕见的。”
徐志摩纪念花园
2018年8月10日,在第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期间,徐志摩纪念花园在诗碑旁落成。
该花园由国王学院的首席园艺师Steven Coghill设计,是剑桥大学校园内建造的第一个中式园林。花园以道教和佛教的理念为基础,把英国和徐志摩家乡海宁的植物结合在一起,代表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地面上刻着《再别康桥》的诗句,诗文的书法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等中国学者书写。诗句引导着游客穿过花园走到新月形的长凳,这一设计是为了纪念徐志摩在1923年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共同创立的文学团体—新月诗社。
自2015年以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办的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国际诗人和艺术家前来参与。
李约瑟研究所
在剑桥罗宾逊学院校园里有一座融合东亚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两层红砖楼房,它便是闻名于世的李约瑟研究所。
推开研究所的大门,一块“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用”的朱红篆字图记映入眼帘。研究所后面有个回廊,采用的是大红廊柱、中式栏杆,回廊环抱着一个中式小园林,栽种着特地从中国运来的花木,大有古色古香之味。用创办人李约瑟先生的话讲,这是在剑桥的“中国庙”。
李约瑟先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的生物化学家。1937年,一位名叫鲁桂珍的南京女学生来到剑桥求学,改变了李约瑟的后半生。从鲁桂珍和她的中国同学身上,李约瑟感受到来自东方古国的神奇魅力和灿烂文明。他在鲁桂珍(后来成为第二任李夫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同时也迷上了中国。
金庸对联石
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女士在读了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英译本后,极为喜欢,于是向学校的荣誉博士提名委员会推荐,使金庸在2005年获得了剑桥荣誉博士学位。但当时已经81岁的金庸并不为此满足,更向校方提出,希望用4年时间攻读一个“真”博士学位。
金庸在剑桥攻读硕士和博士时,师从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部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唐史专家麦大维教授。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初唐皇位继承制度》,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
为了肯定金庸先生在文学、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2012年7月4日,金庸先生的對联石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落地。石碑上的对联内容为:“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落款是“学生金庸书”。
孔子雕像
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真人大小的孔子青铜雕像。
孔子雕像是由中国最负盛名的当代雕塑家吴为山先生赠予克莱尔学院的。此孔子雕像曾在2009年作为当代雕塑展览的一部分,放在菲茨威廉博物馆的雕塑长廊里展出。雕像运用现代科技铸造,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
1685年,克莱尔学院的教授纳撒尼尔?文森特首次将孔子的教义翻译成英文,现在孔子雕像的存在也进一步体现了克莱尔学院与中国历史、东方传统文化的联系。
(摘自《大学生》2019年第10期,清荷夕梦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