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8月18日,2017年度关于券商与挂牌公司解除持续督导协议的公告就有450余条,到年底增加至680余家。而2014年仅8家公司在公告中称更换或拟更换督导券商,2015年增加到100多家,2016年继续增加至300多家,可以说2017年度新三板挂牌公司与券商解除督导协议就像一阵大浪潮。
“杰出代表”中信证券
在2017年度解除督导协议的这一大浪潮中,收缩步伐最为明显的当属中信证券了。新三板自2013年开始快速扩容,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自然不能缺席这场盛宴。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到2016年年底,中信证券共计为186家新三板公司提供挂牌服务,做市股票数量为174家。
2017年开始,中信证券与挂牌公司解除督导协议的公告陆续而出。据不完全统计发现,自2017年4月30日年报披露日开始,截至2017年9月19日,中信证券已经先后同51家挂牌企业解除了督导关系,还在为92家挂牌企业提供督导服务。
截止目前(2018年1月10日),新三板市场上承担挂牌公司持续督导的券商共有93家,中信证券督导企业数量更是由92家降到了53家,督导数量在93家券商排名中从2017年9月份的第41位下降至目前的第63位。单是从督导数量上看,中信证券新三板持续督导业务退出已是事实。而在2017年年初的时候,市场就有对中信证券收缩新三板业务的猜想。
除了中信证券这样的大券商调整新三板业务外,像大通证券等一些中小券商主动收缩新三板持续督导业务的步伐也是较为明显的。2017年度,截止9月19日大通证券已与29家挂牌企业解除持续督导协议。其督导的挂牌企业为275家。截至目前,大通证券督导的挂牌企业为47家,在93家从事新三板持续督导业务的券商中,排名处于第67位。
然而有退就有进,随着部分券商撤出为新三板公司提供督导服务,另外一部分公司却也在主动承接,代表券商为招商证券。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券商也乘机在新三板市场招兵买马,承接为挂牌公司提供督导服务。
双向选择下的分分合合
而分析后发现变更督导的这些挂牌企业,在行业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特征,业绩也是有好有坏。从这些变更督导的这些公告中,也看不出太多的“血雨腥风”,披露公告均肯定了原券商勤勉尽责地履行持续督导职责,同时又都是因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后“和平分手”。
與主板市场的保荐制度不同,券商作为推荐挂牌机构在企业新三板挂牌之后,还要承担持续督导的责任。据了解,给新三板企业做督导工作,每年大概可以产生8万到15万元的持续督导收入,但要承担大量的督导责任和监管风险,也就是“钱少、活多、责任大”,有些券商渐渐不愿意承接这部分业务。
再者说来,挂牌公司在持续经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对督导券商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对券商的执业能力考核带来一定影响,因而券商在新三板督导业务板块的服务意愿渐渐降低。
另一方面,市场上对于券商与挂牌公司“分手”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由于发展需求也对券商要求高了,反向选择也很常见。一些券商虽然业务规模很大,但其后续督导能力不一定能跟上企业需求,很多公司在挂牌之后很可能是奔着IPO去的,因此对督导券商的要求也会很高。
由于目前市场上,上万家挂牌企业的数量对应90余家的督导券商,券商忙不过来就容易暴露更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券商的督导服务难以匹配挂牌企业的诉求,因此部分公司也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主动提出分手,进而选择默契度更好,业务能力更强的督导券商。
2018年变更督导普遍化
券商和挂牌公司频繁分手,对于谁更占有主动权也是各执一词。如今的新三板市场依旧是“狼多肉少”局面,不仅是融资方面,就新三板督导服务这一块来说,11623家挂牌公司,能为之提供督导服务的仅有93家券商。平均下来,一家券商需为120余家公司提供持续督导服务。像申万宏源证券、安信证券目前在为600多家挂牌提供督导服务,而一些规模名气较小的券商,督导家数在90余家券商中所占比例极小,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如今的市场中,券商和挂牌公司都占有部分主导权,但总的来说,业绩良好的挂牌公司和规模名气大的券商,更能赢得选择的主动权。
预计2018年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新三板市场上券商与挂牌公司解除督导协议将变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的变更督导券商,新的合作双方都需要花费时间去磨合,这对公司和券商来说都是不利的。
此外,尽管2018年变更督导的现象会呈现继续增加的趋势,但在整个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加之相关政策红利出台之后,大量解除督导的现象也或将随之减少。
“杰出代表”中信证券
在2017年度解除督导协议的这一大浪潮中,收缩步伐最为明显的当属中信证券了。新三板自2013年开始快速扩容,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自然不能缺席这场盛宴。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到2016年年底,中信证券共计为186家新三板公司提供挂牌服务,做市股票数量为174家。
2017年开始,中信证券与挂牌公司解除督导协议的公告陆续而出。据不完全统计发现,自2017年4月30日年报披露日开始,截至2017年9月19日,中信证券已经先后同51家挂牌企业解除了督导关系,还在为92家挂牌企业提供督导服务。
截止目前(2018年1月10日),新三板市场上承担挂牌公司持续督导的券商共有93家,中信证券督导企业数量更是由92家降到了53家,督导数量在93家券商排名中从2017年9月份的第41位下降至目前的第63位。单是从督导数量上看,中信证券新三板持续督导业务退出已是事实。而在2017年年初的时候,市场就有对中信证券收缩新三板业务的猜想。
除了中信证券这样的大券商调整新三板业务外,像大通证券等一些中小券商主动收缩新三板持续督导业务的步伐也是较为明显的。2017年度,截止9月19日大通证券已与29家挂牌企业解除持续督导协议。其督导的挂牌企业为275家。截至目前,大通证券督导的挂牌企业为47家,在93家从事新三板持续督导业务的券商中,排名处于第67位。
然而有退就有进,随着部分券商撤出为新三板公司提供督导服务,另外一部分公司却也在主动承接,代表券商为招商证券。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券商也乘机在新三板市场招兵买马,承接为挂牌公司提供督导服务。
双向选择下的分分合合
而分析后发现变更督导的这些挂牌企业,在行业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特征,业绩也是有好有坏。从这些变更督导的这些公告中,也看不出太多的“血雨腥风”,披露公告均肯定了原券商勤勉尽责地履行持续督导职责,同时又都是因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后“和平分手”。
與主板市场的保荐制度不同,券商作为推荐挂牌机构在企业新三板挂牌之后,还要承担持续督导的责任。据了解,给新三板企业做督导工作,每年大概可以产生8万到15万元的持续督导收入,但要承担大量的督导责任和监管风险,也就是“钱少、活多、责任大”,有些券商渐渐不愿意承接这部分业务。
再者说来,挂牌公司在持续经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对督导券商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对券商的执业能力考核带来一定影响,因而券商在新三板督导业务板块的服务意愿渐渐降低。
另一方面,市场上对于券商与挂牌公司“分手”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由于发展需求也对券商要求高了,反向选择也很常见。一些券商虽然业务规模很大,但其后续督导能力不一定能跟上企业需求,很多公司在挂牌之后很可能是奔着IPO去的,因此对督导券商的要求也会很高。
由于目前市场上,上万家挂牌企业的数量对应90余家的督导券商,券商忙不过来就容易暴露更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券商的督导服务难以匹配挂牌企业的诉求,因此部分公司也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主动提出分手,进而选择默契度更好,业务能力更强的督导券商。
2018年变更督导普遍化
券商和挂牌公司频繁分手,对于谁更占有主动权也是各执一词。如今的新三板市场依旧是“狼多肉少”局面,不仅是融资方面,就新三板督导服务这一块来说,11623家挂牌公司,能为之提供督导服务的仅有93家券商。平均下来,一家券商需为120余家公司提供持续督导服务。像申万宏源证券、安信证券目前在为600多家挂牌提供督导服务,而一些规模名气较小的券商,督导家数在90余家券商中所占比例极小,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如今的市场中,券商和挂牌公司都占有部分主导权,但总的来说,业绩良好的挂牌公司和规模名气大的券商,更能赢得选择的主动权。
预计2018年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新三板市场上券商与挂牌公司解除督导协议将变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的变更督导券商,新的合作双方都需要花费时间去磨合,这对公司和券商来说都是不利的。
此外,尽管2018年变更督导的现象会呈现继续增加的趋势,但在整个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加之相关政策红利出台之后,大量解除督导的现象也或将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