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灵顿:滑铁卢的胜利者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即惠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年)是莫宁顿伯爵(Earl of Mornington)的小儿子,出生于都柏林,是盎格鲁–爱尔兰后裔。不过惠灵顿常常否认他是爱尔兰人:“先生,一个人并不会因为在马厩里出生就成为一匹马。”
  缄默节制的将领
  惠灵顿在伊顿公学上学,但毫不起眼。他从未说过“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的操场上打赢的”,对这一段时光他也没有表现出一丝喜爱。他母亲曾说:“我的笨儿子亚瑟,除了当炮灰,干不了别的。”后来惠灵顿到法国昂热军事学院学习,穿着有红色纽扣的蓝色军服,学习骑术。
  1787年至1793年,他历任73步兵团少尉、76团和41团中尉、12轻龙骑兵中尉、58团上尉、陆军上校等。之后,惠灵顿在政治上身兼数职:他既做旧爱尔兰议会的议员,又是三个英格兰区的议会议员,给两位爱尔兰总督做副官,还在爱尔兰布政司供职。
  惠灵顿在印度服役8年,当上了“印度兵将军”,赢过6场大的战役和许多小战役,成功进行了5次大围攻。他也成功地领导了一次4个团的骑兵冲杀。“这是我唯一一次领导骑兵……我懂得了不能信任英国骑兵,他们总让你陷入困境。”他也懂得了长途行军的价值,“这在印度是成功的钥匙,我相信在其他地方也一样。”(这个看法得到了拿破仑的认可)他学会了如何写好快报,战斗一结束就写,“我的规矩一直是当日事当日毕。”他学会了做一个亲力亲为的指挥官:“我一直在现场,一切我都自己看着做。”“只有一种方法(管理军队)……像我这么做——铁腕。任何部门只要稍有疏忽,我就斥责他们,我学会了亲自控制战斗而不是去信任部下。”在印度,他常常面临敌多我少的局面,在战斗中他变得日益冷静,冷静是他最珍贵的特点。他还阅读恺撒的《高卢战记》,并从中学习。他非常关注细节和常识,以为对一个目标高度集中时,常识往往会引导着找到正确的方式。
  跟纳尔逊一样,他对士兵的食物、卫生和健康也极为关注。他制定的卫生常规仍在使用,而且这些规定令人敬佩。他告诫军官们:“要少喝或不喝酒。”事实上,他一生几乎不喝酒,常常在酒里掺水。他的习惯是,晚餐结束后立刻点杯咖啡,迅速喝完,然后离开。
  惠灵顿很爱干净,若有可能,他每天洗澡。如果晚上有约会,他必刮两次胡子。从一开始,他就留短发而且不在头发上涂抹任何东西,他是英国军队里第一个“后面和两侧头发都短”的人,他的发型逐渐成为标准。
  惠灵顿在军队留下了很多印记,军官们效仿他的缄默或简洁。每当问到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或者不愿意立刻对一条消息做出评论时,他习惯说:“哈!”格莱斯顿以为这个“哈”是对不置可否的简便表达。当惠灵顿被问及他有何建议时(他常常被问到),他可能不愿回应而会说:“大人,您处于非常尴尬的矛盾中,您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摆脱出来。”他还有个黄金法则,即面对一切阴谋诡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克制、多变和温厚来调和,而且要始终保持好心情。
  滑铁卢之战
  惠灵顿回到国内,在皮特首相死前就被认准是可以为英国带来胜利的人。“在接受任命前,他会告诉你所有的困难。而一旦接受任命,他就对这些困难不说二话了。”在半岛战争中的表现让他成为对阵法国人的常胜将军。他具有战略家的眼光,而且在对付法国炮队方面制定了极为有效的策略,比如,让他的步兵在凶猛的炮击中爬在山坡的背面,这不仅减少了伤亡人数,还鼓舞了士气。他训练步兵保持稳固、紧密的编队,在法国骑兵冲锋时,可以高频率开火。这些战略在西班牙发挥了效果,他一个接一个地打败了所遇到的拿破仑手下的将军。
  他认为半岛战争是拉锯战。他是对的。这场战争持续了六年,是整个战期最漫长的战争,给拿破仑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永久性的破坏。惠灵顿是个防守型的将领,拿破仑为此大大低估了他的实力。但当胜券在握时,惠灵顿也会发动猛烈攻击。1813~1814年,他发动了进攻,大获全胜,挥师进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
  惠灵顿丝毫没感受到拿破仑的魅力,他认为拿破仑是一个谎言家,一个贼,承诺和生命对他而言一文不值。他尤其鄙视拿破仑在军队的演说,以为那些讲话是“虚夸的言辞”。
  滑铁卢战役是惠灵顿打的最后一仗。拿破仑行动迅速,在摧毁了布吕歇尔(Blücher)麾下的普鲁士士兵后,对惠灵顿发起了正面进攻,比预期要早的多。难民拥堵在路上,一片混乱,惠灵顿公爵最关心的是让布鲁塞尔的居民平静下来。为了安抚民心,给大家留下冷静的印象,他特意参加了里士满公爵夫人的舞会。
  到战斗结束,他只睡了9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他那匹骏马“哥本哈根”身上,它可是有名的德比赛马冠军“日食”的孙子。这匹强壮、安静的坐骑驮着他打过维多利亚战役、比利牛斯战役和图卢兹战役。四天之中公爵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入腹的主要是茶、吐司和几个冷肉三明治。在滑铁卢的那一天,他18个小时内只喝了一杯金凯德(Kinkaid)给他的甜茶,只是在战斗完全结束并写完快报后才吃了晚餐。
  在滑铁卢的战场上,惠灵顿部署了67661人和156门炮来与拿破仑的71947人和246门炮对阵,总共大约有30000匹马上战场。
  惠灵顿很快就从拿破仑的失误中受益。早餐时,吃完了银盘里的食物,拿破仑说战斗将像“吃一份小早餐那么容易”。拿破仑本应该尽快进攻,但雨下得很大,他几次为了让地面干燥而推迟进攻。直到上午11点25分,法国炮兵才开火。
  这期间,新来的部队已经抵达了惠灵顿那里,而且立刻进行了部署,后面还有更多的部队陆续前来。与此同时,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士兵也加入了战斗。而拿破仑的另一个失误是派格鲁希带33000人阻挠布吕歇尔,格鲁希却完全错过了布吕歇尔的军队,在战斗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混战中,惠灵顿公爵就在阵地后面徘徊,大约每隔5分钟就发出战术指令。为了逃离法国骑兵,他一度让“哥本哈根”跳入英军的方阵。若有可能,他甚至面对面给指挥官口头命令——这是最安全的方式。要不然,他就把命令写在一片羊皮纸上(可以擦掉重写),卷在他背心的扣眼里。   惠灵顿在滑铁卢没有挂彩算是奇迹,而他说“天意如此”。不过他总是很幸运,在军旅生涯中,他只受伤一次。1814年,在奥塔斯(Orthez),一枚法国的火枪子弹击中了佩剑腰带的皮带扣,他的大腿严重擦伤。拿破仑也很幸运,在50场战役中只受过一次伤,但他失去了很多将军。
  惠灵顿在滑铁卢也失去了很多朋友,他们的死让他感到厌倦。他说:“除了输掉战争,没有什么比赢了战争更坏的事了。”还称:“滑铁卢是险胜,我一生中从没如此接近失败。如果我没去,就输定了。”
  一个月后,他与雪莱夫人交谈时说:“打仗总是件坏事,当我在激战时,太过于专注,以至于无法感受到其他东西。但打完后,我的感觉更糟,是不可能产生光荣感的。整个人都精疲力竭,即使是在胜利时刻我也是不幸的,而且我总是说,打赢战争是最大的痛苦之一,仅次于输掉战争。你不仅失去了那些与你朝夕相伴的珍贵朋友,而且你还被迫将那些受伤的人丢弃在身后。人们肯定是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最好的回报,然而那又是多么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时刻,你心中的任何情感都麻木了。我现在才刚刚开始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而我希望永远不要再打仗了。”
  欧洲最有名的人
  惠灵顿打滑铁卢战役时46岁,接下来他还要活37年,而在这段时间里他是欧洲最有名的人。他被迫回答无数有关战役的问题,但从不自己引出这样的话题。他认为对战争的各种描述都是徒劳的,而且肯定起误导作用,“战争就像一个球体,每个人都看到一些东西,但没有人看到所有的东西。”
  他拒绝了为他建一座宫殿的计划,自己买了斯特拉菲尔德塞,一所大小适中、低调的乡村别墅。他还得到了阿普斯利宅邸,这所宅邸直到最近才拥有了“伦敦一号”的地址。这所宅邸有一个宽敞的房间,老兵们每年都在这里举行滑铁卢晚宴。这里也曾经展出他的各种战利品,其中包括西班牙皇家收藏的精品。它们被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掠夺,约瑟夫成了西班牙国王,当他的政权解体时,他试图把它们带到法国,但他的马车在维多利亚战役后落入了英国人的手里。惠灵顿问西班牙的合法国王费迪南七世想把它们送到哪里。国王回答,鉴于公爵对西班牙所做出的贡献,要让他自己留下这些精品。如今这些东西就在阿普斯利宅邸,包括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最好的画作之一《卖水人》。
  这批画里有一幅凡·艾克(Van Eyck)的《阿尔诺菲尼婚礼图》,被一个英国骑兵上尉掳掠。这幅画被挂在伦敦上流住宅区的一幢房子里很多年,没有引起丝毫注意。1840年,这位上尉以600英镑的价格把它卖给了伦敦国家美术馆。如果惠灵顿早知此事,肯定会枪毙这个上尉。在接受费迪南七世的赠送时,他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他害怕被人指责为接受赃物。如果说有一件事是他憎恶的,那就是军队抢劫。在半岛战争期间,他枪毙或绞死了52个英国士兵,还有28个非英国士兵,几乎都是因为抢劫。
  惠灵顿与国王乔治四世相处得并不愉快,他对国王忠言相告,得到的回复总是:“闭嘴,阁下!”他也很讨厌乔治四世叫他“亚瑟”。他讨厌吹牛,尤其是在军事事务上。当威尔克(Wilkie)画了关于他的名画《切尔西退休人员聆听滑铁卢快报》后,惠灵顿被告知,他应该买下这幅画,悬挂在阿普斯利宅邸。他很不情愿地接受了。当得知要花掉他1200几尼(1几尼合21先令)时,他感到惊骇,然而仍付给了威尔克金币。画家说:“阁下,给我支票就可以了。”惠灵顿说:“什么?让库特银行那些办事员知道我是个愚蠢的笨蛋吗?”
  惠灵顿喜欢聪明女人。他最好的朋友是林业部长的夫人哈丽特·阿巴斯诺特(Harriet Arbuthnot)。哈丽特比他大两岁,跟他一样高,5英尺9英寸(约1.75米),这在一幅两人的素描中表现得很清楚,这幅素描是她1843年死于霍乱前6天画的。他们讨论政治,而且常常吵得很厉害,然后又重归于好。他叫她“暴君”,也叫她“黑帽子”,而她有时会叫他“奴隶”,这种关系是超越性别的,与公爵关系很近的阿亚拉将军称之为“世界上最纯洁的关系”。哈丽特·阿巴斯诺特的死让他崩溃,他也没有找到完全取代她的人——尽管他与女继承人伯德特–库茨夫人交好。她在惠灵顿夫人去世后还想嫁给惠灵顿,但惠灵顿拒绝了她的提议,过着简朴的单身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
  (摘编自《英雄》中信出版社)
其他文献
百年前,西方人的中国漫游(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古老的中国尝试打开大门,一些中国人远渡重洋,以惊奇的双眼观察世界。而同时,一些西方人也飘洋过海,用异域人的眼光打量这块陌生的国土及其上芸芸众生,他们带来了西方的生物学、人类学理论知识,带着在当时的西方也尚属新奇的相机,探索着这片大陆——地理、地质、历史、生物、社会……  他们考察贵州的少数民族,也研究台湾的语言体系;他们去到三江并流之地,
期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50后”古城人,我有幸见证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五四三二一”保护工程、“2·3”大地震及修旧如旧恢复重建、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5A级旅游景区等历史变迁。但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居民上山砍柴火、出城割马草、下乡捡粮食、居民养年猪、自制玩具等童年记忆。应该说,这也是“50后”这一
期刊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改革。日本最早出现“维新”的说法是天保元年(1830年),水户藩的藤田东湖进行藩政改革时,引用《诗经·大雅·文王篇》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  明治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涉及政治、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期刊
在1944年6月19日的清晨,海风潮热,小泽治三郎的心情,更加潮热。  身为旧日本帝国最后的航母舰队指挥官,他正站在旗舰“大凤”号航母的舰桥上,目送着自己麾下数百架战机迎着朝阳杀向“可恶的美国佬”,并为预想中即将到来的胜利激动不已。  然而,突然传来一声闷响,来自水下——鱼雷攻击,有潜艇!  日军王牌“大凤”  在1944年6月6日,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将纳粹德国驱入末日之途。意大利早已投降。亚太
期刊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
期刊
1928年,近代上海“第一豪门”的盛七小姐,将兄长及侄子告上法庭,要求获得同等的财产继承权,是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桩妇女维权案。在这段历史中,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时代的影像逐渐清晰。所谓“一门望族,映照一个时代的起承转合”,的确如此。  盛爱颐,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企业家、旧上海最有名的娱乐场所百乐门的创始人,她出身的家庭被称为 “近代上海的第一豪门”,她本人被称为“盛七小姐”。1928年,盛
期刊
在1938年,在侵华日军气焰正嚣张之时,有一小部分中国人的抗日情绪一度陷入低迷。“投降?屈服?”中国人绝不!5月19日晚,夜空几乎连月光都看不到,两架由中国人驾驶的轰炸机悄然起飞,突破各种防线,飞向目的地日本。20日凌晨,飞机抵达长崎上空,首次”空袭“日本本土,不过这次空袭投下竟不是炸弹,而是比炸弹威力还大的“纸片”。  此次行动首次打破了当时日本从未有外国飞机进入其本土空间的“神话”,使得日本全
期刊
一说起伦敦,人们通常都会联想到泰晤士河,知道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之畔有雄伟的西敏寺、古老的大本钟以及现代化地标伦敦眼。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威斯敏斯特区的北部也有一条河流,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传统与未来。它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被称为黄金水路的大联合运河(GrandUnionCanal)。在这条运河附近还居住过马克思、恩格斯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多世纪前,他们在
期刊
古希腊历史上有一次载入史册的跑步。公元前490年雅典与波斯在马拉松海边进行了一场战役,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取胜后,一位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被派回雅典传递胜利的消息。他一路奔跑回到雅典,将胜利的消息告诉了雅典人,却因过度劳累而去世了。在1896年希腊举行首届现代奥运会时,为了纪念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这一比赛项目,跑步就这样被写入竞技比赛的历史。在出土的古希腊文物中,有多幅人们在跑步的图案。古
期刊
纵观伍廷芳一生,几乎可以串联起大半部中国近代法律史。他少年志学,敢发新声;他青年别家,留洋习律;他壮年北上,襄办洋务;他老年革命,奠基共和;他暮年护法,长图法治。他精通西律,学贯中西,创造了无数个中国近代法律史上的“第一”,他促使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封建法制的瓦解,促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的开启。  公元1922年6月23日子时,时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兼财政部长的伍廷芳溘然长逝,享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