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和大学之“塔”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ngthandh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识教育在哈佛
  
  哈佛大学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本科生课程变革。1869年埃利奥特校长在就职演说一开篇就申述道:“我们这所大学认识到,在文学和科学之间没有真正的对立,一致认为不应该在数学和古典学或者科学和纯粹哲学之间做出简单狭隘的取舍。……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会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本着这种知识理想,他在哈佛建立了不局限于专业学科的选修课制度。1909年接任的洛厄尔校长更强调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实现“智识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凝聚力”,力图达成专业教育和共同教育的平衡兼顾,建立了更接近当今课程体系的“集中和分配”制度。课程体系大大小小的调整修订,围绕课程的切磋研议,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也从未间断。
  上世纪40年代,以“哈佛红皮书”而闻名天下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正式出版,成为阐发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哲学的经典文献。其要点在于对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及其后果予以深入体认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克服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碎裂化,为大学本身和整个社会寻求共同基础。从1975年开始,由哈佛全体教授长达三年的研究讨论形成的《核心课程报告》制定了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宗旨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个文献强调超越常规学科界限的“知识进路”(approaches to knowledge)以及“具有广泛和持久的心智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习惯”,要求学生获得“批判性地审视我们获取关于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知识和理解的方式”的能力、对伦理和价值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超越当前时代和美国文化的局限去理解其他时代和文化的能力。接受核心课程教育的哈佛本科生们被告知:核心课程不仅是一组课程要求,而且也是一种“哲学”。
  2003年,哈佛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本科生课程评估研议,以研讨会、专题文章、专门研究小组、阶段性研究报告等等为途径,声势蔚为壮观。在诸般分歧争议之外,教授们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是“继续致力于通识教育”,强调“文化陶养高于专业训练”,“抵制初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压力”。2007年最终报告才出炉,确定了“审美性和解释性的理解”、“文化和信仰”、“世界上的各个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八个打破常规学科界限的课程领域。
  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不只限于哈佛。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均在通识教育(自由教育)方面有过广受关注的创议举措。各个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方案的偏重旨趣各有差异,但是与哈佛一样,这些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凝聚了大学领袖和大学教师对知识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把握和思考。
  
  对现代性的反思性方案
  
  哲学家以赛亚
其他文献
以色列出此狠招,没有顾忌国际社会的压力吗?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特殊,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是以色列掌控了美国吗?欧洲国家的态度如何?一些阿拉伯国家袖手旁观,他们对哈马斯有怎样的心态?伊朗强硬中有节制,它如何评判自己的利益得失?      美国被“挟持”了?  阿拉伯媒体普遍认为,没有美国的首肯,以色列不会这样对加沙大打出手“阿拉伯人在线”网站发表评论说,美国放手以色列向加沙重拳出击,本身就是强化其中东战略
岛内不存在理性辩论空间,一场辩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个固执,一个刻板,“戏”未开场结果已可知。    4月25日,马英九将与蔡英文会面,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当局两岸政策等展开辩论。这场“双英会”注定充满机锋、唇枪舌剑,在岛内颇吸引人眼球,但不会对岛内政策和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为什么“辩”?    “双英会”之议自马英九上台之日即出现,但一直是“干打雷不下雨”。虽然马英
鸠山政权的对外政策不可能跳出现有的基本框架,日本的对外关系依然以日美同盟为核心,在对华政策上,日本和美国将尽量保持协调,谋求合作。其背后,对“中国崛起”的警惕感是两国共享的“价值观”。日美当局和民众对中国未来走向的警惕感和不信任感从来没有削弱。对此,中国当局和民众务必有清晰的认识。    9月16日,由民主党、社民党、国民新党联合执政的“鸠山内阁”正式成立。新首相鸠山在首次阁僚会议上决定以“实现真
11月26日夜,北约驻阿富汗武装直升机越境袭击了巴基斯坦境内一个边境哨所,造成24名巴方官兵死亡,13人受伤。事后巴方对此极为愤慨,立即切断了巴境内的北约后勤补给线,并要求美国15天之内撤离位于巴境内俾路支省的舍姆希空军基地。近来龃龉不断的美巴关系再受重创,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封锁运输线影响巨大  27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立即发表声明称,轰炸巴军事哨所是“一个悲剧性的意外事故”。美国国务卿
十几年来,两国剑拔弩张的危情时有发生  不过,每次都是只见“乌云密布”,“雨”并没有下来    自打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这两个新诞生的国家之间矛盾冲突和对峙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有越来越紧张的趋势2008年4~5月间,由于格鲁吉亚无人驾驶侦察机接二连三被本国国内阿布哈兹军方击落,政府大动肝火,开始向与临近阿布哈兹的地区大量屯兵,而俄罗斯则向阿布哈兹增加维和兵力,声称要严厉回击格鲁吉亚可能
2008年9月以来,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深化,全球经济急转直下。众多企业财产缩水,大量企业破产,各国失业率猛增,人民收入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发生了版本完全不同的薪酬事件。即奥巴马总统的“限薪令”和国泰君安证券的“天价薪酬”。这两个事件让中国老百姓颇为惊讶。自由市场的美国政府对薪酬的直接管制与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薪酬监管的无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薪酬事件的美国版本与
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命运更离奇。    1月12日早晨,伊朗德黑兰大学核物理学教授阿里-穆罕默德走出家门,正准备开车上班,附近一辆绑着遥控炸弹的摩托车突然爆炸,穆罕默德当场身亡。此人的核专家身份引发各种猜测。伊朗直指幕后黑手是美国和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它们欲通过暗杀破坏伊朗核研究。伊朗的指控并非没有根据。2009年2月已有传言,说以色列要对伊朗实施“斩首行动”,派遣职业杀手刺杀
克罗地亚的“歉意”和“哀悼”,揭开了一段尘封的残酷血腥的历史。    克罗地亚总统何以致歉    不久前,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访问萨拉热窝,在波黑议会发表演讲,对克罗地亚在1992~1995年波黑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深深的歉意”。这是克罗地亚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也是西巴尔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对自己国家在另一个国家中的战争行为公开表示歉意。演讲结束后,他拜访了阿米奇和克里桑采沃萨罗小镇,哀悼战争中
9月17日,近千名美国民众在纽约华尔街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声讨金融大亨的贪婪、政客的腐败和官商之间的权钱交易。时隔两日,就在“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仍在继续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规模庞大的“经济增长与减赤计划”。分别发生在纽约和华盛顿的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其实内在联系非常密切,折射出经济走下坡路将给奥巴马总统连任带来困境。    困境中的尝试  当前,美国和奥巴马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由失业率居高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以色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讲更强大了,但以色列更安全了吗?    2008年12月27日,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数十年来遭遇的最血腥的一天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军事行动,一天之内就导致2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千人受伤这是以色列自1967年“六日战争”后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最为猛烈的军事打击      大动干戈所为何来    12月27日这一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是什么让以色列政府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