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识教育在哈佛
哈佛大学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本科生课程变革。1869年埃利奥特校长在就职演说一开篇就申述道:“我们这所大学认识到,在文学和科学之间没有真正的对立,一致认为不应该在数学和古典学或者科学和纯粹哲学之间做出简单狭隘的取舍。……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会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本着这种知识理想,他在哈佛建立了不局限于专业学科的选修课制度。1909年接任的洛厄尔校长更强调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实现“智识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凝聚力”,力图达成专业教育和共同教育的平衡兼顾,建立了更接近当今课程体系的“集中和分配”制度。课程体系大大小小的调整修订,围绕课程的切磋研议,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也从未间断。
上世纪40年代,以“哈佛红皮书”而闻名天下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正式出版,成为阐发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哲学的经典文献。其要点在于对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及其后果予以深入体认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克服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碎裂化,为大学本身和整个社会寻求共同基础。从1975年开始,由哈佛全体教授长达三年的研究讨论形成的《核心课程报告》制定了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宗旨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个文献强调超越常规学科界限的“知识进路”(approaches to knowledge)以及“具有广泛和持久的心智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习惯”,要求学生获得“批判性地审视我们获取关于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知识和理解的方式”的能力、对伦理和价值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超越当前时代和美国文化的局限去理解其他时代和文化的能力。接受核心课程教育的哈佛本科生们被告知:核心课程不仅是一组课程要求,而且也是一种“哲学”。
2003年,哈佛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本科生课程评估研议,以研讨会、专题文章、专门研究小组、阶段性研究报告等等为途径,声势蔚为壮观。在诸般分歧争议之外,教授们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是“继续致力于通识教育”,强调“文化陶养高于专业训练”,“抵制初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压力”。2007年最终报告才出炉,确定了“审美性和解释性的理解”、“文化和信仰”、“世界上的各个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八个打破常规学科界限的课程领域。
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不只限于哈佛。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均在通识教育(自由教育)方面有过广受关注的创议举措。各个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方案的偏重旨趣各有差异,但是与哈佛一样,这些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凝聚了大学领袖和大学教师对知识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把握和思考。
对现代性的反思性方案
哲学家以赛亚
哈佛大学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本科生课程变革。1869年埃利奥特校长在就职演说一开篇就申述道:“我们这所大学认识到,在文学和科学之间没有真正的对立,一致认为不应该在数学和古典学或者科学和纯粹哲学之间做出简单狭隘的取舍。……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会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本着这种知识理想,他在哈佛建立了不局限于专业学科的选修课制度。1909年接任的洛厄尔校长更强调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实现“智识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凝聚力”,力图达成专业教育和共同教育的平衡兼顾,建立了更接近当今课程体系的“集中和分配”制度。课程体系大大小小的调整修订,围绕课程的切磋研议,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也从未间断。
上世纪40年代,以“哈佛红皮书”而闻名天下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正式出版,成为阐发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哲学的经典文献。其要点在于对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及其后果予以深入体认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克服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碎裂化,为大学本身和整个社会寻求共同基础。从1975年开始,由哈佛全体教授长达三年的研究讨论形成的《核心课程报告》制定了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宗旨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个文献强调超越常规学科界限的“知识进路”(approaches to knowledge)以及“具有广泛和持久的心智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习惯”,要求学生获得“批判性地审视我们获取关于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知识和理解的方式”的能力、对伦理和价值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超越当前时代和美国文化的局限去理解其他时代和文化的能力。接受核心课程教育的哈佛本科生们被告知:核心课程不仅是一组课程要求,而且也是一种“哲学”。
2003年,哈佛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本科生课程评估研议,以研讨会、专题文章、专门研究小组、阶段性研究报告等等为途径,声势蔚为壮观。在诸般分歧争议之外,教授们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是“继续致力于通识教育”,强调“文化陶养高于专业训练”,“抵制初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压力”。2007年最终报告才出炉,确定了“审美性和解释性的理解”、“文化和信仰”、“世界上的各个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八个打破常规学科界限的课程领域。
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不只限于哈佛。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均在通识教育(自由教育)方面有过广受关注的创议举措。各个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方案的偏重旨趣各有差异,但是与哈佛一样,这些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凝聚了大学领袖和大学教师对知识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把握和思考。
对现代性的反思性方案
哲学家以赛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