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广大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完全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发现渗透“学科德育”的途径、方法和实际操作。笔者通过多年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融合计算机网络教学和德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德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职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是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道德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重视德育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渗透德育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深度调研,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反应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年龄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一样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但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等明显弱于普通高中学生。即“智德”两方面比较逊色,“德育”表现更为突出。“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实施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考虑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中职学生处在“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对象的中间地带,是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后教育对象。“德育”相对“思政”来说,其直接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指向中小学生基础性、全面性素养的内容更多,因而更贴切。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实际,充分调查研究,明白中职学生的品德处于中后期形成阶段,心灵尚未完全塑造成熟,还有再塑造或重塑的极大可能性。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在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牢固掌握中职学生“心灵可塑,品德可修”这一动态特征,客观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品行反应,包括良好的和不良的。及时归纳整理以便用作下一阶段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的“德育素材”,为主体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基础性“德育元素”。
二、任务驱动,勇于尝试探索
学习并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离不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通常都是讲练结合,学生只能非常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机械、重复地模仿教师动作的学习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不会去主动学习与探索知识。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技能,从而体验到探索的喜悦与乐趣。
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页中的视频”的知识点,教師可以创设“新闻窗口”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即插入“flv 格式视频”、插入“Flash 视频”、插入“其他格式视频”。在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相关文档与微课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不仅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实现较高知识技能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勇敢品德。
三、教学实例的选取尽可能“本土化”,让学生有亲近感
教材中举例大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学生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仍然起不到用实例化解理论的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举例或实例适当地修改变为“本土化”实例,也可直接使用本地网络实例说明问题。例如,在讲“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时,可通过学校校园网来讲解网络的定义,教师首先把学校校园网拓扑结构图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印象,然后结合拓扑图讲解网络的定义。因为图上清楚地显示了学校所有计算机资源、交换机、路由器以及通信线路的连接等情况。这样,学生既能容易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的情感。
四、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存在密切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与交流。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道德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以此实现分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性原则,将班级学生合理地分为若干个小组,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性格活泼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内向的学生在外向学生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学生通过深入讨论与积极发言完成教学目标与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推动教学的不断深入,在相互帮助的情况下最终完成整组任务。教师还需要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评比,以此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主题,然后分工合作设计与制作网页。比如,有着较强技术的学生可以负责解决技术难题,有着较高美工水平的学生可以负责设计,还有的学生可以对文字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各种精彩的主题作品,学生也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感知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结语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科德育教育的榜样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人格品质、学术水平以及治学精神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修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丰富知识,强化专业技术能力,为学生做好率下示范。
六、结语
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阵地,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有梦想、有追求,且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清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16):264-265.
[2]张祖平.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核心探索[J]. 数字化用户,2019( 42) : 293 - 29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德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职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是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道德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重视德育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渗透德育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深度调研,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反应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年龄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一样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但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等明显弱于普通高中学生。即“智德”两方面比较逊色,“德育”表现更为突出。“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实施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考虑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中职学生处在“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对象的中间地带,是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后教育对象。“德育”相对“思政”来说,其直接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指向中小学生基础性、全面性素养的内容更多,因而更贴切。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实际,充分调查研究,明白中职学生的品德处于中后期形成阶段,心灵尚未完全塑造成熟,还有再塑造或重塑的极大可能性。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在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牢固掌握中职学生“心灵可塑,品德可修”这一动态特征,客观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品行反应,包括良好的和不良的。及时归纳整理以便用作下一阶段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的“德育素材”,为主体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基础性“德育元素”。
二、任务驱动,勇于尝试探索
学习并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离不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通常都是讲练结合,学生只能非常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机械、重复地模仿教师动作的学习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不会去主动学习与探索知识。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技能,从而体验到探索的喜悦与乐趣。
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页中的视频”的知识点,教師可以创设“新闻窗口”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即插入“flv 格式视频”、插入“Flash 视频”、插入“其他格式视频”。在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相关文档与微课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不仅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实现较高知识技能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勇敢品德。
三、教学实例的选取尽可能“本土化”,让学生有亲近感
教材中举例大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学生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仍然起不到用实例化解理论的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举例或实例适当地修改变为“本土化”实例,也可直接使用本地网络实例说明问题。例如,在讲“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时,可通过学校校园网来讲解网络的定义,教师首先把学校校园网拓扑结构图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印象,然后结合拓扑图讲解网络的定义。因为图上清楚地显示了学校所有计算机资源、交换机、路由器以及通信线路的连接等情况。这样,学生既能容易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的情感。
四、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存在密切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与交流。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道德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以此实现分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性原则,将班级学生合理地分为若干个小组,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性格活泼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内向的学生在外向学生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学生通过深入讨论与积极发言完成教学目标与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推动教学的不断深入,在相互帮助的情况下最终完成整组任务。教师还需要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评比,以此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主题,然后分工合作设计与制作网页。比如,有着较强技术的学生可以负责解决技术难题,有着较高美工水平的学生可以负责设计,还有的学生可以对文字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各种精彩的主题作品,学生也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感知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结语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科德育教育的榜样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人格品质、学术水平以及治学精神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修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丰富知识,强化专业技术能力,为学生做好率下示范。
六、结语
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阵地,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有梦想、有追求,且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清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16):264-265.
[2]张祖平.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核心探索[J]. 数字化用户,2019( 42) : 293 -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