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要有点儿理想和追求的,教师更应如此。教师将职业规划转为事业追求,方能生成教育智慧。
叶圣陶老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化操作,批量化、模式化生产;农业则不然,农业面对的是庄稼,庄稼是有生命力的。在诸多生命体中,又惟有教师可以每天和有思想、有感情、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打交道,可见,我是多么的幸运。
赏识学生 播散阳光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内心感受都是不同的。从我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学生的研究,每天都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悉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校长把一名老师们都不愿意接收的学生放到了我的班上,并对我说:“如果你不接受他,他就不能继续学业了。”难道我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吗?我能改变他吗?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儿!也许是责任的驱使,我留下了他。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不好,沾染了不少坏毛病。接下来的日子,我便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从思想到行为、从生活到学习。我帮助他制定改正毛病的计划和措施,指派周围的同学对他实施监督和提醒。同时,我积极寻找他身上的优点,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在建校劳动中,他凭着自己身大力不亏的特点,包揽了所有的重活,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运动场上,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技能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他真的变了,变得可爱了,变得上进了。他说:“我一定不能给崔老师丢脸。”直到今天同学们聚会的时候,他还会搂着我的肩膀和大家述说当年入学时的情景,“如果没有崔老师,我就上不了高中。”
激情课堂 传道解惑
我教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在聚会的时候,他们还记得我当初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首歌——《让世界充满爱》和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蜣螂(屎壳郎)的故事案例。
那是1986年的某一天下午,我到高一(1)班上第一节课,这可是学生正犯困的时候。当时,课代表就提出:“崔老师,您给我们唱首歌吧,要不然我们都提不起精神。”话音刚落,掌声响起。课堂上能唱歌吗?又不是音乐课,学校允许吗?我犹豫了一下,说:“好,但是我有一个条件,就是以后的政治课你们必须要有精气神,不能犯困,要好好学习。”学生愉快地答应了。我说:“那你们想听什么歌?”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们的要求难不住我,从小就爱唱歌的我,音质很不错的。学生们和我一起合唱,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师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正像湖北的吴又存老师所说:“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荡漾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学生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更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创造,只有激情才会使漫漫教海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从那时开始,我就订立了目标,政治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为了保持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使课堂变得更生动鲜活,我自费订阅了所有与政治课教学有关的资料。对好的资料、有价值的文章,我及时摘抄、剪贴,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学生印象极深的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蜣螂的事件,是我在给他们讲哲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时采用的案例。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而后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回答,学生们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喜欢。他们说政治课有意思,一点没觉得枯燥。后来,这段资料还被写入政治课教材。
教学中,我在进行教法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教学资料;放手让学生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多角度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甚至辩论等,创设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创境设疑—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疑难分析—导向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在合作学习中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探究学习中创新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2003年“非典”肆虐,为了防止病情蔓延,学校不得已把学生放回家中。为了让学生们停课而不停学,学校和老师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尤其是面对高三和初三考生,区委、区政府、区教委果断决定启用区内名师,搭建空中课堂,开设电视讲座。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我搜集了大量的重点、热点资料,典型例题,并把它们与教材知识有机整合制成课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并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点解题思路。通过电视荧屏,我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了学生。
每逢教师节、感恩节,学生们的短信就会像雪片一样飞来,“崔老师,我真的挺想您的!祝您健康快乐!”“我是小树,您是土壤,给予我知识的养分;我是花儿,您是阳光,温暖我智慧的心房;我是学生,您是恩师,开启我未知的人生。教师节到了,祝您一切都好!”“相逢一年,和您在一起,一半学知识,一半学做人。您的自信、豪爽、敬业、热情一直在感染着我、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前进再前进。”
科研引路 提升品质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要想在专业道路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质,就要不断地去研究。25年来,我一直坚持在教学中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推科研,坚持两条腿走路,使教研、科研和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努力使自己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说起科研意识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会儿,我刚毕业没多久,学校就下发了一个通知让老师们写论文。我除了写过毕业论文,还真没写过教育教学的文章。当时,我仅把自己短暂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感受总结一下,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文章,这篇文章获得了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征文评比一等奖。1990年调入平谷中学后,我的科研意识更强了,先后参与了学校承担的区、市、国家级多项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方法和途径》、《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城镇高中学生利用网络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及《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如今作为学校教研室的副主任和政治学科的科研员,我正在和同伴们一起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坚持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思路,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不断反思,使教育科研真正有机并有效融入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之中,成为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的自觉、自愿、自发、自强的行为。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要素,它能促使教师成为科研型、创新型和专家型教师,它会凝练教育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教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来自美好的学校生活。”我想,我应该是一名非常幸福的教师。
崔老师感悟人生
“做好人,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带好徒弟”——这就是我的追求。教育不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她充满了阳光、充满了鲜花,只有那些内心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的教师,才能收获教育田园中的一片芬芳。■
叶圣陶老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化操作,批量化、模式化生产;农业则不然,农业面对的是庄稼,庄稼是有生命力的。在诸多生命体中,又惟有教师可以每天和有思想、有感情、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打交道,可见,我是多么的幸运。
赏识学生 播散阳光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内心感受都是不同的。从我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学生的研究,每天都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悉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校长把一名老师们都不愿意接收的学生放到了我的班上,并对我说:“如果你不接受他,他就不能继续学业了。”难道我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吗?我能改变他吗?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儿!也许是责任的驱使,我留下了他。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不好,沾染了不少坏毛病。接下来的日子,我便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从思想到行为、从生活到学习。我帮助他制定改正毛病的计划和措施,指派周围的同学对他实施监督和提醒。同时,我积极寻找他身上的优点,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在建校劳动中,他凭着自己身大力不亏的特点,包揽了所有的重活,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运动场上,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技能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他真的变了,变得可爱了,变得上进了。他说:“我一定不能给崔老师丢脸。”直到今天同学们聚会的时候,他还会搂着我的肩膀和大家述说当年入学时的情景,“如果没有崔老师,我就上不了高中。”
激情课堂 传道解惑
我教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在聚会的时候,他们还记得我当初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首歌——《让世界充满爱》和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蜣螂(屎壳郎)的故事案例。
那是1986年的某一天下午,我到高一(1)班上第一节课,这可是学生正犯困的时候。当时,课代表就提出:“崔老师,您给我们唱首歌吧,要不然我们都提不起精神。”话音刚落,掌声响起。课堂上能唱歌吗?又不是音乐课,学校允许吗?我犹豫了一下,说:“好,但是我有一个条件,就是以后的政治课你们必须要有精气神,不能犯困,要好好学习。”学生愉快地答应了。我说:“那你们想听什么歌?”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们的要求难不住我,从小就爱唱歌的我,音质很不错的。学生们和我一起合唱,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师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正像湖北的吴又存老师所说:“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荡漾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学生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更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创造,只有激情才会使漫漫教海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从那时开始,我就订立了目标,政治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为了保持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使课堂变得更生动鲜活,我自费订阅了所有与政治课教学有关的资料。对好的资料、有价值的文章,我及时摘抄、剪贴,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学生印象极深的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蜣螂的事件,是我在给他们讲哲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时采用的案例。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而后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回答,学生们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喜欢。他们说政治课有意思,一点没觉得枯燥。后来,这段资料还被写入政治课教材。
教学中,我在进行教法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教学资料;放手让学生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多角度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甚至辩论等,创设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创境设疑—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疑难分析—导向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在合作学习中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探究学习中创新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2003年“非典”肆虐,为了防止病情蔓延,学校不得已把学生放回家中。为了让学生们停课而不停学,学校和老师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尤其是面对高三和初三考生,区委、区政府、区教委果断决定启用区内名师,搭建空中课堂,开设电视讲座。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我搜集了大量的重点、热点资料,典型例题,并把它们与教材知识有机整合制成课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并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点解题思路。通过电视荧屏,我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了学生。
每逢教师节、感恩节,学生们的短信就会像雪片一样飞来,“崔老师,我真的挺想您的!祝您健康快乐!”“我是小树,您是土壤,给予我知识的养分;我是花儿,您是阳光,温暖我智慧的心房;我是学生,您是恩师,开启我未知的人生。教师节到了,祝您一切都好!”“相逢一年,和您在一起,一半学知识,一半学做人。您的自信、豪爽、敬业、热情一直在感染着我、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前进再前进。”
科研引路 提升品质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要想在专业道路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质,就要不断地去研究。25年来,我一直坚持在教学中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推科研,坚持两条腿走路,使教研、科研和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努力使自己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说起科研意识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会儿,我刚毕业没多久,学校就下发了一个通知让老师们写论文。我除了写过毕业论文,还真没写过教育教学的文章。当时,我仅把自己短暂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感受总结一下,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文章,这篇文章获得了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征文评比一等奖。1990年调入平谷中学后,我的科研意识更强了,先后参与了学校承担的区、市、国家级多项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方法和途径》、《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城镇高中学生利用网络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及《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如今作为学校教研室的副主任和政治学科的科研员,我正在和同伴们一起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坚持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思路,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不断反思,使教育科研真正有机并有效融入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之中,成为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的自觉、自愿、自发、自强的行为。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要素,它能促使教师成为科研型、创新型和专家型教师,它会凝练教育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教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来自美好的学校生活。”我想,我应该是一名非常幸福的教师。
崔老师感悟人生
“做好人,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带好徒弟”——这就是我的追求。教育不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她充满了阳光、充满了鲜花,只有那些内心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的教师,才能收获教育田园中的一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