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从大机时代到PC时代,再到如今的云计算时代,技术变革一直是整个IT产业发展的驱动力。2011年,在云计算、虚拟化、移动互联网等主导技术的驱动下,市场风起云涌,IT产业也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新兴的主导技术势必颠覆原有的市场乃至产业格局,新生的市场机遇总会垂青那些具有深刻技术洞察力和商业判断力的企业。在变革的大潮中,企业的发展开始取决于它们能否将技术在恰当的市场窗口中兑现成商业价值。
在“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决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透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在不同产业中引爆的市场机遇。2011年9月28日,以“新技术与应用推动产业变革”为主题的“2011中国计算机技术大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赛迪传媒与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支持单位包括多家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来自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研发主管、企业的CIO和CTO、企业研究院技术与项目经理、高校资深研究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等1000多人参与了本次大会。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神州数码集团CTO、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以及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苏辉等知名专家及国内外众多IT知名企业代表参与了论坛讨论。透过政产学研企的互动互通,未来IT产业发展的脉络图已逐渐清晰……
中科院计算所
现状喜忧参半未来充满挑战
今天,信息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规模不断增长。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的GDP高速增长,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在专利申请、新研发组织的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应用方面,虽然中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规模非常大,但在国际带宽出口等方面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的增长很快,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却依然落后。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虽然在过去十年内增长了六倍,但是还不到GDP的5%。在专利方面,我国增长较快,整体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排名靠前的位置。不过,这种综合排名很大程度是依靠数量。在国际申请通过率方面,我国企业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也都在不断增长,但是一流的研究人员、科研人员还不多,很多技术还处于模仿和跟踪的水平;我们的论文和专利数量都在不断的增长,但高质量的论文比较少,核心专利的含金量有限。所以,我国信息产业还面临很多挑战。
虽然我们在人力、资金上都在不断增加投入,但这些资源如何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形成实质性的贡献还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较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造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举步维艰,企业担心关键技术落入竞争对手手中,而科研人员则对产业理解的深度不足,企业对科研人员作用的理解也比较缺乏。
一些大的企业已经走到了技术的前沿,但很多关键技术还需要进行突破。华为公司最近和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商定,在核心计算领域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都要更明确自身的定位,善用技术长处或市场优势,加强合作。国家科研院所从企业的需求中可以发现重大的科学研究课题,也要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从中期和长期角度来看,不管是科研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该明白,科研工作需要持续性。
中国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虽然在应用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科研角度却没有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如果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的基础研究强度非常高,才换来了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如何真正做到面向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工业时代,我们强调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乃至于封闭的创新。21世纪,则需要更多强调开放式的创新。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好的创新模式,支持我们的国家能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做出对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东西。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
新兴的嵌入式市场和中国的技术机遇
英特尔公司强调高科技,对技术的投入一向很大,去年的研发投入超过70亿美元。虽然是一个半导体技术公司,英特尔最大的投资却不在半导体生产线,而在R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新兴的主导技术势必颠覆原有的市场乃至产业格局,新生的市场机遇总会垂青那些具有深刻技术洞察力和商业判断力的企业。在变革的大潮中,企业的发展开始取决于它们能否将技术在恰当的市场窗口中兑现成商业价值。
在“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决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透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在不同产业中引爆的市场机遇。2011年9月28日,以“新技术与应用推动产业变革”为主题的“2011中国计算机技术大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赛迪传媒与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支持单位包括多家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来自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研发主管、企业的CIO和CTO、企业研究院技术与项目经理、高校资深研究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等1000多人参与了本次大会。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神州数码集团CTO、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以及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苏辉等知名专家及国内外众多IT知名企业代表参与了论坛讨论。透过政产学研企的互动互通,未来IT产业发展的脉络图已逐渐清晰……
中科院计算所
现状喜忧参半未来充满挑战
今天,信息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规模不断增长。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的GDP高速增长,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在专利申请、新研发组织的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应用方面,虽然中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规模非常大,但在国际带宽出口等方面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的增长很快,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却依然落后。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虽然在过去十年内增长了六倍,但是还不到GDP的5%。在专利方面,我国增长较快,整体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排名靠前的位置。不过,这种综合排名很大程度是依靠数量。在国际申请通过率方面,我国企业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也都在不断增长,但是一流的研究人员、科研人员还不多,很多技术还处于模仿和跟踪的水平;我们的论文和专利数量都在不断的增长,但高质量的论文比较少,核心专利的含金量有限。所以,我国信息产业还面临很多挑战。
虽然我们在人力、资金上都在不断增加投入,但这些资源如何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形成实质性的贡献还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较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造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举步维艰,企业担心关键技术落入竞争对手手中,而科研人员则对产业理解的深度不足,企业对科研人员作用的理解也比较缺乏。
一些大的企业已经走到了技术的前沿,但很多关键技术还需要进行突破。华为公司最近和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商定,在核心计算领域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都要更明确自身的定位,善用技术长处或市场优势,加强合作。国家科研院所从企业的需求中可以发现重大的科学研究课题,也要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从中期和长期角度来看,不管是科研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该明白,科研工作需要持续性。
中国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虽然在应用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科研角度却没有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如果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的基础研究强度非常高,才换来了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如何真正做到面向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工业时代,我们强调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乃至于封闭的创新。21世纪,则需要更多强调开放式的创新。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好的创新模式,支持我们的国家能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做出对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东西。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
新兴的嵌入式市场和中国的技术机遇
英特尔公司强调高科技,对技术的投入一向很大,去年的研发投入超过70亿美元。虽然是一个半导体技术公司,英特尔最大的投资却不在半导体生产线,而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