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占据公共空间
西方人不会在楼道里堆积杂物,占据公共空间。对他们说来,公共空间就是大家都应享用的,所以他们的私人物品要么放在房间内,要么丢在垃圾桶中,不应该有第三个存放之处。
国人则不同,即使在高档小区、几万元一平米的房子,走廊中都会长期存放私人物品,比如自行车、花盆,而最常见的则是主人的鞋。尽管他们的居住空间增加了几倍,有足够的地方放全家人的鞋,但是他们仍然要占据相对狭小的公共走廊。
在乔迁新居时,我们都愿意以西方人为邻,他们就像在海洋中只生活在清洁无污染水域中的牡蛎一样,有了他们,你就知道哪里是适合居住的地方。
在租房子时,我们也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像国人那样可劲儿造,退租时房子已经脏乱不堪,还得重新装修。我一个朋友把郊区的别墅租给德国人后对他们赞叹不已,因为这个外籍租客住了几年后,不仅将房子维护得跟新的一样,还自己动手,将一些电路设施进行了合理化的组合。
连售楼小姐都会说,他们的楼盘有多少西方人居住,因为这样说就会提升其价值,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客。
减少空调使用
空调这种东西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进入中国百姓家,但是现在我们似乎离开它已经无法生活。相比之下,几代前就比我们富裕的西方人直到今天也很漠视这种相对的奢侈品,以至于他们耐寒和抗热的能力都比我们强。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这方面是个个都强于他们的。
德国人就不怎么用空调,一是没有这个习惯,二是怕它污染环境,这点让和他们交往的中国人汗颜。我在巴黎居住时房间也是没有空调的,那座30多层的大楼整个没有空调,夏天太热了,我就是光膀子开窗而已,从来没有养成对这个设施的依赖,回到北京也是这个习惯。
国内高级酒店一个不好的共识就是:开灯开空调以待客人入住。假如房间在上午打扫完毕,而客人只是在晚上才入住,那空调耗电可能就白白浪费一整天。
国内酒店还有开床的习惯,无非就是傍晚时服务生进房间把床上的被子打开一角,或者放一块糖什么的。这个习惯对我说来已经是多余,更不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还会坚决地将空调打开,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服务,尽管客人可能深夜才归。于是,大量宝贵的能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开车时,法国人也很少用空调。十几年前,法国生产的车甚至有很大比例是没有空调系统的,现在当然不同了。其实,夏天开车尤其是跑在高速公路上,法国人也是一身汗,但是他们能不用空调就不用。法国人甚至用喷水器来驱散开车疲倦,我在那里时就常用这种矿泉水瓶大小的东西,香水一样的喷洒系统,困了喷在脸上,再开大一点自然循环的风挡,顿时精神大增。
北京夏天越来越炎热,出租车司机都开着空调满大街跑。我上车后常常告诫他们开窗就好,不用为我开空调,也能省点油钱。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以为然,因为“这点油钱不算什么”,就没想到对环境的污染。
至于对那些车停在那儿很久,自己不出来透气却一直坐在驾驶座上、关窗开空调的司机,我就更无语了。
以前我们常常用“温室中的花朵”来形容那些没有历练的青年人,现在看来连年纪大的国人都贪图享受,而对温室效应却熟视无睹。只是,不要忘记自然界有四季,我们不能指望总在一种温度中生活。
外出尽量用公交
回国那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买车,看看单位同事——连原来的打字员都开着车每天跑来跑去。他们问我为什么不买车,我就告诉他们:我有车,就是在单位和家里的车库各备一辆自行车,加起来也是四个轮子!外出办事只要不走远,我就骑自行车。
我工作的地方在北京三里屯使馆区,那里幽静整洁,绿树成荫,汽车比较少,尤其是在外交公寓门前。我看到很多老外都是骑自行车去办事,步行去吃中午饭,还喜欢坐在饭馆外面的座位,享受自然空气和阳光。我没见过西方人将车长时间停在路旁、关着窗开空调呆在车内的。
在回答“为什么这么堵车却还要开车上班”这一问题时,我听到不少北京人说:至少不用挤公共汽车啊!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国家也需要绿党——绿党那样的理念,那种深入持久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身体力行的人群。就像德国一样,很多绿党成员不开车,甚至终生食素,却很快乐,身体健康,寿命还长。
购物自带背包
经过几十年的化工时代后,现在的西方国家对塑料袋的使用相当节制,那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即使大肆消费的美国人,超市中也只会提供可以回收的购物袋,一种用可再生牛皮纸做的,由于没有塑料袋那样结实,东西沉时需要抱着走。
德国的超市是不给塑料薄膜袋的,购物自己带袋子,否则就要花钱购买。他们靠的不是一纸政府颁布的限塑令,而是公民意识,居民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相比之下,德国境内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地方是华人开的店,就像巴黎华人开的超市一样,是这些环保国家中的异数。我也去过那里的超市买东西,每当接过这个免费提供、轻飘飘的袋子时,心里却感到沉甸甸的。
多年前在法国生活时,我就习惯拉着小购物车去商店购物。那种像拉杆箱般的小车在巴黎很流行,几乎每家都有。买一车吃的可以食用一周,重的放在底下,轻的怕压的蔬菜放在上面,就不需要塑料袋了。
在我们一次性使用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今天,西方国家的居民却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比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这些物品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请客不怕苍蝇报到
在法国乡村酒馆,你可能和法国人以及苍蝇共进午餐。面对美食国人这时会难以下咽,而一直生活富足的法国人却面不改色,该吃还是吃。
有次和法国一个银行家在巴黎吃饭时苍蝇频频光临,我也觉得挺烦人的,就像在国内那样习惯性地挥手轰了两次,但是绝对没有让侍者来帮忙赶走苍蝇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他们不是干这个的,也不把这个当回事。换在国内同类饭店,服务生会为此遭到顾客的训斥。
可能是法国菜太诱人了,赶了两次后,那只固执的绿头苍蝇仍然不肯离去。我也懒得再轰,毕竟是对方请客,我要是表现出一点不满的话他就会觉得招待不周。然而,原本矜持坐在那里不动的法国朋友迅速地由绅士变成了骑士,“啪”的一声手起掌落,将趴在桌子上的苍蝇拍得粉碎,血溅餐桌!一旁观察的我幸灾乐祸地看着那他沾满苍蝇碎片的手掌,以为他会站起来去洗手间将手彻底洗净再回来吃饭,没想到这家伙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继续拿面包给我吃。
现在想起来,这件事至少给我传递了两个信息。
首先,在法国是人比苍蝇快,在国内是苍蝇比人快。因为不经常挨打,法国苍蝇飞得慢,以至于可以用手拍到,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苍蝇与我们这些出手快的国人周旋久了,物种进化,适者生存,练就一身高速飞翔和转向的能力,你只能在它降落到一个平面时伺机下手,还得借助专门的工具。
我记得在巴黎生活时买苍蝇拍都不容易,有了这东西也不怎么用,大部分法国人房子里也没有。家里偶尔来了一两只苍蝇,我用报纸或杂志就可以消灭它们。
在中国,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大量昆虫死亡甚至灭绝, 剩下的就是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不仅抗药性增强,在经常被人连续追杀后,飞行的速度都大大提高了。
其次,法国没有开放式垃圾,城市周围见不到垃圾场,居住小区中垃圾箱都是关着的,你甚至很少见到污水。细菌滋生的病源少,传染病也就不多见,那些本来的害虫飞来飞去时也不容易携带病毒,人们就不会因为吃了被苍蝇降落过的食物而闹肚子,见到了也不会大惊小怪。
以前我们习惯讲全球化,最近几年人们更多关心世界性金融危机,也熟悉了绿色环保和低碳生活这样的词汇。其实更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拥有一个绿色的人生。
西方人不会在楼道里堆积杂物,占据公共空间。对他们说来,公共空间就是大家都应享用的,所以他们的私人物品要么放在房间内,要么丢在垃圾桶中,不应该有第三个存放之处。
国人则不同,即使在高档小区、几万元一平米的房子,走廊中都会长期存放私人物品,比如自行车、花盆,而最常见的则是主人的鞋。尽管他们的居住空间增加了几倍,有足够的地方放全家人的鞋,但是他们仍然要占据相对狭小的公共走廊。
在乔迁新居时,我们都愿意以西方人为邻,他们就像在海洋中只生活在清洁无污染水域中的牡蛎一样,有了他们,你就知道哪里是适合居住的地方。
在租房子时,我们也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像国人那样可劲儿造,退租时房子已经脏乱不堪,还得重新装修。我一个朋友把郊区的别墅租给德国人后对他们赞叹不已,因为这个外籍租客住了几年后,不仅将房子维护得跟新的一样,还自己动手,将一些电路设施进行了合理化的组合。
连售楼小姐都会说,他们的楼盘有多少西方人居住,因为这样说就会提升其价值,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客。
减少空调使用
空调这种东西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进入中国百姓家,但是现在我们似乎离开它已经无法生活。相比之下,几代前就比我们富裕的西方人直到今天也很漠视这种相对的奢侈品,以至于他们耐寒和抗热的能力都比我们强。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这方面是个个都强于他们的。
德国人就不怎么用空调,一是没有这个习惯,二是怕它污染环境,这点让和他们交往的中国人汗颜。我在巴黎居住时房间也是没有空调的,那座30多层的大楼整个没有空调,夏天太热了,我就是光膀子开窗而已,从来没有养成对这个设施的依赖,回到北京也是这个习惯。
国内高级酒店一个不好的共识就是:开灯开空调以待客人入住。假如房间在上午打扫完毕,而客人只是在晚上才入住,那空调耗电可能就白白浪费一整天。
国内酒店还有开床的习惯,无非就是傍晚时服务生进房间把床上的被子打开一角,或者放一块糖什么的。这个习惯对我说来已经是多余,更不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还会坚决地将空调打开,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服务,尽管客人可能深夜才归。于是,大量宝贵的能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开车时,法国人也很少用空调。十几年前,法国生产的车甚至有很大比例是没有空调系统的,现在当然不同了。其实,夏天开车尤其是跑在高速公路上,法国人也是一身汗,但是他们能不用空调就不用。法国人甚至用喷水器来驱散开车疲倦,我在那里时就常用这种矿泉水瓶大小的东西,香水一样的喷洒系统,困了喷在脸上,再开大一点自然循环的风挡,顿时精神大增。
北京夏天越来越炎热,出租车司机都开着空调满大街跑。我上车后常常告诫他们开窗就好,不用为我开空调,也能省点油钱。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以为然,因为“这点油钱不算什么”,就没想到对环境的污染。
至于对那些车停在那儿很久,自己不出来透气却一直坐在驾驶座上、关窗开空调的司机,我就更无语了。
以前我们常常用“温室中的花朵”来形容那些没有历练的青年人,现在看来连年纪大的国人都贪图享受,而对温室效应却熟视无睹。只是,不要忘记自然界有四季,我们不能指望总在一种温度中生活。
外出尽量用公交
回国那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买车,看看单位同事——连原来的打字员都开着车每天跑来跑去。他们问我为什么不买车,我就告诉他们:我有车,就是在单位和家里的车库各备一辆自行车,加起来也是四个轮子!外出办事只要不走远,我就骑自行车。
我工作的地方在北京三里屯使馆区,那里幽静整洁,绿树成荫,汽车比较少,尤其是在外交公寓门前。我看到很多老外都是骑自行车去办事,步行去吃中午饭,还喜欢坐在饭馆外面的座位,享受自然空气和阳光。我没见过西方人将车长时间停在路旁、关着窗开空调呆在车内的。
在回答“为什么这么堵车却还要开车上班”这一问题时,我听到不少北京人说:至少不用挤公共汽车啊!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国家也需要绿党——绿党那样的理念,那种深入持久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身体力行的人群。就像德国一样,很多绿党成员不开车,甚至终生食素,却很快乐,身体健康,寿命还长。
购物自带背包
经过几十年的化工时代后,现在的西方国家对塑料袋的使用相当节制,那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即使大肆消费的美国人,超市中也只会提供可以回收的购物袋,一种用可再生牛皮纸做的,由于没有塑料袋那样结实,东西沉时需要抱着走。
德国的超市是不给塑料薄膜袋的,购物自己带袋子,否则就要花钱购买。他们靠的不是一纸政府颁布的限塑令,而是公民意识,居民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相比之下,德国境内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地方是华人开的店,就像巴黎华人开的超市一样,是这些环保国家中的异数。我也去过那里的超市买东西,每当接过这个免费提供、轻飘飘的袋子时,心里却感到沉甸甸的。
多年前在法国生活时,我就习惯拉着小购物车去商店购物。那种像拉杆箱般的小车在巴黎很流行,几乎每家都有。买一车吃的可以食用一周,重的放在底下,轻的怕压的蔬菜放在上面,就不需要塑料袋了。
在我们一次性使用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今天,西方国家的居民却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比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这些物品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请客不怕苍蝇报到
在法国乡村酒馆,你可能和法国人以及苍蝇共进午餐。面对美食国人这时会难以下咽,而一直生活富足的法国人却面不改色,该吃还是吃。
有次和法国一个银行家在巴黎吃饭时苍蝇频频光临,我也觉得挺烦人的,就像在国内那样习惯性地挥手轰了两次,但是绝对没有让侍者来帮忙赶走苍蝇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他们不是干这个的,也不把这个当回事。换在国内同类饭店,服务生会为此遭到顾客的训斥。
可能是法国菜太诱人了,赶了两次后,那只固执的绿头苍蝇仍然不肯离去。我也懒得再轰,毕竟是对方请客,我要是表现出一点不满的话他就会觉得招待不周。然而,原本矜持坐在那里不动的法国朋友迅速地由绅士变成了骑士,“啪”的一声手起掌落,将趴在桌子上的苍蝇拍得粉碎,血溅餐桌!一旁观察的我幸灾乐祸地看着那他沾满苍蝇碎片的手掌,以为他会站起来去洗手间将手彻底洗净再回来吃饭,没想到这家伙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继续拿面包给我吃。
现在想起来,这件事至少给我传递了两个信息。
首先,在法国是人比苍蝇快,在国内是苍蝇比人快。因为不经常挨打,法国苍蝇飞得慢,以至于可以用手拍到,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苍蝇与我们这些出手快的国人周旋久了,物种进化,适者生存,练就一身高速飞翔和转向的能力,你只能在它降落到一个平面时伺机下手,还得借助专门的工具。
我记得在巴黎生活时买苍蝇拍都不容易,有了这东西也不怎么用,大部分法国人房子里也没有。家里偶尔来了一两只苍蝇,我用报纸或杂志就可以消灭它们。
在中国,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大量昆虫死亡甚至灭绝, 剩下的就是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不仅抗药性增强,在经常被人连续追杀后,飞行的速度都大大提高了。
其次,法国没有开放式垃圾,城市周围见不到垃圾场,居住小区中垃圾箱都是关着的,你甚至很少见到污水。细菌滋生的病源少,传染病也就不多见,那些本来的害虫飞来飞去时也不容易携带病毒,人们就不会因为吃了被苍蝇降落过的食物而闹肚子,见到了也不会大惊小怪。
以前我们习惯讲全球化,最近几年人们更多关心世界性金融危机,也熟悉了绿色环保和低碳生活这样的词汇。其实更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拥有一个绿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