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以30%的增幅扩招,大学毕业生规模也同步增加。国家教委明确提出要把大学生的就业率控制在70%,而实际上就业率无法达到这个标准。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只有60.5%,2004年65%,2005年67%左右,2006年有的统计在60%以下,而且这里面的统计数据一般都是偏高的,每个学校大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每年都在增加,2001才103.6万,2002年到到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比较低的初次就业率,造成我国每年规模庞大的大学生待业群体。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整体劳动力供过于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其中就业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新时期新的就业问题。连续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而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因此出现好转的迹象,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以2006年为例,我国全年創造就业岗位只有1100万个,而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则有2500多万,劳动力供求缺口1400多万,客观上为大学生就业增添了压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二)学校主体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无责任。大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设置重复,不适合市场要求,很多大学只注重培养,而不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没有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对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计划安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等,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 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使造成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专业素质几乎空白,学校安排的实习,也经常成为“锻炼作弊”的良好实践,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质低下的又一表现。
(四)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缺位 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生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歧视监管不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倾向 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学生要求苛刻,比如一定要招收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名校毕业的,城市户口的等等,甚至有的宁愿招收农民工,也不愿花更高的价格聘用大学生。但从长远来看,大学生仍是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西部开发,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就业大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向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地方、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转移创造条件,实现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矛盾凸现时期就业问题的良性过渡。
(二)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首先,学生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应该建立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其次,要尽快改革现有的教育办学体制,让竞争进入教育的各个环节;第三,进一步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收入,使其能够安心的、心甘情愿的从事我国的教育事业;第四,注重中老年教师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从已进入大学校门,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大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有目的、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才能真正认识他自己,为确定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大学四年学习计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努力,更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指导和培养。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尽快出台我国教育教学机制的改革措施,近期内出台教育办学的指导性意见,比如专业设置方面等。改革现有高校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其次,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加强就业歧视监管和治理,为提供公平合理的就业体会打好基础;第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就业、基本生活、医疗制度,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最后,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晋升及进出机制,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五)企业转变用人观念,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作为就业大军吸纳的主题——企业,应该转变用人观念,看到大学生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和长久竞争力,建起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个人的才能是不能靠出身来衡量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出来的大学生,有时候并不比一般大学出来的大学生能力强。户口、性别、年龄都不应该成为企业用来决定用才与否的硬性标准,也缺乏法律的支撑。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实践经验一般都是缺乏的,企业不应该过多的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应看到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学习能力和人品、人格魅力,这些才是大学生的强项。另外,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的,企业及其企业家应担负起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转变企业用人挂念,培育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以30%的增幅扩招,大学毕业生规模也同步增加。国家教委明确提出要把大学生的就业率控制在70%,而实际上就业率无法达到这个标准。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只有60.5%,2004年65%,2005年67%左右,2006年有的统计在60%以下,而且这里面的统计数据一般都是偏高的,每个学校大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每年都在增加,2001才103.6万,2002年到到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比较低的初次就业率,造成我国每年规模庞大的大学生待业群体。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整体劳动力供过于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其中就业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新时期新的就业问题。连续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而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因此出现好转的迹象,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以2006年为例,我国全年創造就业岗位只有1100万个,而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则有2500多万,劳动力供求缺口1400多万,客观上为大学生就业增添了压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二)学校主体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无责任。大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设置重复,不适合市场要求,很多大学只注重培养,而不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没有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对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计划安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等,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 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使造成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专业素质几乎空白,学校安排的实习,也经常成为“锻炼作弊”的良好实践,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质低下的又一表现。
(四)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缺位 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生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歧视监管不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倾向 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学生要求苛刻,比如一定要招收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名校毕业的,城市户口的等等,甚至有的宁愿招收农民工,也不愿花更高的价格聘用大学生。但从长远来看,大学生仍是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西部开发,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就业大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向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地方、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转移创造条件,实现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矛盾凸现时期就业问题的良性过渡。
(二)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首先,学生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应该建立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其次,要尽快改革现有的教育办学体制,让竞争进入教育的各个环节;第三,进一步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收入,使其能够安心的、心甘情愿的从事我国的教育事业;第四,注重中老年教师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从已进入大学校门,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大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有目的、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才能真正认识他自己,为确定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大学四年学习计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努力,更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指导和培养。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尽快出台我国教育教学机制的改革措施,近期内出台教育办学的指导性意见,比如专业设置方面等。改革现有高校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其次,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加强就业歧视监管和治理,为提供公平合理的就业体会打好基础;第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就业、基本生活、医疗制度,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最后,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晋升及进出机制,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五)企业转变用人观念,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作为就业大军吸纳的主题——企业,应该转变用人观念,看到大学生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和长久竞争力,建起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个人的才能是不能靠出身来衡量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出来的大学生,有时候并不比一般大学出来的大学生能力强。户口、性别、年龄都不应该成为企业用来决定用才与否的硬性标准,也缺乏法律的支撑。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实践经验一般都是缺乏的,企业不应该过多的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应看到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学习能力和人品、人格魅力,这些才是大学生的强项。另外,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的,企业及其企业家应担负起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转变企业用人挂念,培育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