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哥们博览群书,三观刚正,从人人网到微博,从微博到朋友圈,每逢热点问题都在论战第一线。然而半年来他的朋友圈很安静。我好奇问他:“你咋这么淡定?”他说:“少年,你撕多了就懂了。操控网民靠的是情绪,不是逻辑。这么多年撕x经验告诉我,网上讲理,身不由己;不和稀泥,必死无疑。”
一入网络深似海,从此理性是路人。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脑残半女神。任你是雄才大略,苦口婆心,伶牙俐齿,凤毛麟角,想在网上跟人家讲理,唯有死路一条。
某怪人来到孔子学生们面前问:“一年有几季?” 弟子们道:“四季。”此人坚称一年只有三季,双方开撕。孔子问询赶来,端详此人说:“哥!一年的确是三季,我们无知!”屌丝听罢满意离去。见此人远离,孔子对弟子们说:“此人是蚱蜢精,蚱蜢是过不了冬季的,它一生只有三季!你们跟他讲个毛道理!”众弟子大悟。
后人杜撰的这个孔圣人的段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一根杰出的老油条,就是要懂得:给狗让路,不丢人!
如上,我们很多时候,真没必要“讲理”,或者说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道理”。
受过良好教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及以上的人,在面对偏激论调或愚昧行径等个体认知破裂的时候以及共识危机或突发事件等社会舆论风暴的时候,只爱“讲理”,倡导“理性”,“客观”,“公允”等,他们强烈倾向并参与到社会理性捍卫和建设中来。
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教化对方乃至开启民智是他们作为文明人的义务;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作为文明人他们有资格和能力来教化和启发眼前的乌合之众;他们有一种成就感: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战斗,使对方或者民众有所进步和成长。
然而,对于责任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作多情”;对于优越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以为是”;对于成就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惭形秽”。当很多人耗尽全力对着他认为愚昧无知的对象耍尽十八般武艺的时候,他会惊恐地发现,他的一切努力都那么苍白无力。
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不是用理智在交流,而是在用情绪对抗。情绪,是我们讲理的第一障碍。你以为他们关心你说的“好不好”,“对不对”,其实他们只关心你说话时候“乖不乖”。他们并不用逻辑和理性来判断这个世界,而是用情绪和感性来感知这个世界。
情绪之外,还有两个鸿沟,决定着很多交流注定失败。
每个人读的书,挨的刀,走的路,爱的人都不一样。你想跟他“说明白”“讲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如果想仅仅依靠自己的思想储备对别人实现价值观同化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同对方吵来吵去,最后争论的是“同一个事儿”就不错了。
其次,利益关系。“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很多人应对某个事件的状态。很多人的认知水平不低于你,他也明确知道你在说什么,更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不是不懂,而是假装不懂;他不是对立,而是偏要对立。你的障碍不是他的大脑,而是他的腰包;你的思想和语言的对手不是他的思想和语言,而是他的欲望和利益。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警惕自我。你要保证你的对面是一个跟你认知结构相当,利益关系和谐,性情自控稳定的人,同时还要保证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配得上对方的认知结构,不为利益冲突左右,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保证对方不脑残,已经很难,保证自己不脑残,难上加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往往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聪明”“博学”“公正”,责备对方“浅薄”“偏执”“愚昧”,而事实上是我们自己不能够设身处地在对方的境遇上分析和处理问题,不能够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把握和判断对方的论述,或者不能够有足够的修养和定力保证自己不被情绪左右……
我绝不否认坚守理性的意义和伸张正义的价值,只是一味讲理,在理念上是不成熟的,在操作上是有风险的。
当我们再面对需要沟通的个体或者群体的时候,不妨首先内省,警惕自身智识,情绪和修养。然后立足理性,不拘泥于抽象道理和逻辑,而是通过综合协调情绪,利益和修养等多方因素,达成沟通效果。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很多人确实不需要交流,因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进化成了人。
最后,以《庄子·秋水》的一段话自持和自省:“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中
一入网络深似海,从此理性是路人。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脑残半女神。任你是雄才大略,苦口婆心,伶牙俐齿,凤毛麟角,想在网上跟人家讲理,唯有死路一条。
某怪人来到孔子学生们面前问:“一年有几季?” 弟子们道:“四季。”此人坚称一年只有三季,双方开撕。孔子问询赶来,端详此人说:“哥!一年的确是三季,我们无知!”屌丝听罢满意离去。见此人远离,孔子对弟子们说:“此人是蚱蜢精,蚱蜢是过不了冬季的,它一生只有三季!你们跟他讲个毛道理!”众弟子大悟。
后人杜撰的这个孔圣人的段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一根杰出的老油条,就是要懂得:给狗让路,不丢人!
如上,我们很多时候,真没必要“讲理”,或者说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道理”。
受过良好教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及以上的人,在面对偏激论调或愚昧行径等个体认知破裂的时候以及共识危机或突发事件等社会舆论风暴的时候,只爱“讲理”,倡导“理性”,“客观”,“公允”等,他们强烈倾向并参与到社会理性捍卫和建设中来。
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教化对方乃至开启民智是他们作为文明人的义务;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作为文明人他们有资格和能力来教化和启发眼前的乌合之众;他们有一种成就感: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战斗,使对方或者民众有所进步和成长。
然而,对于责任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作多情”;对于优越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以为是”;对于成就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惭形秽”。当很多人耗尽全力对着他认为愚昧无知的对象耍尽十八般武艺的时候,他会惊恐地发现,他的一切努力都那么苍白无力。
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不是用理智在交流,而是在用情绪对抗。情绪,是我们讲理的第一障碍。你以为他们关心你说的“好不好”,“对不对”,其实他们只关心你说话时候“乖不乖”。他们并不用逻辑和理性来判断这个世界,而是用情绪和感性来感知这个世界。
情绪之外,还有两个鸿沟,决定着很多交流注定失败。
每个人读的书,挨的刀,走的路,爱的人都不一样。你想跟他“说明白”“讲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如果想仅仅依靠自己的思想储备对别人实现价值观同化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同对方吵来吵去,最后争论的是“同一个事儿”就不错了。
其次,利益关系。“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很多人应对某个事件的状态。很多人的认知水平不低于你,他也明确知道你在说什么,更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不是不懂,而是假装不懂;他不是对立,而是偏要对立。你的障碍不是他的大脑,而是他的腰包;你的思想和语言的对手不是他的思想和语言,而是他的欲望和利益。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警惕自我。你要保证你的对面是一个跟你认知结构相当,利益关系和谐,性情自控稳定的人,同时还要保证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配得上对方的认知结构,不为利益冲突左右,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保证对方不脑残,已经很难,保证自己不脑残,难上加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往往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聪明”“博学”“公正”,责备对方“浅薄”“偏执”“愚昧”,而事实上是我们自己不能够设身处地在对方的境遇上分析和处理问题,不能够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把握和判断对方的论述,或者不能够有足够的修养和定力保证自己不被情绪左右……
我绝不否认坚守理性的意义和伸张正义的价值,只是一味讲理,在理念上是不成熟的,在操作上是有风险的。
当我们再面对需要沟通的个体或者群体的时候,不妨首先内省,警惕自身智识,情绪和修养。然后立足理性,不拘泥于抽象道理和逻辑,而是通过综合协调情绪,利益和修养等多方因素,达成沟通效果。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很多人确实不需要交流,因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进化成了人。
最后,以《庄子·秋水》的一段话自持和自省:“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