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信息公开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包括高校信息的形成、保存、整合,是否应公开的判断,公开形式、时间、平台、机构的选择,不公开理由的确定、责任的追究,考核、社会评议等等,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为使以上过程动态运转,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信息审核、协调发布、立体监督及救济和绩效评价等五大配套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运行机制
本文认为,高校信息公开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包括高校信息的形成、保存、整合,是否应公开的判断,公开形式、时间、平台、机构的选择,不公开理由的确定、责任的追究,考核、社会评议等等,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为使以上过程动态运转,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信息审核、协调发布、立体监督及救济和绩效评价等五大配套运行机制。
一、高校信息公开信息管理机制
从高校信息公开的动态过程看,高校信息公开的起始阶段是信息管理,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查询检索,再到信息传输和反馈,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信息描述来进行,并围绕着信息处理来运作。而高校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可以是书面的、录音的、地图、照片、计算机输出的材料、计算机数据等等,无论是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还是申请人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只能是高校进行了保存的上述各种材料上记载的信息,高校公开的只能是进行了保存的信息。因此,信息的记载异常重要。高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是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需要形成如下信息管理机制,确保高校信息的采集、整合加工、保存。
(1)成立专门的信息公开组织领导部门。
由专门机构及人员实现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编制、公开等工作,不仅有益于增强信息的可用性、便利性及规范性,实现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更可以节约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各自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
(2)进一步加强相关行政人员的能力、素质培训,提高信息服务意识。
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外出学习、组织培训班或顶岗培训等形式,交流信息工作心得体会,在实现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增加工作人员职责范围内管理信息能动性的同时,使广大信息工作者的能力得到进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1]
(3)强化高校信息公共载体建设。
加强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或者模块尤其是网站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建立信息的汇总渠道,开辟专用网络空间存放归集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保存与查找。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建设和公开,利用新媒体为信息公开服务。
二、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审核机制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条例》和《办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做了规定,在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中,组织部门对相关信息是否应公开,有一定的权威性,故在高校信息收集、整理后,其应立即启动信息审核,对哪些可以公开,哪些属于法律规定应该保密不予公开的范畴进行定性分析。
对于重大且难以确定应否公开的信息、披露性信息,建议在主要领导最终决定前,由信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外聘法学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的研讨,对高校信息是否应公开进行技术性审查,为最终是否公开提供科学合法的论证,保障高校信息公开的合法性。[1]
三、高校信息公开协调发布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直接关系校内外各主体对象的利益,各类高校及其组成部门都有权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公开高校信息,而不同院系及党务部门的协调就非常重要,各类高校应整合已有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做到高校信息依法公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协调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部门制作的高校信息,由制作该高校信息的部门负责公开。两个及两个以上高校行政职能部门共同制作须公开的高校信息,在文件上盖章、署名的高校信息公开专门部门负有公开该高校信息的义务。一个高校院系拟发布的高校信息涉及其他一些院系的,应当与所涉及的该院系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公开的高校信息准确一致。在两个高校信息公开职能部门对发布高校信息的权限产生争议时,由高校信息公开统一组织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决定。
(2)充分发挥高校门户网站在信息协调公开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门户网站栏目建设通常实行栏目分块负责制度。在高校信息公开主管机构的协调下,明确各栏目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向信息中心提供信息更新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保证门户网站的信息及时更新。通过更加符合传播规律的信息发布方式,将高校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板块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高校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声音。加强高校信息上网发布工作,对各类高校信息,以数字、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现,使高校信息传播更加可视、可读、可感,进一步增强高校门户网站的吸引力。
四、高校信息公开立体监督及救济机制
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工作,可尝试构建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上级监督、纪委监察部门进行的专门机构监督以及师生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等多层面的监督机制。当信息公开的受众认为相关信息依法应当公开而未公开的,可以向高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举报;认为高校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同时,高校应将信息公开列入各职能部门、院系及其负责人日常工作考核的内容,定期开展评估,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院系或个人予以问责。[2]
五、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机制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因此,创设高校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是指高校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对信息公开的投入和产出所做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机制的创设应涵盖如下部分:确定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目标,即评价什么、为何评价、如何评价等,这是绩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构建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健全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结果反馈与运用既是绩效评价的延续,又是其目的之所在。[3]
参考文献:
[1]赵守东,秦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运行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14,08:18-19.
[2]王楠,刘江,吴峰.现代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与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146-148.
[3]尹晓敏.高校信息公开: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10,07:23-27.
[4]韩宏亮.基于第三方微博平台的高校信息公开机制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4.
[5]李惠蓉,李懋.高校信息工作运行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103-106.
[6]钟玮.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内部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3,06:222-223.
[7]惠向红,甘振国,李娜.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9.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运行机制
本文认为,高校信息公开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包括高校信息的形成、保存、整合,是否应公开的判断,公开形式、时间、平台、机构的选择,不公开理由的确定、责任的追究,考核、社会评议等等,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为使以上过程动态运转,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信息审核、协调发布、立体监督及救济和绩效评价等五大配套运行机制。
一、高校信息公开信息管理机制
从高校信息公开的动态过程看,高校信息公开的起始阶段是信息管理,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查询检索,再到信息传输和反馈,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信息描述来进行,并围绕着信息处理来运作。而高校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可以是书面的、录音的、地图、照片、计算机输出的材料、计算机数据等等,无论是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还是申请人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只能是高校进行了保存的上述各种材料上记载的信息,高校公开的只能是进行了保存的信息。因此,信息的记载异常重要。高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是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需要形成如下信息管理机制,确保高校信息的采集、整合加工、保存。
(1)成立专门的信息公开组织领导部门。
由专门机构及人员实现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编制、公开等工作,不仅有益于增强信息的可用性、便利性及规范性,实现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更可以节约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各自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
(2)进一步加强相关行政人员的能力、素质培训,提高信息服务意识。
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外出学习、组织培训班或顶岗培训等形式,交流信息工作心得体会,在实现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增加工作人员职责范围内管理信息能动性的同时,使广大信息工作者的能力得到进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1]
(3)强化高校信息公共载体建设。
加强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或者模块尤其是网站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建立信息的汇总渠道,开辟专用网络空间存放归集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保存与查找。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建设和公开,利用新媒体为信息公开服务。
二、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审核机制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条例》和《办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做了规定,在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中,组织部门对相关信息是否应公开,有一定的权威性,故在高校信息收集、整理后,其应立即启动信息审核,对哪些可以公开,哪些属于法律规定应该保密不予公开的范畴进行定性分析。
对于重大且难以确定应否公开的信息、披露性信息,建议在主要领导最终决定前,由信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外聘法学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的研讨,对高校信息是否应公开进行技术性审查,为最终是否公开提供科学合法的论证,保障高校信息公开的合法性。[1]
三、高校信息公开协调发布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直接关系校内外各主体对象的利益,各类高校及其组成部门都有权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公开高校信息,而不同院系及党务部门的协调就非常重要,各类高校应整合已有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做到高校信息依法公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协调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部门制作的高校信息,由制作该高校信息的部门负责公开。两个及两个以上高校行政职能部门共同制作须公开的高校信息,在文件上盖章、署名的高校信息公开专门部门负有公开该高校信息的义务。一个高校院系拟发布的高校信息涉及其他一些院系的,应当与所涉及的该院系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公开的高校信息准确一致。在两个高校信息公开职能部门对发布高校信息的权限产生争议时,由高校信息公开统一组织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决定。
(2)充分发挥高校门户网站在信息协调公开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门户网站栏目建设通常实行栏目分块负责制度。在高校信息公开主管机构的协调下,明确各栏目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向信息中心提供信息更新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保证门户网站的信息及时更新。通过更加符合传播规律的信息发布方式,将高校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板块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高校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声音。加强高校信息上网发布工作,对各类高校信息,以数字、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现,使高校信息传播更加可视、可读、可感,进一步增强高校门户网站的吸引力。
四、高校信息公开立体监督及救济机制
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工作,可尝试构建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上级监督、纪委监察部门进行的专门机构监督以及师生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等多层面的监督机制。当信息公开的受众认为相关信息依法应当公开而未公开的,可以向高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举报;认为高校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同时,高校应将信息公开列入各职能部门、院系及其负责人日常工作考核的内容,定期开展评估,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院系或个人予以问责。[2]
五、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机制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因此,创设高校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是指高校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对信息公开的投入和产出所做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机制的创设应涵盖如下部分:确定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目标,即评价什么、为何评价、如何评价等,这是绩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构建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健全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结果反馈与运用既是绩效评价的延续,又是其目的之所在。[3]
参考文献:
[1]赵守东,秦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运行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14,08:18-19.
[2]王楠,刘江,吴峰.现代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与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146-148.
[3]尹晓敏.高校信息公开: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10,07:23-27.
[4]韩宏亮.基于第三方微博平台的高校信息公开机制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4.
[5]李惠蓉,李懋.高校信息工作运行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103-106.
[6]钟玮.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内部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3,06:222-223.
[7]惠向红,甘振国,李娜.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