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教育电视台《课程思政面对面》十集系列访谈节目为例,分析了面对重大选题时如何策划制作电视节目,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策略,以期为以后制作此类型节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视制作;访谈节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实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②
相关数据显示,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80%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经过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4个“80%”就是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在《纲要》发布的关键节点,中国教育电视台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制作了10集系列访谈节目《课程思政面对面》。节目邀请了教育部高教司相关领导、相关高校书记、校长和相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相关高校教师及媒体人一起做客演播室,针对当前课程思政中出现的重视程度不够、统筹推进“不到位”、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等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并结合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经典课程案例,深度剖析专业课程如何融合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做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育人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
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教育专业媒体,首次尝试了台、网、报、刊、号“五位一体”的协同融合传播方式,邀请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报刊社相关同志参与了节目策划,并联动进行节目传播。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长安书院App和“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该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作为节目的核心编导之一,笔者很荣幸地参与到这样一个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政治要求高的深度访谈节目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复盘总结,笔者对涉及重大选题或题材的节目制作有了较深的思考。
一、沉浸式学习研读素材,形成同频共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重大选题,前期充实细致的准备决定工作的成败。具体说,总体工作中近70%的工作是在前期策划文案等筹备工作中完成的,演播室录制和后期剪辑只占30%的工作量。那么前面70%的工作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推进才能有效落实呢?
(一)心理调整和工作准备双头并进
面对重大选题,忐忑和迷茫会引发心理上的适度紧张,这是正常现象。召开节目策划会,邀请项目专家和团队核心人员一起研读选题,可以将制作人员的注意力聚焦到深入理解节目主旨上来。课程思政和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没有引发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素材也不多。鉴于此,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让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能够顺畅地走进主创团队的头脑。尤其是节目录制前夕,连续召开三次节目策划研讨会,带来了真正的头脑风暴和沉浸式学习。
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杨祥做了第一次主题讲解,谈了他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以及南京大学《宇宙简史》课程思政一波三折的策划和制作历程,这是团队和课程思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连续召开的两次策划研讨会,有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总编辑唐景莉、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王青、汕头大学校长陈敏等参加,专家们的理论解读和实践探索,使主创团队勾勒出了节目的基本轮廓。节目定位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关于思政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将“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落细,结合高校经典案例,专家深度剖析、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论制作的系列访谈节目。
(二)精读重要资料、提升理论素养
确立了节目主旨后,研读相关政策文件、专家文章和媒体报道,有助于快速理解选题内涵。为此,团队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重要文件和相关文章,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等,以及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此外,还有业内专家的专业解读和典型报道,如《这位长江学者,为什么凭一门课圈粉无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堂人气爆棚!听两位老师“用真理赢得青年心”的育人故事》等文章。
策划团队将文本素材整理归类形成学习文档,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分享一起学习,形成同频共振。最终这些资料成为团队沉浸式学习、理解主题内涵的重要养料。如笔者在阅读《纲要》时,其中有两条内容引起关注,分别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和“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从中可以看出上级部门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各高校不仅要积极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要建立考评体系对教师进行课程质量考核,同时学校还要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保障。這些内容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及推进落实的迫切性。
二、高效沟通有助于挖掘节目内涵
节目台本是访谈节目制作能否成功的根本,而充分高效的沟通是保障节目台本内容翔实准确的必要前提,沟通工作包括对内和对外的双向沟通。
(一)内部信息沟通确保关键节点把握
充分的内部沟通可以确保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主题内涵,主编、策划等团队主创人员在一起,就解读课程思政建设、剖析经典案例的台本设计进行多次探讨,针对一些概念理解展开激烈讨论。除了重要资料和信息的工作群共享,在节目案例甄选等关键节点上还要召开小组沟通会,面对面交流确保重点内容是否理解到位,遇到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后面实施过程中对节目主旨的偏离和曲解。 (二)与外部嘉宾沟通可以丰富内容和细节
对外沟通主要是和节目嘉宾、策划专家等外部人员进行的一种沟通。有效的外部沟通可以让编导从嘉宾身上获得大量信息和细节亮点,不同领域的专家也会带来不同角度的理解,使台本更加丰富立体。在制作课程思政“金课”《宇宙简史》系列节目时,和项目策划人、课程主讲人和媒体观察人有了深度交流。面对立德树人和价值观引领等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需要编导耐心倾听和把控节奏,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共同愿景与嘉宾建立起信任,对方自然而然地会为节目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三、注重提问设计、凝练标题和运用小片
访谈节目的基本结构是“问答+小片”。其中问答部分尤为重要,好的问题犹如统领全局的一根“线”,在串联整个节目的同时,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精心设计、赋予功能的问题,可以不露痕迹引人深思;反之,无效问题既传达不出有效信息,也无法推动节目进展。
(一)“精准赋能法”设计问题
“精准赋能法”是从本次节目制作中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可以使问题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在单集时长30分钟的节目中,访谈部分约25分钟,可以设计7-8个问题。以《〈宇宙简史〉:“金课”是如何炼成的》这集为例,这集的目的是挖掘这门课的诞生经历和团队一波三折的创作过程,展现课程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其重要性。那么,如何对问题赋能是重点,7个问题要想承担相应功能,就要紧紧围绕以下节点设计:前期疑惑—动手设计—推翻重来—协同助力—得到认可—经验心得。根据这样的脉络推进,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展示真实过程和感人细节,问题就会成为推动整个节目的主线了。
举例来说,比如主持人问李向东老师:“《宇宙简史》是面向文科生的天文课程,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探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否拿到您的面对理科生的专业课程中,比如说《普通天文学》的课程中来?”这个问题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总结上面已有的课程建设经验,二是话锋一转,让嘉宾解答这个经验在其他课程中的适用性。
(二)高度概括凝练的标题
节目除了总标题以外,还要设计访谈段落的小标题,有助于观众随时获取有效信息和本段主要内容。所以,提炼标题时还要思考如何措词才能简单凝练、精准概括,使观众看到标题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有时标题可以从嘉宾的话中直接选取,如“课程建设目标: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课程改革”等;有时也可以引用专业人士的评价,如陈宝生部长的“《宇宙简史》体现科学之美”等;当然,还可以是重点内容的总结凝练出的,如总结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原则时的“以人为本,问题导向,融合创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塑造要三位一体”等。提炼标题时还要注意简练不等于简单,忌讳断章取义,要在听懂嘉宾的整体表述下总结概括,不能为了夺人眼球而简单提取组接。
(三)运用小片代入场景、调动情绪
视频小片在访谈节目中承担着场景重现、调动情绪和案例说明等作用。因其具有史料的性质和更强的现场感,故能使现场访谈更加生动。
李向东老师和其团队精心打磨的“宇宙简史”课程一经推出后,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编导采访了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徐青森、课程策划人,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杨祥、业内专家,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王青、还有南京大学现场听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大家从不同角度反馈课程质量,给观众展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客观评价。在《〈宇宙简史〉:融合创新的典范》这集访谈节目中,特意从课程中选取了4个经典案例,仿佛回到授课现场,调动了观众情绪,生动地体现出课程思政建设“如盐在肴”“润物无声”的巧妙方法。
四、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确保宣推有效送达
从初步意向到节目立项、再到制作播出,整体制作周期不到两个月,这得益于团队领导对重点选题的洞察力和把控力以及整个团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效作战的能力。因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有幸成为了第一家大力报道“课程思政建设”的电视媒体,在这一领域抢占了先机。而在节目宣传推广方面,团队结合本次节目专业度高的特点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关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有特定人群的,比如高校的专业课教师、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和广大学生群体等。那么,在节目宣推时就要将信息精准地送达到节目的目标受众人群,从而避免无效传播。
(二)制作多种宣传材料
确定目标受众后,团队专门制作了节目短视频宣传片、文字宣传通稿、H5宣传片、宣传海报等宣传材料,通过本台上星频道、网络电视台、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合作单位的新媒体端口,形成多维度、跨渠道的同步推广。
(三)形成发散性传播力量
本次宣推工作首次尝试了协同高校开展宣传工作,比如参与节目录制的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都在学校官网或公众号链接了节目视频和宣传文稿。节目播出后,浙江工业大学、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也在官網转发了节目视频,还有很多高校纷纷留言,想组织老师学习收看。随后,其他相关媒体也关注并转发了节目视频,如《中国青年报》《物理与工程》等。可以说,这种由精准确定目标受众到链接关联单位进行发散性传播的方式,使宣推工作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小高潮,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注重收集反馈、组织复盘和延展工作
工作中最大的浪费,是对工作经验的浪费。节目播出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反而是总结复盘甚至是进行延展性工作的开始。通过对前期工作的认真审视和冷静分析,提炼总结有效工作经验,可以极大地提升业务能力。
还要注重收集节目反馈信息,了解节目的真实效果。节目播出后,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总编辑唐景莉都对节目给予了高度肯定。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出版事业部副主任高建评价:“这个节目很过瘾,问题是替普通老师问的,回答是能引起思考、得到方法的。这个节目在中国课程思政推动上会记上一笔。”清华大学王青教授反馈:“建议把这十期节目及配套的宣传做成适合播放的片子,通过一些渠道例如教育部,官方下发给各高校,作为他们后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官方材料。”业界评价,“这10集节目成为了向高校老师们讲解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宣讲课’”。高校一线教师们表示,“节目正统有来头又落地又到位,值得好好学习参考!”
针对重要选题必须要思考工作的延展性,把节目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改变以往电视播出的线性思维,尝试跨媒体、多渠道的融合拓展路径。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②《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年5月28日。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编辑、记者)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视制作;访谈节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实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②
相关数据显示,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80%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经过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4个“80%”就是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在《纲要》发布的关键节点,中国教育电视台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制作了10集系列访谈节目《课程思政面对面》。节目邀请了教育部高教司相关领导、相关高校书记、校长和相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相关高校教师及媒体人一起做客演播室,针对当前课程思政中出现的重视程度不够、统筹推进“不到位”、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等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并结合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经典课程案例,深度剖析专业课程如何融合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做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育人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
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教育专业媒体,首次尝试了台、网、报、刊、号“五位一体”的协同融合传播方式,邀请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报刊社相关同志参与了节目策划,并联动进行节目传播。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长安书院App和“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该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作为节目的核心编导之一,笔者很荣幸地参与到这样一个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政治要求高的深度访谈节目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复盘总结,笔者对涉及重大选题或题材的节目制作有了较深的思考。
一、沉浸式学习研读素材,形成同频共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重大选题,前期充实细致的准备决定工作的成败。具体说,总体工作中近70%的工作是在前期策划文案等筹备工作中完成的,演播室录制和后期剪辑只占30%的工作量。那么前面70%的工作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推进才能有效落实呢?
(一)心理调整和工作准备双头并进
面对重大选题,忐忑和迷茫会引发心理上的适度紧张,这是正常现象。召开节目策划会,邀请项目专家和团队核心人员一起研读选题,可以将制作人员的注意力聚焦到深入理解节目主旨上来。课程思政和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没有引发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素材也不多。鉴于此,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让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能够顺畅地走进主创团队的头脑。尤其是节目录制前夕,连续召开三次节目策划研讨会,带来了真正的头脑风暴和沉浸式学习。
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杨祥做了第一次主题讲解,谈了他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以及南京大学《宇宙简史》课程思政一波三折的策划和制作历程,这是团队和课程思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连续召开的两次策划研讨会,有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总编辑唐景莉、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王青、汕头大学校长陈敏等参加,专家们的理论解读和实践探索,使主创团队勾勒出了节目的基本轮廓。节目定位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关于思政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将“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落细,结合高校经典案例,专家深度剖析、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论制作的系列访谈节目。
(二)精读重要资料、提升理论素养
确立了节目主旨后,研读相关政策文件、专家文章和媒体报道,有助于快速理解选题内涵。为此,团队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重要文件和相关文章,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等,以及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此外,还有业内专家的专业解读和典型报道,如《这位长江学者,为什么凭一门课圈粉无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堂人气爆棚!听两位老师“用真理赢得青年心”的育人故事》等文章。
策划团队将文本素材整理归类形成学习文档,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分享一起学习,形成同频共振。最终这些资料成为团队沉浸式学习、理解主题内涵的重要养料。如笔者在阅读《纲要》时,其中有两条内容引起关注,分别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和“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从中可以看出上级部门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各高校不仅要积极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要建立考评体系对教师进行课程质量考核,同时学校还要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保障。這些内容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及推进落实的迫切性。
二、高效沟通有助于挖掘节目内涵
节目台本是访谈节目制作能否成功的根本,而充分高效的沟通是保障节目台本内容翔实准确的必要前提,沟通工作包括对内和对外的双向沟通。
(一)内部信息沟通确保关键节点把握
充分的内部沟通可以确保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主题内涵,主编、策划等团队主创人员在一起,就解读课程思政建设、剖析经典案例的台本设计进行多次探讨,针对一些概念理解展开激烈讨论。除了重要资料和信息的工作群共享,在节目案例甄选等关键节点上还要召开小组沟通会,面对面交流确保重点内容是否理解到位,遇到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后面实施过程中对节目主旨的偏离和曲解。 (二)与外部嘉宾沟通可以丰富内容和细节
对外沟通主要是和节目嘉宾、策划专家等外部人员进行的一种沟通。有效的外部沟通可以让编导从嘉宾身上获得大量信息和细节亮点,不同领域的专家也会带来不同角度的理解,使台本更加丰富立体。在制作课程思政“金课”《宇宙简史》系列节目时,和项目策划人、课程主讲人和媒体观察人有了深度交流。面对立德树人和价值观引领等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需要编导耐心倾听和把控节奏,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共同愿景与嘉宾建立起信任,对方自然而然地会为节目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三、注重提问设计、凝练标题和运用小片
访谈节目的基本结构是“问答+小片”。其中问答部分尤为重要,好的问题犹如统领全局的一根“线”,在串联整个节目的同时,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精心设计、赋予功能的问题,可以不露痕迹引人深思;反之,无效问题既传达不出有效信息,也无法推动节目进展。
(一)“精准赋能法”设计问题
“精准赋能法”是从本次节目制作中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可以使问题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在单集时长30分钟的节目中,访谈部分约25分钟,可以设计7-8个问题。以《〈宇宙简史〉:“金课”是如何炼成的》这集为例,这集的目的是挖掘这门课的诞生经历和团队一波三折的创作过程,展现课程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其重要性。那么,如何对问题赋能是重点,7个问题要想承担相应功能,就要紧紧围绕以下节点设计:前期疑惑—动手设计—推翻重来—协同助力—得到认可—经验心得。根据这样的脉络推进,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展示真实过程和感人细节,问题就会成为推动整个节目的主线了。
举例来说,比如主持人问李向东老师:“《宇宙简史》是面向文科生的天文课程,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探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否拿到您的面对理科生的专业课程中,比如说《普通天文学》的课程中来?”这个问题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总结上面已有的课程建设经验,二是话锋一转,让嘉宾解答这个经验在其他课程中的适用性。
(二)高度概括凝练的标题
节目除了总标题以外,还要设计访谈段落的小标题,有助于观众随时获取有效信息和本段主要内容。所以,提炼标题时还要思考如何措词才能简单凝练、精准概括,使观众看到标题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有时标题可以从嘉宾的话中直接选取,如“课程建设目标: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课程改革”等;有时也可以引用专业人士的评价,如陈宝生部长的“《宇宙简史》体现科学之美”等;当然,还可以是重点内容的总结凝练出的,如总结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原则时的“以人为本,问题导向,融合创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塑造要三位一体”等。提炼标题时还要注意简练不等于简单,忌讳断章取义,要在听懂嘉宾的整体表述下总结概括,不能为了夺人眼球而简单提取组接。
(三)运用小片代入场景、调动情绪
视频小片在访谈节目中承担着场景重现、调动情绪和案例说明等作用。因其具有史料的性质和更强的现场感,故能使现场访谈更加生动。
李向东老师和其团队精心打磨的“宇宙简史”课程一经推出后,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编导采访了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徐青森、课程策划人,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杨祥、业内专家,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王青、还有南京大学现场听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大家从不同角度反馈课程质量,给观众展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客观评价。在《〈宇宙简史〉:融合创新的典范》这集访谈节目中,特意从课程中选取了4个经典案例,仿佛回到授课现场,调动了观众情绪,生动地体现出课程思政建设“如盐在肴”“润物无声”的巧妙方法。
四、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确保宣推有效送达
从初步意向到节目立项、再到制作播出,整体制作周期不到两个月,这得益于团队领导对重点选题的洞察力和把控力以及整个团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效作战的能力。因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有幸成为了第一家大力报道“课程思政建设”的电视媒体,在这一领域抢占了先机。而在节目宣传推广方面,团队结合本次节目专业度高的特点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关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有特定人群的,比如高校的专业课教师、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和广大学生群体等。那么,在节目宣推时就要将信息精准地送达到节目的目标受众人群,从而避免无效传播。
(二)制作多种宣传材料
确定目标受众后,团队专门制作了节目短视频宣传片、文字宣传通稿、H5宣传片、宣传海报等宣传材料,通过本台上星频道、网络电视台、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合作单位的新媒体端口,形成多维度、跨渠道的同步推广。
(三)形成发散性传播力量
本次宣推工作首次尝试了协同高校开展宣传工作,比如参与节目录制的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都在学校官网或公众号链接了节目视频和宣传文稿。节目播出后,浙江工业大学、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也在官網转发了节目视频,还有很多高校纷纷留言,想组织老师学习收看。随后,其他相关媒体也关注并转发了节目视频,如《中国青年报》《物理与工程》等。可以说,这种由精准确定目标受众到链接关联单位进行发散性传播的方式,使宣推工作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小高潮,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注重收集反馈、组织复盘和延展工作
工作中最大的浪费,是对工作经验的浪费。节目播出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反而是总结复盘甚至是进行延展性工作的开始。通过对前期工作的认真审视和冷静分析,提炼总结有效工作经验,可以极大地提升业务能力。
还要注重收集节目反馈信息,了解节目的真实效果。节目播出后,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总编辑唐景莉都对节目给予了高度肯定。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出版事业部副主任高建评价:“这个节目很过瘾,问题是替普通老师问的,回答是能引起思考、得到方法的。这个节目在中国课程思政推动上会记上一笔。”清华大学王青教授反馈:“建议把这十期节目及配套的宣传做成适合播放的片子,通过一些渠道例如教育部,官方下发给各高校,作为他们后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官方材料。”业界评价,“这10集节目成为了向高校老师们讲解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宣讲课’”。高校一线教师们表示,“节目正统有来头又落地又到位,值得好好学习参考!”
针对重要选题必须要思考工作的延展性,把节目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改变以往电视播出的线性思维,尝试跨媒体、多渠道的融合拓展路径。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②《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年5月28日。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编辑、记者)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