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系列节目《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的艺术特征,并对制作播出类似题材的电视节目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慎重选材;史论结合;多时空叙事
一、引言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这对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各级各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书院》栏目邀请相关学者,组织精干团队全力打造了《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
该节目共10集,分别讲述了西汉东海太守汲黯、东汉名臣虞诩、三国时曹魏帝国敦煌太守仓慈、隋代岷州刺史辛公义、唐代著名政治家刘晏、北宋名臣范仲淹、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倒在扶贫岗位上的元代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明朝周王朱橚、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承等人的扶贫故事及其启示。
二、《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系列节目分析
仔细观赏《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系列节目,笔者认为,该系列节目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慎重选取相关素材。上下五千年,英杰万万千,中国古代的哲人志士灿如星海,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持的立场不同,但至少有一点可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往往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用孟子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正气歌》,诗中有这样的话“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①哲人和伟人们的有关论述和讲话给人文历史类电视节目在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作为自己的讲述对象的时候指明了方向。《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在选择历史人物的时候坚持“重视名人,不唯名气”的原则,并没有被围绕在历史名人头上的种种“光环”所迷惑,而是另辟蹊径,别具只眼,“不买贵,只买对”。比如,西汉时期既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这样的著名皇帝,还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著名大臣,既有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有著名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还有开拓西域的张謇、持节牧羊不降的苏武、充当和亲使者的王昭君等等,这些人当中随便拉出一个可能都比汲黯的名气大,但《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的主创人员却丝毫不为所动,坚持选择一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汲黯作为这个系列节目的开篇第一人,这无疑彰显了主创团队的眼光和定力。
(二)史论结合。顾名思义,《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这档节目首先是一档人文历史类节目,此类节目一般都以“历史叙事”为主,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方面至少有两种选项:一种是弱化甚至罔顾与“现实”的关联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好看”或“有趣”,另一种是在追求“好看”或“有趣”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也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更多注重“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年代,从留住受众的角度出发,媒体往往更多的只是重视其制作播出的节目的“趣味性”,而往往忽略了其对现实的“可借鉴性”和“指导性”,而《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则坚持为现实服务,在“史论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史論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很多“尺寸”需要“拿捏”。比如说,“史”和“论”各占多大的比例,“史”与“论”之间的 “出场”顺序是怎样的,如何不以“史”害“论”,又如何避免以“论”代“史”,如何在讲述历史的时候不着痕迹地引出相关论述,如何加大相关论述与相关历史之间的“关联性”等等。有很多人、很多媒体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往往都半途而废或铩羽而归。而《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则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史”与“论”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从相关历史人物的某一点特征生发开来,在此基础上洋洋洒洒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引申出可以给予后世的我们以借鉴与启迪的道理。比如,在讲到东汉扶贫楷模虞栩的扶贫故事的时候,从虞栩在自己任职的境内兴修水利扶贫、救济灾民的事迹引申得出了“畅通运输有助于扶贫”“做好救济工作有助于扶贫”“迁徙人口有助于扶贫”等几点启示。再比如,在讲到三国时曹魏帝国敦煌太守仓慈的扶贫故事及其启示的时候,就从仓慈的相关事迹出发,引申出“保护外来商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有助于扶贫”“依法惩治特权阶层的不法行为,取消他们的‘超国民待遇’有助于扶贫”“‘借鸡生蛋’乃是扶贫济困的好办法”等几点启示。
(三)多时空叙事。人文历史类电视节目在向观众呈现时,往往会遇到一个“多选题”:采取什么样的叙事方式?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以下几种选项:一是采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线性叙事”,另外一种是打乱时空,采用“多时空叙事”的方式。二者各有利弊,前者的好处是历史脉络非常清晰,缺点是往往容易陷入到具体的时空中难以抽身;而后者虽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进行多时空跨越与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迷失的状况。《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节目采用的是“多时空叙事”的方式,由主讲嘉宾与观众一起“穿越”历史时空,与大家一起进入相关历史时代,像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以“同情之理解”的方式,来回望中国古代扶贫救灾历史,并探寻其背后隐含的相关启示。比如,开篇第一讲讲的是西汉王朝时的人物汲黯,但在讲述的过程中却先后“穿越”,先是往前“穿越”到秦朝,然后又往后“穿越”到清朝,引用了发生在秦朝和清朝两个不同的历史时空的相关故事来证明讲述者所做的相关判断。看了之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讲述隋代岷州刺史辛公义的扶贫救灾故事及其启示时,就根据讲述的需要先后“穿越”,先是“穿越”到1000多年以后的上个世纪30年代,提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人士何香凝女士把一套女士服装送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嘲讽这位蒋委员长不抗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并且引用相关史料记载的何香凝女士在送蒋介石女士服装时附上的那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然后又“穿越”回到三国时代,回到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的五丈原战场,讲述了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而送后者女性服装的故事。这种“多时空叙事”的方式既活跃了讲述内容,又使得电视观众在收看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能够同时获得几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相关启示
《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告诉我们扶贫济困、改善民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远的愿景。历代扶贫故事让我们看到我国人民代代“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历代仁人志士共同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强调,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随着2020年的结束,中华民族迎来了整体摆脱贫困的伟大时代。“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与教训表明,由于包括但不限于生病、辍学、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已经脱贫的相关个体乃至群体还有“返贫”的危险。如何通过电视传播手段防止有关个体乃至有关群体因病返贫、因弃学而返贫等是摆在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各级媒体和教育机构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课题。
衷心期盼中国教育电视台能够率先垂范,继续制作播出类似《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这样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好节目!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 ,2013年3月1日。
【关键词】《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慎重选材;史论结合;多时空叙事
一、引言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这对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各级各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书院》栏目邀请相关学者,组织精干团队全力打造了《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
该节目共10集,分别讲述了西汉东海太守汲黯、东汉名臣虞诩、三国时曹魏帝国敦煌太守仓慈、隋代岷州刺史辛公义、唐代著名政治家刘晏、北宋名臣范仲淹、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倒在扶贫岗位上的元代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明朝周王朱橚、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承等人的扶贫故事及其启示。
二、《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系列节目分析
仔细观赏《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系列节目,笔者认为,该系列节目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慎重选取相关素材。上下五千年,英杰万万千,中国古代的哲人志士灿如星海,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持的立场不同,但至少有一点可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往往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用孟子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正气歌》,诗中有这样的话“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①哲人和伟人们的有关论述和讲话给人文历史类电视节目在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作为自己的讲述对象的时候指明了方向。《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在选择历史人物的时候坚持“重视名人,不唯名气”的原则,并没有被围绕在历史名人头上的种种“光环”所迷惑,而是另辟蹊径,别具只眼,“不买贵,只买对”。比如,西汉时期既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这样的著名皇帝,还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著名大臣,既有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有著名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还有开拓西域的张謇、持节牧羊不降的苏武、充当和亲使者的王昭君等等,这些人当中随便拉出一个可能都比汲黯的名气大,但《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的主创人员却丝毫不为所动,坚持选择一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汲黯作为这个系列节目的开篇第一人,这无疑彰显了主创团队的眼光和定力。
(二)史论结合。顾名思义,《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这档节目首先是一档人文历史类节目,此类节目一般都以“历史叙事”为主,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方面至少有两种选项:一种是弱化甚至罔顾与“现实”的关联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好看”或“有趣”,另一种是在追求“好看”或“有趣”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也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更多注重“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年代,从留住受众的角度出发,媒体往往更多的只是重视其制作播出的节目的“趣味性”,而往往忽略了其对现实的“可借鉴性”和“指导性”,而《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则坚持为现实服务,在“史论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史論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很多“尺寸”需要“拿捏”。比如说,“史”和“论”各占多大的比例,“史”与“论”之间的 “出场”顺序是怎样的,如何不以“史”害“论”,又如何避免以“论”代“史”,如何在讲述历史的时候不着痕迹地引出相关论述,如何加大相关论述与相关历史之间的“关联性”等等。有很多人、很多媒体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往往都半途而废或铩羽而归。而《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则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史”与“论”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从相关历史人物的某一点特征生发开来,在此基础上洋洋洒洒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引申出可以给予后世的我们以借鉴与启迪的道理。比如,在讲到东汉扶贫楷模虞栩的扶贫故事的时候,从虞栩在自己任职的境内兴修水利扶贫、救济灾民的事迹引申得出了“畅通运输有助于扶贫”“做好救济工作有助于扶贫”“迁徙人口有助于扶贫”等几点启示。再比如,在讲到三国时曹魏帝国敦煌太守仓慈的扶贫故事及其启示的时候,就从仓慈的相关事迹出发,引申出“保护外来商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有助于扶贫”“依法惩治特权阶层的不法行为,取消他们的‘超国民待遇’有助于扶贫”“‘借鸡生蛋’乃是扶贫济困的好办法”等几点启示。
(三)多时空叙事。人文历史类电视节目在向观众呈现时,往往会遇到一个“多选题”:采取什么样的叙事方式?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以下几种选项:一是采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线性叙事”,另外一种是打乱时空,采用“多时空叙事”的方式。二者各有利弊,前者的好处是历史脉络非常清晰,缺点是往往容易陷入到具体的时空中难以抽身;而后者虽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进行多时空跨越与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迷失的状况。《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节目采用的是“多时空叙事”的方式,由主讲嘉宾与观众一起“穿越”历史时空,与大家一起进入相关历史时代,像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以“同情之理解”的方式,来回望中国古代扶贫救灾历史,并探寻其背后隐含的相关启示。比如,开篇第一讲讲的是西汉王朝时的人物汲黯,但在讲述的过程中却先后“穿越”,先是往前“穿越”到秦朝,然后又往后“穿越”到清朝,引用了发生在秦朝和清朝两个不同的历史时空的相关故事来证明讲述者所做的相关判断。看了之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讲述隋代岷州刺史辛公义的扶贫救灾故事及其启示时,就根据讲述的需要先后“穿越”,先是“穿越”到1000多年以后的上个世纪30年代,提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人士何香凝女士把一套女士服装送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嘲讽这位蒋委员长不抗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并且引用相关史料记载的何香凝女士在送蒋介石女士服装时附上的那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然后又“穿越”回到三国时代,回到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的五丈原战场,讲述了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而送后者女性服装的故事。这种“多时空叙事”的方式既活跃了讲述内容,又使得电视观众在收看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能够同时获得几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相关启示
《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告诉我们扶贫济困、改善民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远的愿景。历代扶贫故事让我们看到我国人民代代“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历代仁人志士共同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强调,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随着2020年的结束,中华民族迎来了整体摆脱贫困的伟大时代。“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与教训表明,由于包括但不限于生病、辍学、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已经脱贫的相关个体乃至群体还有“返贫”的危险。如何通过电视传播手段防止有关个体乃至有关群体因病返贫、因弃学而返贫等是摆在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各级媒体和教育机构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课题。
衷心期盼中国教育电视台能够率先垂范,继续制作播出类似《中国历代扶贫启示录》这样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好节目!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 ,201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