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话语中认知框架偏离类型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相声是笑的心理机制在话语层面的集中实现。它的核心结构——大大小小的包袱是以充分调动并利用观众的认知模式偏离为基础而叠套起来的话语结构。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包袱的建构可以通过认知框架偏离、认知脚本迁移、认知域改造、认知空间错位等来进行。本文从包袱结构的层面对相声话语进行分析,通过对谐音词、语词组合、文化常识、信息差、默认框架自揭等引起的认知框架偏离等的探讨,深入讨论了相声话语对笑或幽默的激发是如何实现的。
  关键词:相声 包袱 认知框架 偏离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相声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核心功能是使人发笑,这一功能是借助“笑料”实现的,用传统术语来说,就是“包袱”。相声话语可以说是由一个一个“包袱”嵌套而形成的。
   当我们阅读相声的书面文本时,也能开怀大笑,因此我们对相声话语结构的分析,可以暂不考虑表演的场景、演员形象、表情、动作等因素,单从相声的语言形式进行观察。我们发现,笑的心理机制在相声话语中是依托语言结构实现的,主要表现为包袱的建构和抖露:系包袱和抖包袱。
   一 相声话语与认知模式
   如果语言的生命完整无缺,如果其中没有凝固的东西,如果语言是不能分裂为若干互不相干的部分的一个完整的机体,它就将跟和谐一致的有如平静无波的水面的心灵那样,不致成为滑稽的事物了。因此,从语言学的观点看,相声话语幽默效果的取得,主要是通过表现言语或思维方式的机械性,通过制造听众的期待心理落差,使话语与人们常规的认知、语用模式发生偏离而实现的。
   认知模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人们在经常性的感知、学习、认识的过程中,即人的经验在与外界互动的思考、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进行表征的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时期内,这一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因此,当我们注意一些日常场景时,我们对可能呈现的目标具有非常清晰的期待。
   换言之,听众(或观众)对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的,即并非消极地接受信息、等待信息的填充和塑造。相反,我们在理解话语时,是以自身已有的认知模式与所接受的话语进行比对,判断新的模式对我们已有的模式是进行了延伸、扩展还是有所偏离。如果发生了延伸或扩展,那么就是获得了新的信息,我们会将其储存于短时记忆中,或用其改造已有的认知模式。与此相应,有的话语在理解时,偏离了我们已有的认知模式,但并不带来或其目的不在于提供新的信息,而是在所提供的认知模式和我们的常规模式的比较中,以偏离的制造本身为目的。例如,以俗语词汇表达在习惯上应该用另一种语体表达的思想、观点。这就是幽默、笑话的基础。
   因此,相声话语与笑的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用所提供的认知模式中的概念、事件、语境等信息之间的不协调,使观众在常规认知模式下的期待落空,从而产生突然之间的会意或感悟,由刺激而导致笑的舒泄。
   本文述及的认知模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认知框架、脚本、认知域、心理空间等方面。本文对认知模式偏离与相声话语之间的关系探讨,拟从认知框架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声演员或创作者如何在提供某一框架的过程中,偏离观众理解的常规模式,从而制造幽默的效果。
   二 认知框架偏离
   认知框架是人们根据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是认知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语言使用者所预设的关于情景和社会观念等的稳定的静态的数据结构,该结构是根植于一定语境中的范畴体系,可表征各类客体、事件及行为在典型场景中的特征。认知框架在构成要素之间建立起固定联系,其构成要素和内部联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复同现,因此,激活了其中的某一个,就激活了其他关联部分。认知框架内部显著度高的要件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内其他的要件。
   我们在理解话语时依据某一固定框架进行,但框架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结构,而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表征,在认知框架中有一些空位或插槽(slot),需要理解者填充变量进行框架赋值,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个默认值(default value),默认值随主题、语境的不同而调整。
   明斯基(王寅:2000)认为,各种幽默最常见的组成部分就是出乎意料的框架替代,即先从一个角度来描写一种场景,随之形势陡然一变(经常是由一个词引起的),受话人不得不从另一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所有的情景要素。
   相声话语中包袱构成的策略之一,正是利用了常规的认知框架对人们读解话语的基础性功能:在提供一个框架之后,对其中的范畴进行替换,即将一个关联概念换为一个不相关联的,将严肃的替换为琐屑的等。框架构建的过程即铺包袱的过程,而框架偏离之处正是抖开包袱引发笑的反映之时。
   以框架偏离结构包袱既包括借助一定的手段从一个框架引到另一个框架,使无关的框架A和B联系起来,引起两个框架之间的对立:
   框架A:范畴X、Y、Z等;
   框架B:范畴1、2、3等。
   也包括在同一个框架中制造范畴之间的对立,使该框架发生认知偏离。如在一个框架A中,根据常识其相关范畴有X—Y—Z等,而当选用典型性较低甚至不相关的成员时,亦会引起对主体行为机械性的识解,由常规期待的落空而激发幽默:
   框架A:典型范畴X、Y等——非典型范畴E、F等。
   1 框架形成中的框架偏离
   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正常进行以双方就某一认知框架达成一致为前提,即一方提出某一框架而对方予以默认,或者经过话轮的转换,双方最终认可某一框架,然后由此组织话语。而在相声话语中,框架的形成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不断偏离的过程:乙提出某一框架,甲不断修改前提,使框架的建构迟迟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在乙提前预判甲的下一次话语时,迫使框架形成,而这也正是包袱抖露之时:
   例1:马季、于世猷《英雄小八路》
   甲:假若把现在这些英雄模范事迹编成书的话……
   乙:能编多少本?
   甲:那不能论本。
   乙:论什么呀?
   甲:十二本算一打。
   乙:能编多少打?
   甲:也不能论打。
   乙:不论打论什么呀?
   甲:十打算一落……
   乙:能编多少落?
   甲:也不能论落。
   乙:论什么?
   甲:一百落算一批……
   乙:能编多少批?
   甲、乙:也不能论批。
   乙:我一猜就是这句吗。干脆你就论批吧。
   从“本到批”,甲不断否定乙想就英雄事迹进行讨论的量化框架,使双方认可框架的形成经过了多达四次偏离。
   2 谐音词引起框架偏离
   现代汉语中,同音词即音同意异的词很多。利用谐音词形式,对铺垫时的同一性框架进行同音词误导,从而致使认知框架偏离,是包袱构成的常见手法。如在“毕业”这一框架中,包括了“科”的概念,如科员、科班等,因此毕业也可称为“出科”。但由于“科”与“壳”谐音,当观众注意力停留在“毕业—出科”这样的框架结构中时,甲暗地将“科”置换为同音词“壳”,使原有的框架偏离,在乙的进一步引导下,趋向“出壳—孵小鸡”这样的框架:
   例2:马三立《卖挂票》
   甲:我们喜字科一共四十二个科生。
   乙:全都是角儿呀!
   甲:也不见得,有出科的,也有没出科的。
   乙:一共出科多少个呀?
   甲:出壳(科)四十一个。
   乙:有一位没出科。哪位?
   甲:我!
   乙:您怎么没出科呢?
   甲:因为我散了黄!出不了壳啦!
   乙:噢,孵小鸡呀!
   3 语词组合引起框架偏离
   在进行词语组合时,两者涉及的概念语义是否协调决定了组合能否发生,按常规来看,动词“听—听觉性的事物”组合成一个框架,“看—视觉性的事物”组合成一个框架。但在《黄鹤楼》中,甲利用“我先听你的”中的“听”进行机械性的、心不在焉的类推,就成了“听—视觉性的身段”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引发了框架偏离,通过持续的加强:“听—做派”,在观众本来不太在意的地方做了一个包袱:
   例3:马三立、张庆森《黄鹤楼》
   甲:我先听你的,你先来个身段我听听。
   乙:什么叫来个身段我听听?
   甲:我听听你的身段怎么样?
   乙:身段还能听听?那是舞台上的做派呀!
   甲:我先听听你的做派。
   乙:做派听得见吗?那不得看吗?
   甲:先看看你的做派!
   4 文化常识(百科知识)引起框架偏离
   在关于“评论”这一认知框架中,潜存的成分一般包括:“评论人—评论对象—评论话语”等范畴。
   如果将这一框架具体到书法方面,那么评论人应是在书法创作或理论方面有所造诣的行家,或者说,这样的评论人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被评论对象应是经过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包括一定的时间投入、刻苦临摹等;或者说,这样的才是典型成员,而评论话语应是专业性的,如出现飞白、布局等专业性术语;或者说,这是评论话语中的典型成员。
   而在下例侯跃文、石富宽合说的《乾隆再世》中,在保持评论框架的前提下,演员将框架中的成员都置换为非典型成员,就发生了观众的常规框架和范畴结构与所提供框架的不协调。
   例4:侯跃文、石富宽《乾隆再世》
   甲:嗳,对了,把他那搁旁边,我找了一张纸,我照他那个
  “唰唰唰唰唰”,我也写完了,找人给我评论评论。
   乙:怎么评比?
   甲:找我们同院卖冰棍那张奶奶。
   乙:好。
   甲:“张奶奶,您给我看看这俩,哪个好呀?”要说人张奶奶
   乙:还真仔细。真负责任,戴上老花镜看了半天……
   甲:(学老太太说话)“嗯,要说好呀,还是你这好呀!”
   乙:怎么个好法呢?
   甲:“它个儿大呀。”
   乙:哦,个儿大呀?
   甲:“好,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张奶奶,您太了解我了。”行了,这就是群众的评论哪。
   因此这里的包袱就是两层叠套在一起的:一个是评论人:卖冰棍的张奶奶,一个是评论的话语:个儿大。
   再如,在我们习得的诗作中,李白的《静夜思》无疑是最脍炙人口的,当这首诗的某一部分被改造时,就与我们原来的认知框架相左:原来的韵律、节奏没有变化,当被用来与诗歌以外的某种语境捆绑在一起时,就不禁令人捧腹了。如郭德刚以之作为垫话——开场白:
   例5:郭德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刚。
   5 对默认框架自揭引起框架偏离
   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乙吹嘘自己学问广博,说:“相声演员肚子里是杂货铺。”这里的“杂货铺”框架,可以说是比喻义的利用。然而,在后面抖露“包袱儿”时,甲又从比喻义追问“杂货铺”的本意框架所指,使两个框架之间发生偏离:
   例6:刘宝瑞、郭全宝《八扇屏》
   甲:你那套还少呀?……演员肚里是杂货铺。
   乙:唉!反正都有点儿。买什么有什么,你有什么呀?
   甲:来盒火柴。
   乙:没有。
   甲:来块肥皂。
   乙:没有。
   甲:(大声)什么杂货铺儿?
   结语
   总之,相声是笑的心理机制在话语层面的集中实现。它的核心结构——大大小小的包袱是以充分调动并利用观众的认知模式偏离为基础而叠套起来的话语结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包袱的建构可以通过认知框架偏离、认知脚本迁移、认知域改造、认知空间错位等来进行。当然,这些结构并不是独立运作的,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综合的态势。
   本文从包袱结构的层面对相声话语进行分析,通过对谐音词、语词组合、文化常识、信息差、默认框架自揭等引起的认知框架偏离进行分析,深入讨论了相声话语对笑或幽默的激发是如何实现的。期望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能在这一解释框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能对相声艺术的创作实际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柏格森,徐继曾译:《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宝林:《侯宝林谈相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拉尔夫·皮尔顿,潘智彪译:《笑的心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 吕叔湘:《语文常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 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广播出版社,1982年版。
   [6]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范明燕,女,1981—,河南济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俗学,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有着移民经历的谭恩美十分关注华裔女性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小说也多以展现华裔女性生活为主题。本文以谭恩美小说中对中美文化夹缝中华裔女性身份的追寻为研究对象,对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寻求自身的身份定位的过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谭恩美 中美文化 华裔女性 身份定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但多种文化的碰撞使得这些身受多重文化影响的人们在文化冲突和碰
期刊
摘要 饮茶风俗在宋代极盛,文人茶诗数量众多,苏轼尤甚。苏轼茶诗内容丰富,不仅有种茶、煎茶、品茶等风俗,而且以茶喻人、借茶讽世、饮茶参禅,体现了诗人物我两忘、万事随缘的人生体悟。  关键词:苏轼 茶诗 丰富性 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人尚茶。葛兆光在他的《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唐代与宋代文人士大夫一热一冷、一粗一细、一动一静、一尚武任侠一修文
期刊
摘要 曹麟开的《塞上竹枝词》有着明确的创作追求:意宁浅而较真,事虽新而必切体。三十首竹枝词化深奥为浅显,以客观描写代主观叙述,体现了对“真”的追求。构思精心、典故巧妙,想象奇丽,时空对举、郎妾模式的运用都较好地体现了曹麟开对于竹枝体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其诗将新疆地域性文化与南方竹枝词的形式、情调融合为一,创作出来的竹枝词风味浓厚,在乾隆朝乃至清代新疆竹枝词创作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曹麟开 《塞上
期刊
摘要 潘岳在仕途坎坷之时创作了《闲居赋》,表达了自己归田养拙的隐逸思想,这与西晋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西晋社会黑暗,士族制度兴盛,政治斗争激烈,而且儒学衰退,玄学兴起,士人在仕与隐之间徘徊。潘岳虽然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充满亲情友爱的生活,但是他自幼受儒学影响,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心忧黎民百姓,所以仍想积极入仕。  关键词:政治环境 儒学家风 委曲求全 仕途坎坷 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花关索传》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底本,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叙事策略:其一,《花关索传》的重复叙事模式;其二,《花关索传》的民间审美色彩。它所蕴涵的民间叙事策略为明代小说的繁荣昌盛提供了珍贵的艺术经验。  关键词:《花关索传》 重复叙事模式 民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叙事,是指说唱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叙事,这种叙事和文人叙事是相对应的,即民众的艺术叙事。《
期刊
摘要 晚清六大谴责小说家之一的陆士谔(1879-1944年)是上海滩最多产的小说家,纵览其作品,我们可以广泛地了解清末和民国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其在清末明初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武侠小说,融入了作者的时代感情,创作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武侠小说:政治性突出、排斥娱乐性、帮会组织特点的体现等。  关键词:陆士谔 武侠小说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人鬼婚恋故事来源于冥婚习俗,《搜神后记》中的人鬼恋故事绝大多数取材于当世传闻,最能彰显其价值的是复生、误入墓穴的人鬼婚恋范型,这些题材范型又为后来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  关键词:《搜神后记》 人鬼恋 范型 社会文化面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婚姻与宗族的繁衍密切相关,故自古为中国人所重视。《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
期刊
摘要 《诗经·陈风·东门之 》是一首描绘陈国社祭礼俗的诗歌。该诗气氛热烈欢快,风格明丽,充满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地域风格特色与春秋时期陈国的宛丘社祭礼俗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该诗描绘的社祭礼俗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传统在春秋时期的时代性流变及这种流变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诗经》 宛丘 《东门之 》 地域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陈风·
期刊
摘要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奇才,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其性格正直刚强、通脱豁达、自然率真。因“事董”“叹董”一事,后人对其所谓的“变节”之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关键词:蔡邕 正直 通脱 率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学者。才华过人,学识渊博。据《后汉书》记载,蔡邕的传世之作,包括诗、赋、碑、铭、章、表、书记等百四篇,举凡历史
期刊
摘要 梧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表达爱情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主要源于梧桐具有美丽的外观,且常见、实用,又由于它的生长环境而被视为一种异于群类的树木,而且传说中梧桐是雌雄异株的树木,于是,在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中逐渐成为忠贞爱情的符号。古人认为栖息于梧桐之上的往往是双飞双宿的禽类,如凤凰,渐渐地在文学作品中梧桐与凤凰组成复合意象,借此表达爱情的多种意义。  关键词:梧桐 凤凰 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