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创能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①本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家有研究认为,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只存在着程度高低不同,“其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②即“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能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创新的气氛,便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③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④上。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
1.对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其基础上提供新的、具社会价值的产物。这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与一般思维比较,有其显著特点:(1)思维形式首创、新颖、独特;(2)思维过程复杂,有多种思维参与,既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又有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作用,还有集中和发散思维的结合运用;(3)思维结果是产生了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物。因而,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品、新成果、新结论的思维。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也具有创造性思维,它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相比,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而已,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表现为:(l)思维形式新颖、独特;(2)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现实的需要为其定向;(3)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4)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⑤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不唯书,不唯师,努力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对创造性思维形式的了解和认识。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很复杂的.它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类比思维、求同求异思维等。这些思维形式若在教学中得到运用,自然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发散与集中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思维的结果或答案具有多样性。对于学生来讲,突破了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新颖性。如在讲完唐朝历史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朝为何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国?有哪些原因?学生的回答有:唐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人才;唐初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实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重视对外交往,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政策;周围邻国弱小,没有外来威胁;重视改进生产工具,注意兴修水利;重视文化教育。答案多达十几条,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其中不少答案不乏新颖性。
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成败原因,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以史鉴今。寻找历史启示,都会激发起学生广泛的思维,实破课文的现成答案.爆发出朵朵绚丽的思维火花。学生思路打开了,思维灵活了,表达也就流畅了。这就是发散思维的“三维度”:变通、独特、流畅。
发散思维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立体思维、多路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谓立体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
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形成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还要把“点”串成“线”,把“线”组成“面”,最后形成“体”,即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果没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难达此目的的。近年高考中许多大跨度、综合性高的问答题,都必须运用立体思维加以思考和解决。
多路思维就是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要一条道上摸到黑,钻进死胡同。例如,一战后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欧洲霸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能从一战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分析,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如德国被打败了,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了,英国在一战中受到削弱,美国金元外交的重点在拉美,战后的中心热点是处置战败国等,所以法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这实际上也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即无法找到法国“强大”的表现,就寻找别的国家“削弱”的表现。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与教科书的论断不同的结论;要鉴古思今,“自此思彼”,由历史事件或人物联想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要从现实和今天出发,审视历史,赋予古老的历史、沉睡的资料以新的生命。要达此目的,课堂必须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不要过早下定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得以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由问题所引起的思考是有方向、有范围的,且可由已知或传统的方法获得结果,是一种封闭性的、收敛性的思维。如我在历史复习课上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回忆出历史课上讲过的重大战争。这个问题就是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个方向,系统全面地整理知识。又如,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统一?这种例子可以找到许多。集中使思维更深人,集中思维成为学生学会系统整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3.历史结果中的求同与求异
创造成果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结果。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求同思维,指的是善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中,找到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求异思维,指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建筑它们的相异之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现,不是垂手可得的,而是有赖于人们的比较、类比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表明:历史现象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共同性,这就为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比较历史现象,“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也便于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同异关系,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否则,人类历史便成为无共同规律可循的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 因而,比较方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而比较方法的运用,有赖于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历史现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求同求异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处理的不同之处;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不同点,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问题和两国各派政治力量采取的不同态度;比较洋务运动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同点;比较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异同等。众多历史现象的学习和理解,都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思维来完成。比较方法成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既有宏观比较,也有微观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求同或求异思维,加深对历史现象的学习,从而得出历史认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将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4.历史升华中的再造与创造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特别是在创造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以想象为先导和基础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想象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习对象很多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感受的,需凭想象翅膀去感受,去学习;而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又为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形的描绘,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再造想象常包含着某些创造性成份,它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再造想象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必要,而且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主要有下列做法:一是教师通过具体主动的语言描述,或者是历史插图、图表,让学生得到形象化的感受,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新形象,便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或文字资料,展开丰富想象,再造历史场景,然后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历史事件,让历史“复原”。如,让学生观察插图《重压下的法国农民》,然后描述法国农民的处境。又如,让学生观察插图《战场上的拿破伦》,描述拿破伦战场上的风采。再如,课文上关于“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的描述只有几个字,但是学生大多数看过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因而我就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三是运用“角色转换”或者叫“设身处地”,凭借想象去感受历史氛围,重现历史现象。如我在教《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这节课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半,一半“站”在西欧殖民者立场上,一半“站”在亚非拉殖民国
5.几点体会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与学习,我有几点体会:从结果看,实验班学生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和新颖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为大胆,善于表达。从做法中看,教师应注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坚持信息和情感双向交流原则。还要注意两个结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考试相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大多是复现式习题,起到简单复习、记忆、巩固现有知识或已掌握的思维方法的职能,而不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的考试也大多如此。因而,必须要进行考试改革,习题改革,以适应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创造性习题的出现和编制,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创造性习题有其特点:一是带有一定疑难程度和问题情境;二是课文上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三是答案要求超过模仿阶段和记忆水平;四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设计创造性习题,呈现给学生训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切实改变那种历史就是“背死”、“累死”的现象,让历史学科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课。
参考文献
[1] 王加微、袁灿:《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第5页。
[2] [3] 张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页。
[4] 《历史教育心理研究》,青海教育周刊。
[5] 《中学教育心理学》,青海教育周刊。
收稿日期:2013-01-2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
1.对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其基础上提供新的、具社会价值的产物。这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与一般思维比较,有其显著特点:(1)思维形式首创、新颖、独特;(2)思维过程复杂,有多种思维参与,既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又有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作用,还有集中和发散思维的结合运用;(3)思维结果是产生了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物。因而,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品、新成果、新结论的思维。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也具有创造性思维,它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相比,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而已,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表现为:(l)思维形式新颖、独特;(2)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现实的需要为其定向;(3)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4)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⑤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不唯书,不唯师,努力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对创造性思维形式的了解和认识。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很复杂的.它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类比思维、求同求异思维等。这些思维形式若在教学中得到运用,自然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发散与集中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思维的结果或答案具有多样性。对于学生来讲,突破了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新颖性。如在讲完唐朝历史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朝为何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国?有哪些原因?学生的回答有:唐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人才;唐初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实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重视对外交往,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政策;周围邻国弱小,没有外来威胁;重视改进生产工具,注意兴修水利;重视文化教育。答案多达十几条,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其中不少答案不乏新颖性。
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成败原因,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以史鉴今。寻找历史启示,都会激发起学生广泛的思维,实破课文的现成答案.爆发出朵朵绚丽的思维火花。学生思路打开了,思维灵活了,表达也就流畅了。这就是发散思维的“三维度”:变通、独特、流畅。
发散思维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立体思维、多路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谓立体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
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形成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还要把“点”串成“线”,把“线”组成“面”,最后形成“体”,即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果没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难达此目的的。近年高考中许多大跨度、综合性高的问答题,都必须运用立体思维加以思考和解决。
多路思维就是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要一条道上摸到黑,钻进死胡同。例如,一战后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欧洲霸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能从一战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分析,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如德国被打败了,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了,英国在一战中受到削弱,美国金元外交的重点在拉美,战后的中心热点是处置战败国等,所以法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这实际上也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即无法找到法国“强大”的表现,就寻找别的国家“削弱”的表现。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与教科书的论断不同的结论;要鉴古思今,“自此思彼”,由历史事件或人物联想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要从现实和今天出发,审视历史,赋予古老的历史、沉睡的资料以新的生命。要达此目的,课堂必须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不要过早下定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得以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由问题所引起的思考是有方向、有范围的,且可由已知或传统的方法获得结果,是一种封闭性的、收敛性的思维。如我在历史复习课上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回忆出历史课上讲过的重大战争。这个问题就是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个方向,系统全面地整理知识。又如,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统一?这种例子可以找到许多。集中使思维更深人,集中思维成为学生学会系统整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3.历史结果中的求同与求异
创造成果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结果。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求同思维,指的是善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中,找到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求异思维,指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建筑它们的相异之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现,不是垂手可得的,而是有赖于人们的比较、类比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表明:历史现象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共同性,这就为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比较历史现象,“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也便于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同异关系,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否则,人类历史便成为无共同规律可循的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 因而,比较方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而比较方法的运用,有赖于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历史现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求同求异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处理的不同之处;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不同点,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问题和两国各派政治力量采取的不同态度;比较洋务运动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同点;比较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异同等。众多历史现象的学习和理解,都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思维来完成。比较方法成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既有宏观比较,也有微观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求同或求异思维,加深对历史现象的学习,从而得出历史认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将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4.历史升华中的再造与创造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特别是在创造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以想象为先导和基础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想象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习对象很多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感受的,需凭想象翅膀去感受,去学习;而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又为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形的描绘,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再造想象常包含着某些创造性成份,它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再造想象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必要,而且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主要有下列做法:一是教师通过具体主动的语言描述,或者是历史插图、图表,让学生得到形象化的感受,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新形象,便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或文字资料,展开丰富想象,再造历史场景,然后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历史事件,让历史“复原”。如,让学生观察插图《重压下的法国农民》,然后描述法国农民的处境。又如,让学生观察插图《战场上的拿破伦》,描述拿破伦战场上的风采。再如,课文上关于“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的描述只有几个字,但是学生大多数看过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因而我就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三是运用“角色转换”或者叫“设身处地”,凭借想象去感受历史氛围,重现历史现象。如我在教《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这节课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半,一半“站”在西欧殖民者立场上,一半“站”在亚非拉殖民国
5.几点体会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与学习,我有几点体会:从结果看,实验班学生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和新颖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为大胆,善于表达。从做法中看,教师应注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坚持信息和情感双向交流原则。还要注意两个结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考试相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大多是复现式习题,起到简单复习、记忆、巩固现有知识或已掌握的思维方法的职能,而不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的考试也大多如此。因而,必须要进行考试改革,习题改革,以适应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创造性习题的出现和编制,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创造性习题有其特点:一是带有一定疑难程度和问题情境;二是课文上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三是答案要求超过模仿阶段和记忆水平;四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设计创造性习题,呈现给学生训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切实改变那种历史就是“背死”、“累死”的现象,让历史学科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课。
参考文献
[1] 王加微、袁灿:《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第5页。
[2] [3] 张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页。
[4] 《历史教育心理研究》,青海教育周刊。
[5] 《中学教育心理学》,青海教育周刊。
收稿日期: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