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脱贫攻坚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针,“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这是新时期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定位。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这两个重要基础,既是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其发展走向新的判断。从教育科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事关公民个体生涯发展的教育公平性问题。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是基于人本的教育公平性的实然逻辑归宿。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中职教育是丰富高中阶段教育内涵与形式的重要力量
高中阶段教育纵向层面上下接义务教育,上连高等教育,横向层面上对接劳动力市场,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为高等学校输送生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建设者,具有承上启下及高度的关联性,担当着多重使命。在高中阶段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是提供产业工人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新形势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在指导思想上从教育制度的完善性向人的全面性方向发展;在培养目标上从满足经济建设等外在工具性价值;向促进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本体性价值方向发展;在职普教育结构比例上从以往的“刚性”规定向“柔性”指导发展;在体制上从职普双轨制向交叉制发展;在运行机制上从职普分割制向职普融合方向发展。
二、中职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整个教育体系内,中职教育的短板明显,就职业
教育体系内部而言,处在底端的中职教育,被视为培养低端、廉价劳动力、“次品教育”的场所。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及技术技能终身培养培训学习,中职教育是起点。中职教育发展水平高低,质量优劣,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高职流畅衔接、产教深度融合,都需要不断强化中职教育,其基础地位理应得到不断加强。
三、中职教育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国利用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和普通技能,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研究表明,2011年,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6年。这种人力资本状况恰好适应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以及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然而,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20%样本计算,如果劳动者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转向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型就业岗位或转向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就业,要求受教育水平提高2-4年。也就是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情况下,初中毕业生就可以胜任,这也是我国过去三十年大量农民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业领域成功转移的重要原因。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建立与新的产业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体系,需要至少有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和相关的技术技能。
四、中职教育是优化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有效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谁办学、谁受益”、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各个部门或行业独善其身,都自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学校(中心),企业内部培训机构逐渐被职业学校或培训学校所取代,企业职业教育这一主体逐渐走向消亡。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按照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划归地方政府的规定,把大量的职业院校下放到地方,归地方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办学大幅度減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行业企业失去了为自身服务的职业教育,本应加强企业的职业教育建设,但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也就是说旧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形成了企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真空”地带,迫切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纠偏。这是国家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全局性实施方案,具有非常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五、中等职业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的润滑剂和压舱石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民生为本,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导向,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依然是符合国情和规律的理性选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优先与就业优先的链接器。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成为就业率最高的教育类型。尤其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中,其作用更为显著。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民生之本的强大基石,是“稳就业”天平的主砝,为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发展需要与个性发展需要时刻交织在一起而绝非对立的问题。伴随着我们对整个初级阶段深刻认识的新视野,伴随着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趋势的新反思,伴随着对国家民族复兴全方位的新思考,这一问题会不断地被追问。所以,它既是一个应然问题,又是一个实然问题。历史,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似乎又给了中等职业教育再一次砥砺前行的机遇。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针,“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这是新时期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定位。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这两个重要基础,既是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其发展走向新的判断。从教育科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事关公民个体生涯发展的教育公平性问题。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是基于人本的教育公平性的实然逻辑归宿。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中职教育是丰富高中阶段教育内涵与形式的重要力量
高中阶段教育纵向层面上下接义务教育,上连高等教育,横向层面上对接劳动力市场,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为高等学校输送生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建设者,具有承上启下及高度的关联性,担当着多重使命。在高中阶段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是提供产业工人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新形势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在指导思想上从教育制度的完善性向人的全面性方向发展;在培养目标上从满足经济建设等外在工具性价值;向促进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本体性价值方向发展;在职普教育结构比例上从以往的“刚性”规定向“柔性”指导发展;在体制上从职普双轨制向交叉制发展;在运行机制上从职普分割制向职普融合方向发展。
二、中职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整个教育体系内,中职教育的短板明显,就职业
教育体系内部而言,处在底端的中职教育,被视为培养低端、廉价劳动力、“次品教育”的场所。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及技术技能终身培养培训学习,中职教育是起点。中职教育发展水平高低,质量优劣,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高职流畅衔接、产教深度融合,都需要不断强化中职教育,其基础地位理应得到不断加强。
三、中职教育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国利用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和普通技能,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研究表明,2011年,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6年。这种人力资本状况恰好适应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以及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然而,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20%样本计算,如果劳动者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转向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型就业岗位或转向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就业,要求受教育水平提高2-4年。也就是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情况下,初中毕业生就可以胜任,这也是我国过去三十年大量农民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业领域成功转移的重要原因。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建立与新的产业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体系,需要至少有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和相关的技术技能。
四、中职教育是优化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有效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谁办学、谁受益”、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各个部门或行业独善其身,都自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学校(中心),企业内部培训机构逐渐被职业学校或培训学校所取代,企业职业教育这一主体逐渐走向消亡。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按照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划归地方政府的规定,把大量的职业院校下放到地方,归地方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办学大幅度減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行业企业失去了为自身服务的职业教育,本应加强企业的职业教育建设,但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也就是说旧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形成了企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真空”地带,迫切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纠偏。这是国家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全局性实施方案,具有非常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五、中等职业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的润滑剂和压舱石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民生为本,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导向,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依然是符合国情和规律的理性选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优先与就业优先的链接器。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成为就业率最高的教育类型。尤其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中,其作用更为显著。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民生之本的强大基石,是“稳就业”天平的主砝,为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发展需要与个性发展需要时刻交织在一起而绝非对立的问题。伴随着我们对整个初级阶段深刻认识的新视野,伴随着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趋势的新反思,伴随着对国家民族复兴全方位的新思考,这一问题会不断地被追问。所以,它既是一个应然问题,又是一个实然问题。历史,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似乎又给了中等职业教育再一次砥砺前行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