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我国的金融生态存在着生态链短粗化、金融生态主体缺位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影响着金融支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国的金融生态建设应从金融生态链、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几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环境;健康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65-03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部门出现资金的闲置,而另一些部门则出现资金的短缺。金融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而出现的,调节社会中资金的余缺,实现资金在部门间的融通,完成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使社会中闲置的金融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实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目标。
然而,金融业要切实担当起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良好的金融生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反,如果金融生态失衡,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
生态,又称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存、生长的规律与状态,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发挥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作为仿生概念,金融生态则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与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
金融生态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杨子强,2005)。金融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金融生态链。在金融生态链上,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的主体,而企业、居民、政府部门和各种中介机构则是金融生态链上不可缺少的生态物种。
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征:
1.演进性。从古老的钱币兑换业到经营存、贷、汇业务的银行业,再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理财信托等并存的现代金融业;从古老的民间借贷、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到信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正规金融,金融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竞争性。由于金融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稀缺的社会资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系统。
3.制度性。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人文生态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这也是金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
4.有限自我调节性。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外力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破坏金融生态的平衡。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人为地限制某种金融生态物种发展会影响到金融生态链的形成,如限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将严重恶化正规金融的生存,对利率的管制会恶化资金的优化配置等。
二、金融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承担着媒介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融通的作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评价一个金融生态是否健康的首要标准就是看该金融生态在媒介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效率,即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而金融生态系统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金融生态链的健全性直接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率,因而,也是评价一个金融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准。
(一)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主要指金融生态系统能顺利实现资金融通,完成由储蓄到投资的转化。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上。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总量为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为金融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经济的发展又会对金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金融机构效益不断改善是金融生态效率的宏观表现。微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为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完备、资金融通顺利。居民投资渠道顺畅,企业融资手段较多,金融机构业务健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繁荣等都是有效率的体现。
(二)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能有效应对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因此,金融生态系统对内外部因素变化的适应程度也是评价金融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能够具有防范和应对内部问题的能力和机制,以使金融生态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基本功能,并能够应对系统外因素的挑战,具有自我保护和系统恢复能力,并能有效把握系统外因素所提供的机遇,实现金融生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金融生态链的健全性。根据生态平衡理论,生态链的组成成分愈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愈复杂,其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就愈强;反之,调节能力就愈弱。因此,金融生态链的健全程度也必然影响到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影响到金融生态的健康与否。总体上来说,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由四条生态链构成:一是企业、居民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存款、贷款和利息费用等价值流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二是政府、企业、居民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资本金流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产权制度及合格股东群体的多少;三是企业、居民、中介机构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以信贷中介服务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法律制度、中介机构实力及其执业公正程度;四是行政管理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管理政策和各种税费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政策规定及各种税费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我国金融生态的健康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银行业从国有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十几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近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180多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完整银行体系,保险业、基金业和理财信托业等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完整的金融生态链正在逐步形成。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金融生态主体的地位也逐步确立。但目前我国的金融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金融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融通渠道不畅,金融经济间的良性互动水平有待提高
金融本质上是要服务于经济的,在我国由于资金融通渠道不通畅,居民投资渠道少与企业贷款难、资金紧张问题同时存在,导致了大量资金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成为民间“游资”,以投机为目的,经常会造成对正常金融体系,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体制因素,形成了对银行、企业的“软约束”,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积聚,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破坏了金融生态。同时,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占我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银行信贷、发行股票等的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二)金融生态链断层、短粗化,金融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差
在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上,银行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重过大,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从而导致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资金链条中,“居民—银行—企业”这一资金链条占了绝对重要的位置,银行信贷资金占企业投资资金来源的相当比重,且在“居民—银行—企业”链条中又以“居民—国有银行—企业”形式为主,而以“居民—企业”形式的直接投资链条在我国还比较薄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过大,使企业和个人过分依赖于银行,导致银行的资产风险相对集中,经营压力增加;而且,过多依靠银行信贷的资金链条是脆弱的,因为一旦银行实行信贷收缩,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紧张,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滑坡,银行呆坏账的增加,这不但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也不利于企业股权结构、负债结构的优化,从而导致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低下。
在金融生态的食物链上,我国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一种“做大做强”的非理性膨胀趋势,服务定位相同且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差异性又非常小,导致在有些金融服务产品上供给过多,而在有些金融服务产品上供给不足,从而出现有些金融服务产品的“断层”和缺失。
而在金融生态系统内的能量互换方面,我国虽有人民币拆借、外汇交易、黄金买卖和证券期货等金融要素市场,但由于制度性壁垒较多,这些金融要素市场可流动渠道较少,基本处于各自封闭状态,影响了资金合理流动。
(三)金融生态主体产权制度缺陷,影响金融生态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金融业走的是一条以政府资本为主导的发展轨迹,这不仅造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呈现单一化和集中化的特征,而且还导致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家农村商业银行或在成立之初、或在成立之后,都变成了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所有和经营的金融机构,就连成立之时将自己定位在“民营银行”的民生银行,成立之后也掺入了浓厚的政府色彩。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国有股权同样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国有金融产权一股独大所形成的产权缺位,使得我国金融机构还不能真正成为以风险防范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化金融企业,还没有形成由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样化金融生态主体,阻碍和扭曲了有生命力的金融主体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金融生态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缺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都是由于金融生态主体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
(四)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从金融法律制度环境来看,由于没有完善的金融机构进入、退出机制,金融机构进入门槛过高,非国有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规定还不健全,一些经营不善乃至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好的金融机构;而且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也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挟公众利益以令监管机构,促使其被动地提供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进而形成非正常的激励机制,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进一步恶化金融生态环境;同时,我国规范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健全,造成了中介机构“违法成本”较低,不能以中立的身份提供咨询、评估等信息。
从社会信用环境来看,我国目前在信用制度的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体现诚信原则的法律法规不严密,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制度以及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导致金融机构在市场化经营中无法全面了解授信人的资信状况,从而增加了授信的风险。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对失信行为和失信者缺乏有效惩治的情况下,失信的违约成本很低,在这种信用氛围中许多人急功近利,信用观念单薄,社会信用水准急剧下滑,并产生了恶劣的示范效应,严重侵蚀着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信用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方面来看,在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制度下,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影响大,企业破产不规范,企业破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行为;而从资本市场看,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四年多的股市疲软状况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制度也存在缺陷。
四、我国金融生态的“康复”路径
和自然生态一样,金融生态的进化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有限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的,一旦这种机制失衡,由于进化路径不可逆,需要外力强制介入恢复平衡。
(一)以构造有机健全的金融生态链为核心,提高金融生态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健全金融生态链,丰富金融物种。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种功能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外,当前还要突出规范和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可以有效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验证性中介机构,揭示企业风险价值和风险等级信息的评估性中介机构,以及为银行提供企业项目投资和法律服务的咨询中介机构等。
(二)以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为核心,增强金融生态的创新能力。金融生态效率的实现首先要求金融生态主体的健全、完善和良好运行,因为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生态主体对媒介资金融通,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权制度的改革,彻底解决产权缺位的问题,变“虚拟产权”为“实际产权”,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在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允许各种投资主体包括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生态主体成分的多样化,从而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和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发生。同时,一旦金融生态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金融企业,为了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生存,各金融生态主体必然会不断地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增强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
(三)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核心,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生存基础和自我调节能力。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而市场机制在金融生态环境供给方面通常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提供金融生态环境这种公共物品。在金融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业经营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市场进入和退出法规,保证金融业的有效竞争、资源的最优配置、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法院等执法部门要排除地方政府的干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强制执行力度,保护金融债权债务双方的合法权益。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同时,还要加快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应用和共享,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企业客户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当前我国的企业要加快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改变当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减轻由于企业经营失败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过度冲击,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
最后,还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逐步改变当前“一行三会”式的分业监管模式,畅通各金融要素市场,使得金融物种之间能自由地进行能量互换,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44-52.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45.
[3] 张宇清.金融体系中的生态均衡[J].农村金融研究,2004,(11):25-27.
[责任编辑张宇霞]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环境;健康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65-03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部门出现资金的闲置,而另一些部门则出现资金的短缺。金融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而出现的,调节社会中资金的余缺,实现资金在部门间的融通,完成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使社会中闲置的金融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实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目标。
然而,金融业要切实担当起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良好的金融生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反,如果金融生态失衡,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
生态,又称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存、生长的规律与状态,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发挥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作为仿生概念,金融生态则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与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
金融生态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杨子强,2005)。金融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金融生态链。在金融生态链上,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的主体,而企业、居民、政府部门和各种中介机构则是金融生态链上不可缺少的生态物种。
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征:
1.演进性。从古老的钱币兑换业到经营存、贷、汇业务的银行业,再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理财信托等并存的现代金融业;从古老的民间借贷、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到信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正规金融,金融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竞争性。由于金融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稀缺的社会资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系统。
3.制度性。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人文生态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这也是金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
4.有限自我调节性。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外力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破坏金融生态的平衡。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人为地限制某种金融生态物种发展会影响到金融生态链的形成,如限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将严重恶化正规金融的生存,对利率的管制会恶化资金的优化配置等。
二、金融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承担着媒介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融通的作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评价一个金融生态是否健康的首要标准就是看该金融生态在媒介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效率,即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而金融生态系统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金融生态链的健全性直接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率,因而,也是评价一个金融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准。
(一)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主要指金融生态系统能顺利实现资金融通,完成由储蓄到投资的转化。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上。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总量为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为金融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经济的发展又会对金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金融机构效益不断改善是金融生态效率的宏观表现。微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为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完备、资金融通顺利。居民投资渠道顺畅,企业融资手段较多,金融机构业务健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繁荣等都是有效率的体现。
(二)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能有效应对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因此,金融生态系统对内外部因素变化的适应程度也是评价金融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能够具有防范和应对内部问题的能力和机制,以使金融生态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基本功能,并能够应对系统外因素的挑战,具有自我保护和系统恢复能力,并能有效把握系统外因素所提供的机遇,实现金融生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金融生态链的健全性。根据生态平衡理论,生态链的组成成分愈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愈复杂,其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就愈强;反之,调节能力就愈弱。因此,金融生态链的健全程度也必然影响到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影响到金融生态的健康与否。总体上来说,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由四条生态链构成:一是企业、居民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存款、贷款和利息费用等价值流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二是政府、企业、居民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资本金流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产权制度及合格股东群体的多少;三是企业、居民、中介机构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以信贷中介服务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法律制度、中介机构实力及其执业公正程度;四是行政管理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管理政策和各种税费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政策规定及各种税费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我国金融生态的健康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银行业从国有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十几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近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180多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完整银行体系,保险业、基金业和理财信托业等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完整的金融生态链正在逐步形成。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金融生态主体的地位也逐步确立。但目前我国的金融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金融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融通渠道不畅,金融经济间的良性互动水平有待提高
金融本质上是要服务于经济的,在我国由于资金融通渠道不通畅,居民投资渠道少与企业贷款难、资金紧张问题同时存在,导致了大量资金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成为民间“游资”,以投机为目的,经常会造成对正常金融体系,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体制因素,形成了对银行、企业的“软约束”,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积聚,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破坏了金融生态。同时,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占我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银行信贷、发行股票等的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二)金融生态链断层、短粗化,金融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差
在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上,银行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重过大,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从而导致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资金链条中,“居民—银行—企业”这一资金链条占了绝对重要的位置,银行信贷资金占企业投资资金来源的相当比重,且在“居民—银行—企业”链条中又以“居民—国有银行—企业”形式为主,而以“居民—企业”形式的直接投资链条在我国还比较薄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过大,使企业和个人过分依赖于银行,导致银行的资产风险相对集中,经营压力增加;而且,过多依靠银行信贷的资金链条是脆弱的,因为一旦银行实行信贷收缩,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紧张,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滑坡,银行呆坏账的增加,这不但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也不利于企业股权结构、负债结构的优化,从而导致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低下。
在金融生态的食物链上,我国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一种“做大做强”的非理性膨胀趋势,服务定位相同且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差异性又非常小,导致在有些金融服务产品上供给过多,而在有些金融服务产品上供给不足,从而出现有些金融服务产品的“断层”和缺失。
而在金融生态系统内的能量互换方面,我国虽有人民币拆借、外汇交易、黄金买卖和证券期货等金融要素市场,但由于制度性壁垒较多,这些金融要素市场可流动渠道较少,基本处于各自封闭状态,影响了资金合理流动。
(三)金融生态主体产权制度缺陷,影响金融生态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金融业走的是一条以政府资本为主导的发展轨迹,这不仅造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呈现单一化和集中化的特征,而且还导致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家农村商业银行或在成立之初、或在成立之后,都变成了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所有和经营的金融机构,就连成立之时将自己定位在“民营银行”的民生银行,成立之后也掺入了浓厚的政府色彩。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国有股权同样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国有金融产权一股独大所形成的产权缺位,使得我国金融机构还不能真正成为以风险防范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化金融企业,还没有形成由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样化金融生态主体,阻碍和扭曲了有生命力的金融主体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金融生态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缺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都是由于金融生态主体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
(四)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从金融法律制度环境来看,由于没有完善的金融机构进入、退出机制,金融机构进入门槛过高,非国有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规定还不健全,一些经营不善乃至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好的金融机构;而且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也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挟公众利益以令监管机构,促使其被动地提供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进而形成非正常的激励机制,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进一步恶化金融生态环境;同时,我国规范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健全,造成了中介机构“违法成本”较低,不能以中立的身份提供咨询、评估等信息。
从社会信用环境来看,我国目前在信用制度的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体现诚信原则的法律法规不严密,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制度以及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导致金融机构在市场化经营中无法全面了解授信人的资信状况,从而增加了授信的风险。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对失信行为和失信者缺乏有效惩治的情况下,失信的违约成本很低,在这种信用氛围中许多人急功近利,信用观念单薄,社会信用水准急剧下滑,并产生了恶劣的示范效应,严重侵蚀着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信用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方面来看,在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制度下,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影响大,企业破产不规范,企业破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行为;而从资本市场看,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四年多的股市疲软状况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制度也存在缺陷。
四、我国金融生态的“康复”路径
和自然生态一样,金融生态的进化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有限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的,一旦这种机制失衡,由于进化路径不可逆,需要外力强制介入恢复平衡。
(一)以构造有机健全的金融生态链为核心,提高金融生态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健全金融生态链,丰富金融物种。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种功能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外,当前还要突出规范和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可以有效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验证性中介机构,揭示企业风险价值和风险等级信息的评估性中介机构,以及为银行提供企业项目投资和法律服务的咨询中介机构等。
(二)以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为核心,增强金融生态的创新能力。金融生态效率的实现首先要求金融生态主体的健全、完善和良好运行,因为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生态主体对媒介资金融通,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权制度的改革,彻底解决产权缺位的问题,变“虚拟产权”为“实际产权”,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在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允许各种投资主体包括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生态主体成分的多样化,从而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和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发生。同时,一旦金融生态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金融企业,为了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生存,各金融生态主体必然会不断地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增强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
(三)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核心,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生存基础和自我调节能力。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而市场机制在金融生态环境供给方面通常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提供金融生态环境这种公共物品。在金融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业经营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市场进入和退出法规,保证金融业的有效竞争、资源的最优配置、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法院等执法部门要排除地方政府的干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强制执行力度,保护金融债权债务双方的合法权益。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同时,还要加快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应用和共享,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企业客户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当前我国的企业要加快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改变当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减轻由于企业经营失败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过度冲击,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
最后,还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逐步改变当前“一行三会”式的分业监管模式,畅通各金融要素市场,使得金融物种之间能自由地进行能量互换,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44-52.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45.
[3] 张宇清.金融体系中的生态均衡[J].农村金融研究,2004,(11):25-27.
[责任编辑张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