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源头活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厌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有人说学生书读得太少,也有人说教师辅导的不够。笔者认为,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习作困难不是源头没水,而是“水质”不优。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净化源头活水。让生活和习作之水不断优化。
  
  一、让学生带着“怎么做”生活
  
  虽然人们说,作文即生活,但是如果学生每天都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没有遇到什么“新鲜”的事情,写起作文怎么能有话可说?作文需要的生活应该是内容充实的生活,是情感丰富的生活,是过程难忘的生活,是亲自经历的生活,是共同感受的生活。“无心插柳”的生活是很难“柳成荫”的。我们应该精心创造生活,通过把生活中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丰富生活的内容;应该用心体验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真情领悟;挖掘生活的内涵。这样的过程既是做事的过程,又是创造生活的过程,也是学写作文的过程。
  
  1 让学生从作文需要出发,设计“怎么做”。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数是习作训练,很大篇幅还是“要我写”,即使一些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在情感上引导出“我要写”。但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很难实现这一目的。“要我写”的作文不少是他们没有生活经历,没有生活情绪,没有生活感受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作文需要,补上这一课:作文前。让学生对作文所要描述的事情进行“事前设计”,不仅要想“做什么”——什么事,而且要想“怎么做”——做事的过程,还要想产生“什么情”——酝酿情感。这一过程,从生活角度讲,是对生活的设计;从作文角度讲,是构思“腹稿”。
  
  2 让学生从生活需要出发,实践“怎么做”。文章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中的“事”。学生拟定“做事方案”后,要让他们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做事”。无论是参观访问,还是劳动实践,或者游戏娱乐都应真事真做,在做中创造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所谓“创造生活”就是让他们按预计的方案做事,使生活更加丰富;所谓“观察生活”就是让他们弄清楚做事的经过,了解每个人在做事中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所谓“体验生活”就是让他们感受做事的成功与不足、幸福与不悦,形成良好的情感。这一过程,从生活角度讲,是创造生活;从作文角度讲,是丰富“腹稿”。
  
  3 让学生从成长需要出发,反思“怎么做”。生活的“原料”不一定全是作文的材料,也不一定都能对学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以后,要让他们静下心来对“做的事”进行反思:从做事本身看,在做事过程中有哪些得失,这件事和生活有什么联系,以后再做类似的事情应该注意什么?从作文写作看,做的事情哪些能成为习作的材料,哪些还需要“高于生活”——尚要进一步提升?反思了这些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而且能让他们从做事中学会“写出”作文,还能促进他们在做事中成长。这一过程,从生活角度看,是对生活的延伸;从作文角度讲,是提炼“腹稿”。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怎么做”,让学生创造生活、感受生活、提升生活。促进他们在生活中丰富作文素材,经历作文过程,提高作文质量。
  
  二、让学生带着“怎么写”读书
  
  阅读文章,弄清楚“写什么”很有必要,因为“写什么”会让读者明白文本描述的内容。会让他们知道作者的生活感受;但是,只知道“写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作者的生活。不是读者的生活。这样读书对写作水平直接影响不会很大。阅读的有效途径是“阅读 思考 观察 表达 实践”。学写作文的阅读必须探究作者是怎么感受生活,怎么体验生活,怎么提升生活,怎么表达生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关注“怎么写”。带着“怎么写”阅读。这样的过程既是阅读过程。又是探究作者写作过程,也是读者学习作文的过程。
  
  1 让学生从文题入手,探究“怎么写”。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看了题目既可猜测出文章的内容,也可推测出文章围绕题目会怎么写。因此,读题时,应该让学生试着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什么。作者会怎么写?这样做看起来是猜测,实际上是激发阅读动机——通过文题的阅读形成新的期待,其实也是引导他们学习构思。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起初,学生“审题”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是让他们长期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阅读文题”,通过多次期待、试探、猜测,探究的难度会越来越小,慢慢学会感受文章,学会选择材料,学会布局谋篇。
  
  2 让学生从内容人手,探究“怎么写”。阅读的意义十分丰富,感知文字符号,建构文本意义,透视作者用心,联系社会实际,反思观照自我……阅读文章,首先让他们感受这篇文章内容——弄明白“写什么”,知道文章“写什么”以后,应引导他们想一想:“读题”时,猜的结果怎么样?然后。再让他们围绕“写什么”探究文章是“怎么写”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写什么”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经历,关注的是知识问题;而“怎么写”体现的是作者如何选择生活。关注的是能力问题。探究“怎么写”,是学习作者写作技能,感受作者写作过程,体验作者写作生活。读者经历了这个过程,就经历了一次生活,学写了一篇文章。这样的阅读正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让读者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也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通过“走一个来回”学习“怎么写”。
  
  3 让学生从生活人手,探究“怎么写”。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实现文本与生活、社会的“链接”。阅读一方面要理解作者。使文本的“内指意义”凸现出来;一方面要联系生活,使作者的“外指意义”显露出来,尤其是让读者通过阅读创造“作者以为然,读者却不以为然”的新生命。这需要我们不断拓展阅读思路。读者从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后,对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虽已弄清楚,但不能就此结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假如“我”写这篇作文会“写什么”和“怎么写”?探究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大家学习联系生活,学会运用生活,学会创造生活。从写作角度看,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初步拟出思路和提纲,这是自己学习回顾、加工生活进行“仿作”,也是运用习作技巧进行“创作”。
  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一读三写”。尤其让学生在文章的“例子”中感受写作“技巧”,体验写作“生活”,这种“读”中“写”才是真正“读写”结合,也才真能提高写作水平。
  从上所述,凿渠引水,并不断优化源头活水乃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摘 要]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 具体教学中,问题设计路径主要有四步: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构建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能力;推进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参与;主动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内化.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设计;路径分析  学则须疑. 问题是引导课堂走向,启迪学生思考,推进教学深入的重要载体. 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还能成为课堂的最大亮点. 遗憾的是,不少数学课堂上,虽有问
周卫东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    1 能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规律首先是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应该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数学知识内在的机理。这节课中,周老师能准确把握本课中最核心的问题,诸如“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跟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平移的次数 1”、“为什么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住的数”等,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问题、对规律达到了理解的水平
只要访问过圣布拉辛中学(St,Blasien),就很难忘却她优美的身姿:群山环抱中的一弯峡谷,绿得发黑的密密森林,霞光万道之下的静谧小城,古老完美的巴洛克式教堂。伴着山溪围着教堂的庄重校园。  圣布拉辛中学是我校在德国的伙伴学校,位于德国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的圣布拉辛市,这里就是俗称的黑森林地区,学校1596年成立于瑞士,1859年搬迁至奥地利,1934年搬迁至德国,现有学生910人,分布在5—1
总之,求解函数综合题对学生运用函数、几何的性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其中的直角存在性问题,则需要利用运动的观点来看待. 解析时需合理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结合函数曲线的坐标知识来构建图形模型、代數方程,实现问题的直观具体化.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运用已有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老师们致力于精心设计各种“复习铺垫”,以便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识,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一、巧用“头脑风暴”式铺垫。造就知识生长点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创办于1902年的一所百年名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均被公认为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笃实、学生全面发展、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校。学校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首批省级重点小学、首批省级实验小学,是全国百所名牌小学之一、全国文教先进单位。近几年来,学校又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学校和南京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群体
从某种程度上理解,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当前有些年轻教师对教育的最核心的或者说最基本的理解还有所欠缺,比如说今天说到的这个备课的案例。案例中的老师其实是对自己的职业本分缺少一种应有的认识。对教师备课的很多要求,应该说已经构成了一个教育的常规,这样一个常规实质上又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个组成部分。你可以把它看成教师的本分。  另外一方面,我们不可回避的现
在我们的意识里,一所三百余名教职工、四千余名学生的学校,它的校长应该是刚柔并济、富有魄力的吧。王笑梅似乎不是这样的,她始终微笑着,柔婉温润,“谦谦君子”,从她的身上,很难感受一点刚性的气息,很难看到一点诸如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的“魄力”。她的个性偏于文弱,凭着这样的个性,她却领导着学校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就了学校发展的一番“大气象”。这犹如一个谜!  说是“谜”,其实并不“神秘”。作为一个管
之三:如何提高校本培训效率    校本培训常见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校管理者在台前认真地读一份精选的培训材料,作为受训者的教师,有的在认真听,有的在批改作业,有的在看报纸……  镜头二:学校请专家、研究人员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表现并不主动。培训过程中,常常只听到培训者一个人的声音,受训者只是被动地听,缺少应有的“回应”,缺少“平等的对话”。  镜头三:问起受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教师大都
1988年3月13日(俄历3月1日),马卡连柯出生在沙皇统治下乌克兰别洛波里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00年,他12岁时,全家随父亲所在的工厂迁到克列勉秋格城。在那里,马卡连柯进了一所四年制学校学习。凭借着聪慧与勤奋,马卡连柯以各门功课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接着,他进入该校附设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  人们常说才华需要机遇的结合。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所学校没有这样一个师资训练班,那么马卡连柯毕业了,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