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带传动是机械传动的形式之一,传动带也由原来的易损件向功能件转变,在许多场合替代了其它传动形式。其品种规格多样,由普通包布V带和普通平带发展了窄V带、宽V带、广角带、联组V带、切边V带、多楔带、同步带、绳芯平带和片基平带等。
关键词:带芯制造成型方法参数计算
中图分类号:TM75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带芯制造基本上有三种成型方法[1]:
单鼓成组成型法,带芯单鼓成组成型法是在单鼓成型机进行的。该单鼓成型机的结构类似切边带成型机,主要由主传动装置、膨胀鼓、切割装置、护套磨削装置、尾架、放料、排线装置、线绳张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双鼓成型法,该方法是先将挂好胶的线绳在双辊上排好线,贴上粘合胶和伸张胶,再根据规格切割成线坯,然后在另一台机贴上经挤出机挤出的梯形压缩胶条。由于该方法设备简单、生产灵活、效率高,目前在我国,80%以上线绳包布V带生产采用该方法。
双鼓成组成型法,其制造过程为:在双辊上排好线,贴上粘合胶和伸张胶,然后用压型机压出的成排压缩胶直接贴和线绳上,用刀片切下单条带芯。该机由线绳导开装置、浸胶烘干装置、贴合装置、切割装置及控制装置等组成。可生产周长为700~13000mm的线绳V带,可单独完成导开线绳、浸胶、成组压合底胶、成组切割带坯等工序。
双鼓成型机主要有主机导开装置及电气操作部分。主机由床头箱、床身、托板、切割、压紧、导向、纠偏及驱动装置和电气装置等主要部分组成。有两个工作位置进行操作[2]。
双鼓成型机运用“反成型法”制造新型窄v带。所谓反成型是相对先导的成型方法而言的。反成型法选在鼓上绕好线绳,再把胶片往上压,延长了带的使用寿命。其生产流程如下:
1,绕线,把线绕在鼓轮上,需要排线器。
2,压胶层,包括上线缓冲层和纤维层的压入,压入系统。
3,切割,切几根带。
4,取带胶,从动鼓回缩。
5,压底胶,双2位。
6,硫化。
图1-1双鼓轮成型机工作原理图
双鼓成型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生产安全。双鼓成型机生产的新型窄v带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参数的选择及计算
1.电动机的选择
由类比法选取电机功率位4 kW,转速最高为1200 rpm的可变速的交流电动机,型号为JZTT41-46。
2.总传动比的计算
由类比法知,一般排线速度=1 m/s;
常用电机转速为=800 rpm;
鼓轮直径:=573 mm;
排线时鼓轮对应的转速
=601000/πd
=100/3 rad/min
总传动比
=/
=8003/100
=24
根据=24可采用一级带传动,三级齿轮传动进行减速。
3.传动比的分配
为使结构紧凑,大齿轮直径不益过大,将传动比分配如下:
一级带传动比i=2;
第一级齿轮传动比i=2;
第二级齿轮传动比i=2;
第三级齿轮传动比i=3;
即:=+++
=2223=24
4.运动参数的计算
4.1各轴功率的计算
电动机的功率随着转速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电机输出的扭矩是恒定的[3],其扭矩、功率、转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800rpm时,
=(1200/800)4
=8/3 kW
三角帶传递的额定功率P
==8/3 kW(2-1)
图1 扭矩、功率、转速之间的关系图
(1)一轴输入功率
=
=8/30.96
=2.56 kW
(2)二轴输入功率
=
=8/30.960.970.99
=2.46 kW
(3)三轴输入功率
=
=8/30.960.970.99
=2.36 kW
(4)四轴输入功率
=
=8/30.960.970.99
=2.27 kW
4.2各轴转速计算
轴的转速:
=800/2
=400 rpm
=400/2
=200 rpm
=200/2
=100 rpm
=300/3
=100 rpm
4.3各轴输入扭矩的计算 =95.510/[4](2-2)
(1)一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61120.0 N·mm
(2)二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117387.07 N·mm
(3)三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225453.61 N·mm
(4)四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649509.3 N·mm
5.床头箱的传动设计及示意图
传动结构
电机——140/280——1轴——40/80(36/40/72)——2轴——40/80——3轴
——35/105——4轴
传动示意图
图2-2 传动简图
说明
床头箱中,齿轮传动系统,齿轮齿数都较大,所以结构大。主要考虑到鼓轮与带不发生碰接且留一定间隙,以便于操作,所以一轴和四轴的间距至少为(280+573)/2=426.5 mm,故作为一个床头箱比一般的大。同时为了防止齿轮过大,使箱体更大,适用三级传动而不用二级传动。
参考文献
[1]傅则绍主编.机械原理.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吴宗泽主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唐曾宝,常建娥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6
[4]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带芯制造成型方法参数计算
中图分类号:TM75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带芯制造基本上有三种成型方法[1]:
单鼓成组成型法,带芯单鼓成组成型法是在单鼓成型机进行的。该单鼓成型机的结构类似切边带成型机,主要由主传动装置、膨胀鼓、切割装置、护套磨削装置、尾架、放料、排线装置、线绳张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双鼓成型法,该方法是先将挂好胶的线绳在双辊上排好线,贴上粘合胶和伸张胶,再根据规格切割成线坯,然后在另一台机贴上经挤出机挤出的梯形压缩胶条。由于该方法设备简单、生产灵活、效率高,目前在我国,80%以上线绳包布V带生产采用该方法。
双鼓成组成型法,其制造过程为:在双辊上排好线,贴上粘合胶和伸张胶,然后用压型机压出的成排压缩胶直接贴和线绳上,用刀片切下单条带芯。该机由线绳导开装置、浸胶烘干装置、贴合装置、切割装置及控制装置等组成。可生产周长为700~13000mm的线绳V带,可单独完成导开线绳、浸胶、成组压合底胶、成组切割带坯等工序。
双鼓成型机主要有主机导开装置及电气操作部分。主机由床头箱、床身、托板、切割、压紧、导向、纠偏及驱动装置和电气装置等主要部分组成。有两个工作位置进行操作[2]。
双鼓成型机运用“反成型法”制造新型窄v带。所谓反成型是相对先导的成型方法而言的。反成型法选在鼓上绕好线绳,再把胶片往上压,延长了带的使用寿命。其生产流程如下:
1,绕线,把线绕在鼓轮上,需要排线器。
2,压胶层,包括上线缓冲层和纤维层的压入,压入系统。
3,切割,切几根带。
4,取带胶,从动鼓回缩。
5,压底胶,双2位。
6,硫化。
图1-1双鼓轮成型机工作原理图
双鼓成型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生产安全。双鼓成型机生产的新型窄v带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参数的选择及计算
1.电动机的选择
由类比法选取电机功率位4 kW,转速最高为1200 rpm的可变速的交流电动机,型号为JZTT41-46。
2.总传动比的计算
由类比法知,一般排线速度=1 m/s;
常用电机转速为=800 rpm;
鼓轮直径:=573 mm;
排线时鼓轮对应的转速
=601000/πd
=100/3 rad/min
总传动比
=/
=8003/100
=24
根据=24可采用一级带传动,三级齿轮传动进行减速。
3.传动比的分配
为使结构紧凑,大齿轮直径不益过大,将传动比分配如下:
一级带传动比i=2;
第一级齿轮传动比i=2;
第二级齿轮传动比i=2;
第三级齿轮传动比i=3;
即:=+++
=2223=24
4.运动参数的计算
4.1各轴功率的计算
电动机的功率随着转速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电机输出的扭矩是恒定的[3],其扭矩、功率、转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800rpm时,
=(1200/800)4
=8/3 kW
三角帶传递的额定功率P
==8/3 kW(2-1)
图1 扭矩、功率、转速之间的关系图
(1)一轴输入功率
=
=8/30.96
=2.56 kW
(2)二轴输入功率
=
=8/30.960.970.99
=2.46 kW
(3)三轴输入功率
=
=8/30.960.970.99
=2.36 kW
(4)四轴输入功率
=
=8/30.960.970.99
=2.27 kW
4.2各轴转速计算
轴的转速:
=800/2
=400 rpm
=400/2
=200 rpm
=200/2
=100 rpm
=300/3
=100 rpm
4.3各轴输入扭矩的计算 =95.510/[4](2-2)
(1)一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61120.0 N·mm
(2)二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117387.07 N·mm
(3)三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225453.61 N·mm
(4)四轴输入扭矩计算 =95.510/
=649509.3 N·mm
5.床头箱的传动设计及示意图
传动结构
电机——140/280——1轴——40/80(36/40/72)——2轴——40/80——3轴
——35/105——4轴
传动示意图
图2-2 传动简图
说明
床头箱中,齿轮传动系统,齿轮齿数都较大,所以结构大。主要考虑到鼓轮与带不发生碰接且留一定间隙,以便于操作,所以一轴和四轴的间距至少为(280+573)/2=426.5 mm,故作为一个床头箱比一般的大。同时为了防止齿轮过大,使箱体更大,适用三级传动而不用二级传动。
参考文献
[1]傅则绍主编.机械原理.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吴宗泽主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唐曾宝,常建娥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6
[4]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