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在于展开探索过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d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学生将知识忘却了以后剩下的东西。这其中核心的成分是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外在形式是逻辑推理。但其内涵要比逻辑深刻得多。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曾说过这样的话:“一般认为数学是按逻辑构成的科学,即使与逻辑不尽相同,却也大致一样。但是事实上,数学与逻辑没有关系,数学当然应该遵循逻辑,但逻辑在数学中的作用就像文法在文学中的作用一样,符合文法的文章与按文法拼成小说完全是两码事。”“通常的逻辑谁都明白,要是数学都在归结为逻辑,那么谁懂数学了……所以我认为数学在本质上与逻辑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思维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思维方法,它应该是一个由思维材料、思维方式、思维观念组成的立体结构,其中应包括丰富多彩的研究对象、逻辑化的量化抽象和模式推理、非逻辑化的似真推理和猜想、数学的直觉和思想、数学思考的动力和信心。等等。
  那么怎样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这里我想先从一位特级教师从教经历的感悟说起:他在早期的数学教学中总是很精心地备课,把最优的解题方案和最精当的推理过程讲解给学生,学生听了以后很佩服,但总感觉学不会,学生就问:老师,你怎么会想到这么巧妙的思路,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老师如实回答说:我也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的,也是通过反复思考,有时往往也会失败,进入死胡同,于是再调整思路,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那学生就说:你能不能把你这些思考、调整的过程讲给我们听听?老师说可以啊。此后老师就在上课时时不时把自己对问题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展现出来,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有兴趣,也逐步学会了思考问题。最后学生又建议:老师,你能不能留点时间让我们自己来讲讲探索问题的过程?老师欣然同意。通过相互交流探索问题中的曲折调整,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这位特级教师从教经历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数学教学的3个阶段:讲解思路——讲解思路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交流探索思路的过程。从这3个阶段的逐步提升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探索式教学的意蕴所在:讲解探索思路的过程比讲解思路显然前进了一步,展现了老师探索的过程,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推动作用,但毕竟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让学生交流探索思路的过程又比展现老师的探索过程又进了一步,它使学生也参与到了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思考自己的问题、构建自己的思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式学习。
  由此可见,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关键是要展开探索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教学过程,一种是认知建构,一种是问题解决。在以认知建构为特征的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对知识结论的多角度把握和反复操练,也即重视获得知识以后的理解,而忽视了得出知识结论以前的探索经历。由此,学生不明白知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进入到探索层面;同样,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按思路有逻辑地表达解法。也即重视得出思路后的陈述。而忽视了寻找思路、探求解法的过程,由此,学生不明白解法是如何发现的,是怎样出来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解题术”的层面,没有进入策略层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展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特别要展开探索知识、探求解法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的探索性才能得到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其他文献
近期,由“公路医生”英达负责的南京江北大道出新工程顺利竣工。竣工后的江北大道焕然一新,交通畅通无阻,英达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引业主、市民点赞。
摘要:中国的民俗体育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性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我国千百年来各民族的团结和民俗体育的有效传承,使民俗体育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中国特色。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俗体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加以探讨,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使我国的民俗体育得到有效传承。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民俗体育;历史文化;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2017年3月27日,在“2017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上,美通DLB3000环保多功能沥青搅拌站以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以及领先的技术优势荣获“中
新课程改革推进已经多年,许多教师自以为对课程标准很熟悉,甚至理解很通透,但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不少教师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至于为什么教这个内容,是否还可以教别的內容,要把这个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标尺来衡量教学效果,却很少去考虑过,尽管老师在文章中都以课程标准为理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