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欣赏.评述”是美术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欣赏课教学可划分为四个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在教学中,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式贯穿于四个欣赏程序中,模仿CCTV《同乐五洲》栏目进行,形成快乐的欣赏课四步曲教学。
关键词: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解释;价值判断。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学习领域,是美术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只有审美能力、感受能力提高后,才能挖掘创作的潜能。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按教材照本宣科介绍给学生,以期达到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喉咙冒烟,学生却不知所云。那么,如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兴趣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美国的费得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的程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认为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贯穿于四个欣赏程序中,模仿CCTV4《同乐五洲》栏目进行,形成自己的欣赏课四步曲教学,很受同学们欢迎,教学效果很明显。
实施“四步曲”教学,我将学生划分四个小组,课堂分为“争先恐后”、“有问必答”、“现场自救”、“各抒己见”四个比赛过程,设置如下表格:
根据学生表现适当为各小组填加比赛标志——笑脸。具体做法如下:
一、简单描述,争先恐后
描述指的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讲出来。描述的前提是观看,所以观看美术作品是首要的。但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草草而过。这时候,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空间,细心观察,看完后各小组同学进行抢答描述。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不要求对作品意义探讨和评价,只要指明作品上存在的物象即可。通俗地说,就是“你看见了什么?”按照描述的情况分别加取胜标志。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就怕自己描述不好影响小组成绩,就会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观察,不漏掉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画面上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争先恐后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前,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其中包括叛徒犹大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如“坐在中间的是耶稣”,“每三个门徒一组”,“十二个门徒的表情各不一样”,“有愤怒的、有惊讶的、有摆手的”,“穿黄衣服的是犹大”,“他的身体向后倾”这样一幅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把自己看到的详细描述下来,画面的内容能够大体弄清,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描述的情况教师再进行系统小结,完成第一步曲。
二、形式分析,有问必答
分析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也就是作者怎样把作品组织起来的,是将感性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这时欣赏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第一轮的描述,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在这个时候,恰当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采用必答方法,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最后的晚餐》可如下设计:
1、这幅画采用了什么透视?
2、耶稣处在画面什么位置,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3、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材料画的?
4、犹大的面孔是怎样处理的?
5、画中人物表情和性格特征有什么不同?
6、作者让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坐在桌子一边,这样构图有什么好处?
将设置好的问题,分给四个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分别让各组同学回答讨论的结果。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相对加取胜标志。同学们经过对作品形式语言的分析,就能弄明白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的,他们会真正懂得达.芬奇使用的每一块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耶稣说的“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在同学们愉快的讨论中完成第二步曲。
三、意义解释,现场自救
意义解释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是美术欣赏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艺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继续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要有明确分工,组长根据同学们的特长,给每个人以明确分工和任务,有的同学负责查出作者的代表作品,有的同学负责整理时代背景,讨论作品的主题,这样就能对作品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讨论完毕,让同学们回答讨论的结果。为了激励落后的小组,可以再次采用抢答的方式,给他们一次“自救”的机会,如果解释有道理,加取胜标志。第三步曲完成后,同学们就能对作品的意义和主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四、价值判断,各抒己见
价值判断是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作合理的判断,述其理由,也就是学生对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自由表达,很简单的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独断的评价来概括和指导学生,应采取开放的、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对作品评价。学生在评价霍去病墓的石雕《跃马》时,学生就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肯定了奋蹄欲跃的骏马的生命神态、浑厚的气势,又有不少同学提出自己不同见解:马头太大,显得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再迷信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会说,“我不喜欢毕加索的作品,很难理解”,“我不喜欢野兽派的绘画”……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忘了给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给与肯定,为他们的小组加取胜标志,愉快地完成第四步曲。
经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程序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欣赏其他作品。学生的自主、探究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和条件。根据内容设计好问题,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去探究。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工作,只是让学生自发的进行合作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在学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那么只能是无源之水。最后,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的情况,写一篇美术作品的评论短文。可以是随意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无拘无束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
像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兴奋得状态,不断探索、不断表达。在整堂课中,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有时小组长代替老师组织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主人,将枯燥的知识愉快地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关键词: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解释;价值判断。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学习领域,是美术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只有审美能力、感受能力提高后,才能挖掘创作的潜能。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按教材照本宣科介绍给学生,以期达到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喉咙冒烟,学生却不知所云。那么,如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兴趣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美国的费得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的程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认为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贯穿于四个欣赏程序中,模仿CCTV4《同乐五洲》栏目进行,形成自己的欣赏课四步曲教学,很受同学们欢迎,教学效果很明显。
实施“四步曲”教学,我将学生划分四个小组,课堂分为“争先恐后”、“有问必答”、“现场自救”、“各抒己见”四个比赛过程,设置如下表格:
根据学生表现适当为各小组填加比赛标志——笑脸。具体做法如下:
一、简单描述,争先恐后
描述指的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讲出来。描述的前提是观看,所以观看美术作品是首要的。但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草草而过。这时候,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空间,细心观察,看完后各小组同学进行抢答描述。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不要求对作品意义探讨和评价,只要指明作品上存在的物象即可。通俗地说,就是“你看见了什么?”按照描述的情况分别加取胜标志。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就怕自己描述不好影响小组成绩,就会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观察,不漏掉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画面上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争先恐后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前,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其中包括叛徒犹大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如“坐在中间的是耶稣”,“每三个门徒一组”,“十二个门徒的表情各不一样”,“有愤怒的、有惊讶的、有摆手的”,“穿黄衣服的是犹大”,“他的身体向后倾”这样一幅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把自己看到的详细描述下来,画面的内容能够大体弄清,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描述的情况教师再进行系统小结,完成第一步曲。
二、形式分析,有问必答
分析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也就是作者怎样把作品组织起来的,是将感性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这时欣赏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第一轮的描述,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在这个时候,恰当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采用必答方法,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最后的晚餐》可如下设计:
1、这幅画采用了什么透视?
2、耶稣处在画面什么位置,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3、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材料画的?
4、犹大的面孔是怎样处理的?
5、画中人物表情和性格特征有什么不同?
6、作者让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坐在桌子一边,这样构图有什么好处?
将设置好的问题,分给四个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分别让各组同学回答讨论的结果。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相对加取胜标志。同学们经过对作品形式语言的分析,就能弄明白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的,他们会真正懂得达.芬奇使用的每一块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耶稣说的“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在同学们愉快的讨论中完成第二步曲。
三、意义解释,现场自救
意义解释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是美术欣赏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艺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继续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要有明确分工,组长根据同学们的特长,给每个人以明确分工和任务,有的同学负责查出作者的代表作品,有的同学负责整理时代背景,讨论作品的主题,这样就能对作品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讨论完毕,让同学们回答讨论的结果。为了激励落后的小组,可以再次采用抢答的方式,给他们一次“自救”的机会,如果解释有道理,加取胜标志。第三步曲完成后,同学们就能对作品的意义和主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四、价值判断,各抒己见
价值判断是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作合理的判断,述其理由,也就是学生对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自由表达,很简单的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独断的评价来概括和指导学生,应采取开放的、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对作品评价。学生在评价霍去病墓的石雕《跃马》时,学生就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肯定了奋蹄欲跃的骏马的生命神态、浑厚的气势,又有不少同学提出自己不同见解:马头太大,显得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再迷信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会说,“我不喜欢毕加索的作品,很难理解”,“我不喜欢野兽派的绘画”……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忘了给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给与肯定,为他们的小组加取胜标志,愉快地完成第四步曲。
经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程序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欣赏其他作品。学生的自主、探究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和条件。根据内容设计好问题,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去探究。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工作,只是让学生自发的进行合作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在学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那么只能是无源之水。最后,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的情况,写一篇美术作品的评论短文。可以是随意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无拘无束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
像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兴奋得状态,不断探索、不断表达。在整堂课中,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有时小组长代替老师组织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主人,将枯燥的知识愉快地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