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规律探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p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文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文”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文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文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里他谈到了画竹的三个层级: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借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明写作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颇为确切。“眼中之竹”大体相当于“物”这一阶段,“胸中之竹”相当于“意”这一阶段,“手中之竹”相当于写作过程中的“文”这一阶段。“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是说写文章构思阶段,已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现实世界所见之物是不尽相同的。“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是说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舍弃了某些想法,保留了其中精华,用文字符号把变化多端的思绪固定下来,这与胸中之竹是有所区别的。这里正体现了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的特质。
  那么,我们从写作的这种特质去思考,就可以发现写作过程中有些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就是: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拥有体验、读写结合、勤思多写、张扬个性。下面围绕这几个问题分别作一些阐述。
  其一,关注生活。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警言深刻地揭示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语言,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言,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或是胡编乱造,或者说大话、空话、假话,没有具体内容。究其实,就是缺乏生活,缺乏对生活的认识。要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面向生活。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热爱生活,关注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写作才能有源头活水。这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极为深刻的道理。
  其二,感悟人生。感悟是一种学习的领悟,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观照,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对生活,对人生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清人魏禧说:“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练识。”积理,就是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和道理;练识,就是锻炼感受认识能力。积理与练识是相辅相成的。刘熙载也说过:“才、学、识三氏,识为尤重。”(《艺概》)所谓写作材料,实际上是写作者认识了的事物,即如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学习写作就要注重观察、感受、认识客观事物,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运用语言就失去了基础与前提。有了观察感受认识的能力,就会感到身边有写不完的材料,一片树叶、一撮黄泥、一只小虫、一件琐事,都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这就是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河南的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了一位制伞老人,他做了一辈子的伞,“他执著于一天只做一把的习惯,那一把把开阖自如、典雅精致的伞,如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花,次第开放在老人的生命里”。尽管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到老人的小屋,但他依然坚持着只做一把的习惯。小作者感叹道:“那是怎样一种心态呵!自生命萌动之时,就有了‘比’,比财富、比快乐,比喜悦等等,甚至有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始终与‘比’打着交道,可最终他们获得的是一种变味的快乐,并且增大了痛苦。……也许,只有质朴的山涧、温柔的湖水、徐徐的清风,才能捕捉到老人那颗有着澹然之美的心。一缕青烟,一带远山,几点云影,依然梦境似的模糊、缥缈、隐约,只是在那云影里多了一份平淡的含蓄、隽永与美丽。”小作者虽然语词还不近完美,但他却从老人近乎平淡生活中,感悟到一种境界,这的确难能可贵。
  感悟需要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从书本中间接获得,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体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与成功同样重要,因为这种体验将会成为人生的积累与财富。
  其三,以读助写。以读助写是写作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律。通过“读”学习“写”,也是我国古人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子语类》)清人唐彪的体会是:“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文谱》)又如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说明了读书可帮助写作。学习写作的途经一般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这一过程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一是积累写作所需要的语言材料,二是提供间接的写作素材,三是提供提高认识水平的理论观点,四是提供模仿的写作范例,五是提供可资借鉴的写法、技巧。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直接交流,这能使人变得开阔、丰富、澄明,会更自觉地形成个性。
  其四,勤思多练。写作是非常复杂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学习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学会思考,感受、认识客观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写作过程的运思,都离不开思考。学生只有具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有自觉观察、感受、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回答怎样把文章写好时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诗人玉屑》)。鲁迅先生在谈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因为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能力要靠写作实践来培养。
  其五,张扬个性。语言是文章个性化的外壳,不同的性格、爱好、修养,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就各具特色,可以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折射着作者独特而各具魅力的生命体验。因此在写作中作者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突出个性,进行创造性表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同样是写一段有关“孤独”的文字,同样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学生可以写出下面一段文字:“孤独是沙漠中一株挺拔的仙人掌,孤独是深海里一只孕育珍珠的蚌,孤独是昏暗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孤独是深巷里一串微弱的脚步声;孤独似一阵风,冰凉中带着温暖;孤独像一阵雨,迷蒙中透出清新。”而另一个学生可以写出另一段文字:“孤独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那声响彻古今的浩叹,孤独是阮籍穷途末路时感天动地的恸哭,孤独是哈姆莱特站在海边而作出的生存与毁灭的抉择。孤独游荡在人生的航程上,孤独浸透在灵魂的深处。孤独是心酿成的酒,孤独是追求者唱出的无言的歌。”可见两位作者都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材料,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采。
  综上所述,由“物”到“意”,又由“意”到“文”,反映了写作的全过程。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拥有体验侧重于前一个阶段,而以读助写、勤思多练、张扬个性侧重于后一个阶段,但两者之间也不是绝然分开的,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你就必须遵循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规律来,实实在在去感悟人生,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此外别无它途。
  
  注释:
  ①张宝童:《作文需要怎样的个性》,见《中学语文》2004个第7期,教学大参考,第37页。
其他文献
中草药保管条件要求高,贮藏方法要求严,目前尚无整套办法和经验.笔者将几年来管理库房所积累的经验简要叙述如下.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知识的获取,80%以上来自视觉,仅有不足20%来自听觉、触觉等。这一研究成果对写作的启示意义极大:一篇作品,应力求给读者“画面”的效果,增强“可视性”,借以丰富阅读者的想像,加深阅读者的印象,增强阅读者的审美愉悦。  而中学生的习作往往表现为长于叙事,疏于描写,失掉了展示画面的机会,缺乏“可视性”,也就失去了阅读者亲睐的“亮点”,导致得分平平。  什么是画面的可视性呢?  
当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令人满意,追根溯源,教师指导乏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阅读指导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甚至偏废了对学生进行阅读心理的指导。事实上,就本质而言,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阅读当作一种纯智力活动,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功夫,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动态生成”重视教学中来自学生的感受、见解、困惑等.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