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文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文”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文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文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里他谈到了画竹的三个层级: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借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明写作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颇为确切。“眼中之竹”大体相当于“物”这一阶段,“胸中之竹”相当于“意”这一阶段,“手中之竹”相当于写作过程中的“文”这一阶段。“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是说写文章构思阶段,已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现实世界所见之物是不尽相同的。“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是说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舍弃了某些想法,保留了其中精华,用文字符号把变化多端的思绪固定下来,这与胸中之竹是有所区别的。这里正体现了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的特质。
那么,我们从写作的这种特质去思考,就可以发现写作过程中有些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就是: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拥有体验、读写结合、勤思多写、张扬个性。下面围绕这几个问题分别作一些阐述。
其一,关注生活。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警言深刻地揭示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语言,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言,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或是胡编乱造,或者说大话、空话、假话,没有具体内容。究其实,就是缺乏生活,缺乏对生活的认识。要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面向生活。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热爱生活,关注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写作才能有源头活水。这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极为深刻的道理。
其二,感悟人生。感悟是一种学习的领悟,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观照,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对生活,对人生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清人魏禧说:“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练识。”积理,就是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和道理;练识,就是锻炼感受认识能力。积理与练识是相辅相成的。刘熙载也说过:“才、学、识三氏,识为尤重。”(《艺概》)所谓写作材料,实际上是写作者认识了的事物,即如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学习写作就要注重观察、感受、认识客观事物,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运用语言就失去了基础与前提。有了观察感受认识的能力,就会感到身边有写不完的材料,一片树叶、一撮黄泥、一只小虫、一件琐事,都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这就是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河南的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了一位制伞老人,他做了一辈子的伞,“他执著于一天只做一把的习惯,那一把把开阖自如、典雅精致的伞,如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花,次第开放在老人的生命里”。尽管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到老人的小屋,但他依然坚持着只做一把的习惯。小作者感叹道:“那是怎样一种心态呵!自生命萌动之时,就有了‘比’,比财富、比快乐,比喜悦等等,甚至有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始终与‘比’打着交道,可最终他们获得的是一种变味的快乐,并且增大了痛苦。……也许,只有质朴的山涧、温柔的湖水、徐徐的清风,才能捕捉到老人那颗有着澹然之美的心。一缕青烟,一带远山,几点云影,依然梦境似的模糊、缥缈、隐约,只是在那云影里多了一份平淡的含蓄、隽永与美丽。”小作者虽然语词还不近完美,但他却从老人近乎平淡生活中,感悟到一种境界,这的确难能可贵。
感悟需要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从书本中间接获得,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体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与成功同样重要,因为这种体验将会成为人生的积累与财富。
其三,以读助写。以读助写是写作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律。通过“读”学习“写”,也是我国古人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子语类》)清人唐彪的体会是:“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文谱》)又如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说明了读书可帮助写作。学习写作的途经一般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这一过程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一是积累写作所需要的语言材料,二是提供间接的写作素材,三是提供提高认识水平的理论观点,四是提供模仿的写作范例,五是提供可资借鉴的写法、技巧。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直接交流,这能使人变得开阔、丰富、澄明,会更自觉地形成个性。
其四,勤思多练。写作是非常复杂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学习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学会思考,感受、认识客观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写作过程的运思,都离不开思考。学生只有具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有自觉观察、感受、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回答怎样把文章写好时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诗人玉屑》)。鲁迅先生在谈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因为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能力要靠写作实践来培养。
其五,张扬个性。语言是文章个性化的外壳,不同的性格、爱好、修养,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就各具特色,可以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折射着作者独特而各具魅力的生命体验。因此在写作中作者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突出个性,进行创造性表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同样是写一段有关“孤独”的文字,同样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学生可以写出下面一段文字:“孤独是沙漠中一株挺拔的仙人掌,孤独是深海里一只孕育珍珠的蚌,孤独是昏暗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孤独是深巷里一串微弱的脚步声;孤独似一阵风,冰凉中带着温暖;孤独像一阵雨,迷蒙中透出清新。”而另一个学生可以写出另一段文字:“孤独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那声响彻古今的浩叹,孤独是阮籍穷途末路时感天动地的恸哭,孤独是哈姆莱特站在海边而作出的生存与毁灭的抉择。孤独游荡在人生的航程上,孤独浸透在灵魂的深处。孤独是心酿成的酒,孤独是追求者唱出的无言的歌。”①可见两位作者都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材料,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采。
综上所述,由“物”到“意”,又由“意”到“文”,反映了写作的全过程。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拥有体验侧重于前一个阶段,而以读助写、勤思多练、张扬个性侧重于后一个阶段,但两者之间也不是绝然分开的,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你就必须遵循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规律来,实实在在去感悟人生,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此外别无它途。
注释:
①张宝童:《作文需要怎样的个性》,见《中学语文》2004个第7期,教学大参考,第37页。
那么,我们从写作的这种特质去思考,就可以发现写作过程中有些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就是: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拥有体验、读写结合、勤思多写、张扬个性。下面围绕这几个问题分别作一些阐述。
其一,关注生活。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警言深刻地揭示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语言,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言,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或是胡编乱造,或者说大话、空话、假话,没有具体内容。究其实,就是缺乏生活,缺乏对生活的认识。要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面向生活。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热爱生活,关注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写作才能有源头活水。这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极为深刻的道理。
其二,感悟人生。感悟是一种学习的领悟,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观照,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对生活,对人生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清人魏禧说:“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练识。”积理,就是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和道理;练识,就是锻炼感受认识能力。积理与练识是相辅相成的。刘熙载也说过:“才、学、识三氏,识为尤重。”(《艺概》)所谓写作材料,实际上是写作者认识了的事物,即如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学习写作就要注重观察、感受、认识客观事物,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运用语言就失去了基础与前提。有了观察感受认识的能力,就会感到身边有写不完的材料,一片树叶、一撮黄泥、一只小虫、一件琐事,都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这就是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河南的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了一位制伞老人,他做了一辈子的伞,“他执著于一天只做一把的习惯,那一把把开阖自如、典雅精致的伞,如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花,次第开放在老人的生命里”。尽管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到老人的小屋,但他依然坚持着只做一把的习惯。小作者感叹道:“那是怎样一种心态呵!自生命萌动之时,就有了‘比’,比财富、比快乐,比喜悦等等,甚至有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始终与‘比’打着交道,可最终他们获得的是一种变味的快乐,并且增大了痛苦。……也许,只有质朴的山涧、温柔的湖水、徐徐的清风,才能捕捉到老人那颗有着澹然之美的心。一缕青烟,一带远山,几点云影,依然梦境似的模糊、缥缈、隐约,只是在那云影里多了一份平淡的含蓄、隽永与美丽。”小作者虽然语词还不近完美,但他却从老人近乎平淡生活中,感悟到一种境界,这的确难能可贵。
感悟需要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从书本中间接获得,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体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与成功同样重要,因为这种体验将会成为人生的积累与财富。
其三,以读助写。以读助写是写作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律。通过“读”学习“写”,也是我国古人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子语类》)清人唐彪的体会是:“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文谱》)又如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说明了读书可帮助写作。学习写作的途经一般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这一过程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一是积累写作所需要的语言材料,二是提供间接的写作素材,三是提供提高认识水平的理论观点,四是提供模仿的写作范例,五是提供可资借鉴的写法、技巧。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直接交流,这能使人变得开阔、丰富、澄明,会更自觉地形成个性。
其四,勤思多练。写作是非常复杂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学习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学会思考,感受、认识客观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写作过程的运思,都离不开思考。学生只有具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有自觉观察、感受、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回答怎样把文章写好时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诗人玉屑》)。鲁迅先生在谈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因为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能力要靠写作实践来培养。
其五,张扬个性。语言是文章个性化的外壳,不同的性格、爱好、修养,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就各具特色,可以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折射着作者独特而各具魅力的生命体验。因此在写作中作者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突出个性,进行创造性表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同样是写一段有关“孤独”的文字,同样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学生可以写出下面一段文字:“孤独是沙漠中一株挺拔的仙人掌,孤独是深海里一只孕育珍珠的蚌,孤独是昏暗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孤独是深巷里一串微弱的脚步声;孤独似一阵风,冰凉中带着温暖;孤独像一阵雨,迷蒙中透出清新。”而另一个学生可以写出另一段文字:“孤独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那声响彻古今的浩叹,孤独是阮籍穷途末路时感天动地的恸哭,孤独是哈姆莱特站在海边而作出的生存与毁灭的抉择。孤独游荡在人生的航程上,孤独浸透在灵魂的深处。孤独是心酿成的酒,孤独是追求者唱出的无言的歌。”①可见两位作者都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材料,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采。
综上所述,由“物”到“意”,又由“意”到“文”,反映了写作的全过程。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拥有体验侧重于前一个阶段,而以读助写、勤思多练、张扬个性侧重于后一个阶段,但两者之间也不是绝然分开的,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你就必须遵循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规律来,实实在在去感悟人生,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此外别无它途。
注释:
①张宝童:《作文需要怎样的个性》,见《中学语文》2004个第7期,教学大参考,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