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精彩无限,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定的生成意识和调控艺术。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光注重预设,更要恰当地把握生成,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更富有生命力,方才能彰显数学的魅力。
一、展现教育机智,收获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随机事件,它们看似打乱了教师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这正是展现教育机智的绝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我们不用陷入“尴尬”,要能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让这种教学中的“茅塞”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我讲解习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3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没想到,不少学生想象不出洒水车留下的“作品”模样。咋办?我急中生智,把粉笔横放压在黑板上模拟洒水车行驶,“身”后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阴影。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样的随机事件,是因学生学习中思维和想象受阻造成的,我只是简单的一转身借用粉笔以开“茅塞”,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随机事件何其多,相应的教学资源何其多。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发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只要我们能够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帖到知识,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综合生成资源,调控教学活动
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提炼等方法,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5分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数太烦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就可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12和6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3和9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15分和45分,从最接近的分钟数顺时针往后数,就很快。”说着又举了两个例子。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趣化实际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质。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一次数学测验,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
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比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应当让它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数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唯有如此,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感受到自我成长的成就感。数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一、展现教育机智,收获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随机事件,它们看似打乱了教师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这正是展现教育机智的绝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我们不用陷入“尴尬”,要能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让这种教学中的“茅塞”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我讲解习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3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没想到,不少学生想象不出洒水车留下的“作品”模样。咋办?我急中生智,把粉笔横放压在黑板上模拟洒水车行驶,“身”后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阴影。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样的随机事件,是因学生学习中思维和想象受阻造成的,我只是简单的一转身借用粉笔以开“茅塞”,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随机事件何其多,相应的教学资源何其多。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发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只要我们能够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帖到知识,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综合生成资源,调控教学活动
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提炼等方法,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5分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数太烦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就可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12和6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3和9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15分和45分,从最接近的分钟数顺时针往后数,就很快。”说着又举了两个例子。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趣化实际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质。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一次数学测验,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
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比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应当让它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数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唯有如此,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感受到自我成长的成就感。数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