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文文书P.t.960所记于阗佛寺的创立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xx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i chos kyi vgyus)。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文书的研究状况及其与藏文大藏经《于阗国授记》(Li yui chos kyi vgyus等文献的对应关系,然后是这些文书最初三部分内容的译注,包括尉迟散跋婆王与赞摩伽蓝的修建、尉迟毗梨耶王与瞿摩帝伽蓝的修建以及论道沙门之名的由来。
  关键词:于阗教法史;译注;赞摩伽蓝;瞿摩帝伽蓝;论道沙门
  中图分类号:H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0-4106(2011)01-0081-07
  
  一 前言
  
  法藏敦煌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i chos kyi vgyus)为卷式写本,边缘有所破损,大小为31×84cm,原编号254,后重编作960。文书为藏文楷书(dbu csn),卷面字迹清晰,虽有涂改、插入等现象。但一般情况下这些部分甚易辨识——除了第20行和第99行例外:这两处插人大段文字,插入部分自该行下面往后一直延伸写至卷子右边的上面,延伸部分文书破损,从而为识读带来困难。文书撰写者据所述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18个部分,一般以双垂线(nyis shad)后画并列两排的四个圆圈表示,但第4l行的4个圆圈外尚有一大圈,第59行单垂线(phur shad)后画一排两个圆圈,不知何意。文书共存114行文字,卷首似残,无标题,卷末尾题作dar ma mdo sdesu rya ga rba dang/tsan dra ga rba dang/byema la pri tsa’工gzhung las mdo tsam zhig/mkhan po mo rgu bde shll gy工s/gsar du bsgyuro//ll yul chos kyI 10 rgyus kyI dpe’//zhus/,意为“简要录自佛经《日藏经》、《月藏经》和《无垢光所问经》,大德论道沙门新译,《于阗教法史》抄本,校毕。”
  这份文书最初由托玛斯(F.W.Thomas)英译,收于其著《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与文书》第1卷。后来恩默瑞克(R,E,Effffflerick)对文书作了全部转写,和他转写并翻译的《于阗国授记》Li yui chos kyi vgyus一起出版。再后,陈践和王尧对这份文书作了藏文录文和汉文翻译,分别收于《敦煌本藏文文献》(藏文本)和《敦煌吐蕃文献选》(汉文本)当中。以后,《法国国立图书馆藏藏文文书选集》第2卷收录了这份文书的黑白图版。近年国际敦煌项目(IDP)将这份文书的彩色图版放上他们的网站,从而进一步便利学者研究。
  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人们知道,藏文大藏经《甘珠尔》(6Ka—gyuZ)和《丹珠尔》(bsTangyur)中有5部专述于阗教法的作品,包括《无垢光所问经》(Dri ma medpa ‘i’od kyis zhus pa)、《牛角山授记》(’phags pa ri glang ru lung bstan pa)、《僧伽伐弹那授记》(dGm 6corn padge ’dun’phelgyis lung bstan pa)、《于阗阿罗汉授记》(Li yul gyidgra 6com bas lung bstan pa)和《于阗国授记》。这些文献不仅对我们重构于阗佛教历史极为重要,也与于阗的历史、地理以及于阗和周边政权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故早为多位学者所注意,其中托玛斯更是据那塘版(sNar thang)藏文大藏经系统地翻译了这些作品,笔者也正在参考近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对它们做进一步的译注与研究。在仔细阅读《于阗教法史》之后,我们发现,它的部分内容与《于阗国授记》、《牛角山授记》、《于阗阿罗汉授记》及《僧伽伐弹那授记》接近。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2-6行“尉迟散跋婆王与赞摩伽蓝之修建”=《于阗国授记》,176a1—177b2。
  第二部分6—11行“尉迟毗梨耶王与瞿摩帝伽蓝之修建”=《于阗国授记》,177b7—178a3。
  第三部分11—16行“论道沙门之由来”=《于阗国授记》,178a4-178b2。
  第四部分16-19行“毗沙门与舍利弗决海”=《于阗国授记》,173a6-174al。
  第五部分19-32行“于阗建国传说”=《于阗国授记》,174b6-176a3。
  第六部分32-34行“八大守护神”=《于阗国授记》,174b2-3。
  第七部分34-35行“四大龙王(缺)与五百菩萨”=《于阗国授记》,174a5-6。
  第八部分35-36行所记“灵验之伽蓝”散见于《于阗国授记》和《牛角山授记》各处。
  第九部分37-39行“八大菩萨”=《于阗国授记》,174b1-2;《牛角山授记》,222a6-222b6。
  第十部分39-41行“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形”、第十一部分41-47行“于阗都城未来毁灭而成海子之情形”、第十二部分48-49行“世尊之告诫”不见于已知各种文献。
  第十三部分49-57行“于阗最后正法毁灭之情形”=《僧伽伐弹那授记》,163a2-164b5;《于阗阿罗汉授记》,16963-170al=Iol Tib J598,2b3-3a4=法成译《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22-30行。
  第十四部分57-59行“吐蕃兴佛”=《僧伽伐弹那授记》,164b6-165a3;《于阗阿罗汉授记》,170a7-171b6-Iol Tib J 598,3b2=法成译《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34-38行。
  第十五部分59-76行“佛法最后灭没之情形”=藏文《月藏经》(Zla ba’i snym’gpo),Iol Tib J601.1,2a3-3b8;《僧伽伐弹那授记》,165a5-16Bbl;《于阗阿罗汉授记》,170a4-7=Iol Tib J598,3b2-6a4=法成译《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38-67行。按这部分内容也见于汉译佛经《阿育王传》,《大正藏》第50册,第126a-128b页;《杂阿含经》卷25,《大正藏》第2册,第177b-182a页;《月藏经·法灭尽品》,《大正藏》第13册,第377a-380b页;以及于阗文《赞巴斯塔书》(R.E.Emmeriek。The Book of Zambasta,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8,pp,398-421)等。
  第十六部分76-86行“守护于阗之佛像”=《牛角山授记》,226a7-230b2。
  第十七部分86-110行“无热龙王之故事”,不见于已知各种文献。
  第十八部分110-114行“于阗二部僧伽之数”=《于阗国授记》,187b6-188a4。
  以上的初步比较显示,《于阗教法史》像是有关于阗的佛教文献的一种集成,其主要内容虽与《于阗国授记》等有某种渊源关系,但又非完全相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无法展开讨论,下面仅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对文书重新转写,然后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词汇注释。详细的对勘和研究,另详他文。
  几点说明如下:第一,下文各个部分的转写和翻译乃是据文书自身的区分符号,每个部分的内容并不平均,有的很长,有的只是短短的两句话。至于每部分前面的标题,则为笔者所加。第二,转写和翻译时,原文书行数用圆括号标注于每行开头的左下,转写之后加以校记,然后为译文。第三,关于专名词的翻译问题。若已知汉文文献有相应的名词,则采用之;若没有相应的名称,则据约定俗成的译法或藏文的意思进行意译:另外一些专有名词似为外来语,意思不明,这种情况一般据敦煌吐蕃汉藏对音材料或利用学者构拟的汉字中古音进行翻译。第四,本文引用到的几种藏文大藏经文献,若无特别指出,均为德格(sDe dge)版,并采用西藏佛教资源中心(The Tibetan BuddhistResource Center)的影本。第五,使用符号:
  []用于转写中,表示原卷缺,笔者斟酌文意并参考相关文献而加以补充的内容,汉译中用法相同。
  ()原卷行文有误,笔者斟酌文意并参考相关文献而加以校订的内容。
  ()原卷多余的文字。
  yang下标的字母(如:nga)写在它前面字母(如:ya)的下面。
  


  


  


  

其他文献
“为了采访报道这次大会,新闻传媒的朋友们付出了很多辛劳,听说今天9点多钟,很多朋友就来到这里等候,非常对不起大家。在这里,我要代表我们大会的秘书处向各位传媒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2007年10月22日上午11时53分,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华灯璀璨,在500多名中外记者闪闪的镁光灯闪耀下,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逐一介绍了另外八位常委并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在讲话即将结束之
期刊
地点:《人民日报》(海外版)305室   访谈者:《对外大传播》记者申宏磊于淼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 《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 《人
期刊
内容摘要:在当下的艺术界,已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重视从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在创作中借鉴和继承传统,但也有些人投机取巧,对创作不够认真。倡导艺术工作者创作要真诚、做学问要实在。  关键词:创作;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28-03  False Learning Resulting in Failure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整理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陀罗尼密典,并将其分为标准的陀罗尼、咒语和诸陀罗尼法三个类别,在每种经典后列出了敦煌文献编号,最后总结了蕃占时期敦煌流行的陀罗尼密典的特点。  关键词:吐蕃;敦煌;陀罗尼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6-0065-08
期刊
内容摘要:莫高窟第249、285、297窟出现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雷神、开明、飞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方士、羽人等形象,或属之道教,或属之“佛道结合”或“佛道杂糅”,皆非确论。其实为佛教对神话、道教题材的吸纳消化,化为己有。彼所有者我亦有,我所有者彼乃无。从而充实、壮大加强了自身,在佛道较量中更胜一筹。同时意味着北朝时期敦煌佛教突破了佛经封闭性局限,朝向世俗化方向踱步。  关键词:敦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已创刊三十周年。《敦煌研究》创刊伊始,就已经注意到开拓学术视野的问题,其作者群体广泛,刊载内容丰富,并将刊发论文范围扩展到了石窟壁画保护等自然科学领域。  关键词:敦煌研究;创刊三十年;学术视野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6.1;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04-03  Academic Vision and Innovatio
期刊
内容摘要: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地仗的制作工艺完全符合传统壁画的工艺,较为细致,考究。在墙体上使用两层粗泥打底,一层细泥找平,再涂刷一层高岭土作为白粉层,最后进行绘画。制作材料的选择符合就地取材的原则。  
期刊
内容摘要:安西卫和沙州所设置于雍正二年(1724),雍正四年(1726)沙州所升卫,并非是长期以来被学界和社会所广泛接受的“雍正元年(1723)置安西卫、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沙州所升卫”。对文献解读方式的正确与否、文献形成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对地区自身发展脉络的熟悉程度都对学术成果的可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安西卫;沙州所;沙州卫;敦煌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高光谱技术分析了两幅模拟壁画,通过比较模拟壁画颜料与标准颜料光谱曲线的形状特征及其一阶导数特征峰和计算颜料光谱匹配度,有效准确地甄别出蓝铜矿、孔雀石、雌黄、藤黄、雄黄、铅丹和朱砂,但无法判别胭脂。同时,高光谱技术鉴定出的西藏拉萨大昭寺转经廊壁画中蓝铜矿、孔雀石、铅丹和朱砂颜料,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元素成分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技术可无损与准确地鉴定中国古代颜料,与便携式X射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探讨文化遗产概念的起源出发,综述国外文化遗产概念的演进,分析其在价值认识上的发展趋势,得出遗产定义的表述应包含三个要素:价值体系、物质形态和表现特性。并回顾我国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历程,根据遗产定义要素检视我国文保法在遗产概念与价值表述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价值表述;文物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K854.3;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