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且被众多数学教师所“钟爱”,在众多公开课、优质课中都能见到她的“靓影”。教师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权威的金字塔,亲切地与学生交流、对话,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然而,有些合作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合作仅是优等生代表着“集体的智慧”,有些甚至是耗时的“做秀课”。在我们“热闹”的合作课堂中,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花架子”正泛滥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它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操作和表现,关注合作学习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对一些合作学习中的现象进行剖析,以求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认识单位“1”:教师出示表格:把(4颗、8颗、16颗)棋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的棋子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几颗?
下面分小组,按表格要求动手分一分,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然后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学生:有些小组只有一人在动手,其他学生围着看。也有小组开始时几个同学分工做着:分棋子、报数、填写表格,后来由于一个同学动作太慢,还经常出错,最后由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填写完毕,就高高举起手,忘了还需要讨论的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填写。
老师:每份棋子数不同,但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表示?
学生:四人小组再讨论。先是沉默再是相视而笑:“你先说!你先说!”稍许,个别学生发言了,老师听了满意的点点头“你真会动脑筋。”其他学生似懂非懂……
【反思】:上面的教学案例中,真实地反应了小组成员在参与合作学习时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几种不良情况,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反思,我以为主要有以下误区:
1 什么内容都可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被广泛使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于是,教师为了彰显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尽管时间来不及,教师也要挤出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都要让学生匆匆忙忙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即使是不需合作也能轻易掌握,教师也要让学生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花架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共处。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价值的,有一定开放性和需要同伴帮助才能完成的。
2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前后几个学生一起讨论
将坐在一起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方便快捷的优点。然而这样做,出现同质组的概率较高。研究表明,异质组的合作效率更高。异质组成员间的个别差异既是合作交流的条件,也是促进课堂对话发展的动力,更能产生良好的互补互惠作用。通过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挖掘个人潜能,助其尽情施展才能,使他们更加拓宽了学习领域,变单一的智能强项为复杂化、多样化。
3 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随堂可见,但很少见到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县独立思考。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慢慢演变成个别学生表演的场所。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只有旁听、旁观的份儿。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又回到了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所有的小组合作学习都应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4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小组大声地讨论
合作离不开讨论,但讨论就一定要大声吗?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不陌生:教师的“下面请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话音刚落,教师里立刻像炸开了锅,每个人说话时就不得把声音提高八度。为了听别人说话就不得不将身体趴在桌子上。乍看上去,学生的课堂活跃,个个表现积极,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外在形式活跃的合作其实也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其含金量并不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就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地表达和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它并不是一种“用之四海皆有用”的灵丹妙法。如上的合作有效吗?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我们却“一厢情愿”地把它演绎成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成为课堂教学的“花架子”。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加选择地组织合作,势必导致“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的学生也就只能发出“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样的感慨了。
【案例】认识单位“1”:教师出示表格:把(4颗、8颗、16颗)棋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的棋子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几颗?
下面分小组,按表格要求动手分一分,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然后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学生:有些小组只有一人在动手,其他学生围着看。也有小组开始时几个同学分工做着:分棋子、报数、填写表格,后来由于一个同学动作太慢,还经常出错,最后由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填写完毕,就高高举起手,忘了还需要讨论的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填写。
老师:每份棋子数不同,但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表示?
学生:四人小组再讨论。先是沉默再是相视而笑:“你先说!你先说!”稍许,个别学生发言了,老师听了满意的点点头“你真会动脑筋。”其他学生似懂非懂……
【反思】:上面的教学案例中,真实地反应了小组成员在参与合作学习时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几种不良情况,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反思,我以为主要有以下误区:
1 什么内容都可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被广泛使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于是,教师为了彰显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尽管时间来不及,教师也要挤出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都要让学生匆匆忙忙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即使是不需合作也能轻易掌握,教师也要让学生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花架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共处。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价值的,有一定开放性和需要同伴帮助才能完成的。
2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前后几个学生一起讨论
将坐在一起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方便快捷的优点。然而这样做,出现同质组的概率较高。研究表明,异质组的合作效率更高。异质组成员间的个别差异既是合作交流的条件,也是促进课堂对话发展的动力,更能产生良好的互补互惠作用。通过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挖掘个人潜能,助其尽情施展才能,使他们更加拓宽了学习领域,变单一的智能强项为复杂化、多样化。
3 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随堂可见,但很少见到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县独立思考。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慢慢演变成个别学生表演的场所。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只有旁听、旁观的份儿。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又回到了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所有的小组合作学习都应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4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小组大声地讨论
合作离不开讨论,但讨论就一定要大声吗?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不陌生:教师的“下面请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话音刚落,教师里立刻像炸开了锅,每个人说话时就不得把声音提高八度。为了听别人说话就不得不将身体趴在桌子上。乍看上去,学生的课堂活跃,个个表现积极,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外在形式活跃的合作其实也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其含金量并不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就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地表达和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它并不是一种“用之四海皆有用”的灵丹妙法。如上的合作有效吗?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我们却“一厢情愿”地把它演绎成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成为课堂教学的“花架子”。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加选择地组织合作,势必导致“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的学生也就只能发出“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样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