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来源 :水能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h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原有传统的市政道路和给排水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用水量和车流量的需求,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水污染、内涝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以及国家和谐、健康、持续性发展,则需要将“海绵城市”应用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以此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科学性和环保性。文章着重强调描述了“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目前,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居住人群与日俱增,人们对于道路给排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当前市政工程不管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始终无法满足雨季到来所形成的问题,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需求。海绵城市具有很好的弹性空间,能够抑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现代化先进城市的代表性管理理念,在满足城市不断变化的发展态势下,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针对这一现象,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给排水的设计中,缓解城市内涝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提高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功能性的发挥。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通常是指将城市改造成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很好的“弹性”作用,下雨的时候能够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的时候又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人工措施与自然途径的有效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区域内雨水的有效渗透、积存和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还需要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等水资源,协调排水、给水等水循环系统,以更好地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
  2、海绵城市下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
  2.1车行道
  目前,我国大部分道路都采用了非透水性材料路面。这种路面非常容易出现积水情况,同时也会阻断地下水补给,进而造成热岛效应的出现。而在海绵城市的思想与理论中,车行道应选用透水性材料设计路面。这样将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径流走向。同时也能够有效补充地下的水资源,从而避免地下水资源的亏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路面上层应选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而中下层则选用非透水性材料。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在出现雨雪天气时,大量的与水资源侵蚀路基,造成路基的破坏。同时,这种设计也能确保雨水在接触路面以后,雨水能够沿着上层路面的横坡流入到盲沟,最终达到检查井或绿化带。在坡度设置上,纵坡控制为0.3%~6%,路拱横坡控制为1%~1.5%。
  2.2人行横道
  如果市政道路的人行横道采用不透水的设计时,则会造成雨天路面积水情况,大大增加了道路湿滑程度,严重危害到行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了行人不适感,若将“海绵城市”应用到人行横道设计中,则应该采用透水材料铺设人行横道,提高雨水渗透效率,合理控制市政道路的温湿度,有效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大大补充了地下水资源,如果市政道路地基土质渗透效果不明显,那么可以在地基层设置水管,将设计坡度不能超过2.5%,其拱横坡度应该保持在1.5%左右。
  2.3绿化带
  对于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关于绿化带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雨水收集的作用。在透水地面的影响下,要将地面上的水进行收集,通常情况下,对绿化带的设计高度需要在路面下的15~20cm,对于雨水口的分布也要均匀,高度要在绿化带种植土与道路的高度中间。第二,水体过滤作用。对于雨水需要進行相应的过滤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其清洁度。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铺设一层种植土,并设置相应的砾石层,最后再安装渗透管。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满足过滤的要求,还有助于雨水深入地下,实现自然水体的补给。第三,缓排滞蓄。根据现场的地形条件与结构特点,进行导流系统的合理设计,实现雨水深入地下的层次性要求。
  2.4附属设施
  1)路缘石方面。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路缘石属于比较常见的道路排水设施之一,而路缘石主要包括立缘石和平缘石两种类型。其中平缘石需要与周围地表保持相同的高度,避免积水现象的发生,以确保雨水能够顺利地径流到绿化带或雨水口。而立缘石的高度要求比地表高一点,这样可以使雨水在雨水口汇合。如果立缘石无法实现雨水的汇集,则可以通过打孔、豁口、间隔式立缘石等方式来给予有效的改善和处理,从而使雨水无法进入绿化带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2)路肩边沟方面。在进行路肩边沟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材料给予科学、合理的选择,避免由于混凝土材料选择不当而引发堵塞问题。因此,路肩边沟可以选择植草沟,这样既可以提高雨水的回收和净化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雨水的输送和排放。
  3、市政给排水设计注意事项
  进水口应以下凹的形态设计,这是加快进水效率的关键。此外还要根据道路纵坡大小,调整进水口大小与间距,设置防冲刷的设施。此外,为了解决内涝问题,还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提示,配置警示标志。当发生路面积水后,及时作出应对对策。加强监管作业,规范要求施工过程。做好后期保养,避免道路遭受破坏,影响交通与排水效果。
  结语: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概念,通过该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市政道路积水问题,减少对城市环境和雨水系统的污染,全面改善城市道路和自然缓解,保证城市给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对城市和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岩.论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1).
  [2]唐伟淳,薛佳鑫.”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及小区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环球市场,2017(11):211-211.
  [3]浦华友,方延勇.“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11):15~16.
其他文献
奎屯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中段,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奎屯河流域进入规模性水土资源持续开发,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增加。研究该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状况对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有着长远意义。
  本文依据322组水化学样品检测数据,运用了派珀(Piper)图示法及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采用离子比例法、氯碱指数法、吉布斯(Gibbs)图解法和水化学软件(PHREEQC)模拟等方法探讨了离子来源及主要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强度急剧增加和影响范围迅速扩展,地球表层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已经和正在经受着人类活动和生产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等方面。本研究以新疆乌伦古河流域为例,在详细介绍乌伦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水系、气象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的基础上,选取1989年,1998年,2006年,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一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建筑业建造过程的长期性、危险性与建造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致使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如何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进行理性认识,明确安全事故发生机理,为研究开展奠定基础;首先对近年工程安全事故类型统计分析,明确安全防范的重点对象,运用FTA法与AHP法对安全事故进行科学分析,阐明建筑工程传统施工安全控制中存在缺陷;然后引入BIM技术与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建筑工
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蒸发损失严重,是水资源短缺地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降低水面蒸发率,从源头上节水就成为该地区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之一。本文以防蒸发浮球和浮板为研究对象,基于Flow-3D建立波浪与浮体的运动模型,根据浮体流场图,分析了在不同工况条件下防蒸发浮球和浮板的运动响应,对两者速度、位移以及波浪力等数据比较分析,优化防蒸发漂浮物的结构,消减水库无效蒸发,对干提高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分析浮体在波浪作用下的流
【摘要】地市级水情分中心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文站雨量、水位、流量测验设备、报汛通信设备和中心计算网络、通信设施及控制运行软件等。其设计原则主要是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采集、通信、实时查询数据库、历史数据库、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由四个子系统的总体设计成果,结合分中心所承担的具体防汛测报任务,该系统方案设计具有水文信息的质量控制和向上级防汛部门传输双重功能,系统按”功能
期刊
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具有较好的防渗能力、适应变形能力、抵抗侵蚀能力和抗老化能力,并且由于结构简单、对现场施工环境要求较低被广泛的应用到世界各地。而在《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面板和心墙设计规范》SL501-2010中规定,沥青混凝土的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19mm,该规范是借鉴道路交通路面,一级市政路面中最大骨料的要求。而大坝心墙沥青混凝土与公路沥青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施工方式、摊铺厚度、功能功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我国研究者也已将骨料最大粒径提高至31.5mm,因此本课题将心墙沥青混凝土骨料粒径增大至37.5m
沥青混凝土作为土石坝防渗心墙在新疆寒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具有结构简单、防渗性好、施工快捷、适应变形能力强等特点,是新疆水利工程中重要坝型之一。新疆砾石骨料丰富,将砾石骨料用于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但砾石骨料由于其本身与沥青粘附性不佳,需进行抗剥落处理。经过处理后能否达到碱性骨料的标准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与分析。研究成果将为天然砾石骨料在沥青混凝土心墙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理论依据,促进抗剥落剂的广泛使用和快速发展,也能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经验。
  本文依托
水泥行业大量消耗矿山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且伴随产生大量的CO2,严重影响水泥行业在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生产“绿色”水泥成为了新方向。超硫酸盐水泥(SSC)是用硫酸盐类激发剂、碱性激发剂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共同粉磨或者分别粉磨再混合均匀后制备的水硬性胶凝材料。因此,本文通过用不同碱性激发剂、不同硫酸盐类激发剂、不同比表面积及不同活性矿渣粉制备SSC,研究其对SSC强度的影响;并研究SSC对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本文以解决新疆非耕地地区日光温室墙体存在材料短缺、承载力差、工程成本较高等问题为目标,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础上,采用矿渣、电石渣、脱硫石膏研发一种适合温室戈壁土墙体的低成本新型环保固化材料并作为研究主要对象。一方面,通过室内试验探究该材料各成分对固化戈壁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建立力学计算模型,借助微观测试分析了该材料固化戈壁土内部结构、水化产物及水化进程,将其与传统水泥固化剂固化戈壁土作为后墙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通过室外试验探索了该材料固化戈壁土墙体在工程建设中的适用性及实用性,为新疆非耕地墙体固
施工导流是水利水电工程枢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施工导流环节是决定工程主体可以安全的在规定施工时间内完成施工的先决条件。而洪水期淹没基坑导流往往是导流工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导流方式。过水围堰可以布置于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不仅可以减少围堰的工程量,还可以缩短施工工期,为后续工程提供充足的施工时间,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
  本文从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阿扎德帕坦大坝施工上游过水围堰入手,对上游过水围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其整体结构做了稳定性分析,对所设计上游过水围堰的下游坡溢流混凝土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