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活用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十分必要。
【关键词】词类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在文言文里,有些词在句子里临时改变了原有的意义,丧失了原有的语法功能,暂时改作别类词使用,从而获得了别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实词的活用。”我们对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作了统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27例)
(一)名词用作动词(“前”《荆轲刺秦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王”《陈涉起义》, “雨”《采薇》,“名1”《游褒禅山记》,“名2”《醉翁亭记》,“网”《苏武传》,“甲”《廉颇蔺相如列传》,“师”《师说》,“水”《劝学》,“砯”《蜀道难》)。有如下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修饰。例如:
①武能网纺缴……(《苏武传》)
例①中,“网”前面受助动词“能”的修饰,活用为动词,即“织网”。
2. 两个名词连用,二者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例如:
②天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例②中,“天下”与“缟素”是主谓关系,“缟素”作句子的谓语,译为“穿孝”。
3. 方位、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③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③中,“前”活用作动词,作“上前”讲。
(二)名词用作状语(“剑”《苏武传》,“功”“外”《陈涉起义》,“东市”“西市”“旦”“暮”《木兰诗》,“翼”《鸿门宴》,“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云”“响”“景”《过秦论》)。有如下情况:
1.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依据和凭借。例如:
④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例④中,“剑”名词活用作状语,即“用剑斩”。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例如:
⑤上使外将兵。(《陈涉起义》)
例⑤中,“外”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到外面”。
3. 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例如:
⑥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例⑥中,“云、响、景”,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比喻。
(三)名词使动用法(“下”《孔雀东南飞》)意义上体现为名词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⑦以此下心意……(《孔雀东南飞》)
例⑦中,用了“下”的使动用法,即“使……下”。
(四)名词意动用法(“襟”“带”《滕王阁序》,“封”《烛之武退秦师》)句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⑧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例⑧中,用了“封”的意动用法,即“以……为疆界”。
二、动词活用(10例)
(一)动词使动用法(“降”《苏武传》,“凋”《蜀道难》)述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或施行的。例如:
⑨宜皆降之。(《苏武传》)
例⑨中,“降”动作是由“之”所代表的对象发出的,即“使……投降”。
(二)动词用作名词(“生”“死”《寡人之于国也》,“观”《游褒禅山记》)动词表示与其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例⑩中,动词“观”活用作名词,即“景象”。
(三)动词用作状语(“争”《过秦论》,“缒”《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例中,“缒”活用作状语,表示“出”的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7例)
(一)形容词使动用法(“弱”《过秦论》,“怡”《归去来兮辞》,“完”《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使宾语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会盟而某弱秦。(《过秦论》)
例中,运用了“弱”的使动用法,即“使……弱,削弱”。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迟”《荆轲刺秦王》,“重”“轻”《琵琶行》,“羞”《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所代表的人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例中,“迟”是“太子”认为作宾语的“之”所指代的人(荆轲)所具有的。
四、数词活用(4例)
(一)数词用作动词(“一”《兰亭集序》,“二三”《诗·卫风·氓》)某些基数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例如: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例中,“二三”在此活用作动词,译为“忽二忽三”。
(二)数词用作状语(“三”《出师表》)数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不多。例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例中,数词“三”修饰动词“顾”作状语。“三顾”即“三次访问”。
词类活用作为中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准确理解被活用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白兆麟. 文法学及其散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词类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在文言文里,有些词在句子里临时改变了原有的意义,丧失了原有的语法功能,暂时改作别类词使用,从而获得了别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实词的活用。”我们对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作了统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27例)
(一)名词用作动词(“前”《荆轲刺秦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王”《陈涉起义》, “雨”《采薇》,“名1”《游褒禅山记》,“名2”《醉翁亭记》,“网”《苏武传》,“甲”《廉颇蔺相如列传》,“师”《师说》,“水”《劝学》,“砯”《蜀道难》)。有如下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修饰。例如:
①武能网纺缴……(《苏武传》)
例①中,“网”前面受助动词“能”的修饰,活用为动词,即“织网”。
2. 两个名词连用,二者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例如:
②天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例②中,“天下”与“缟素”是主谓关系,“缟素”作句子的谓语,译为“穿孝”。
3. 方位、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③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③中,“前”活用作动词,作“上前”讲。
(二)名词用作状语(“剑”《苏武传》,“功”“外”《陈涉起义》,“东市”“西市”“旦”“暮”《木兰诗》,“翼”《鸿门宴》,“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云”“响”“景”《过秦论》)。有如下情况:
1.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依据和凭借。例如:
④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例④中,“剑”名词活用作状语,即“用剑斩”。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例如:
⑤上使外将兵。(《陈涉起义》)
例⑤中,“外”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到外面”。
3. 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例如:
⑥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例⑥中,“云、响、景”,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比喻。
(三)名词使动用法(“下”《孔雀东南飞》)意义上体现为名词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⑦以此下心意……(《孔雀东南飞》)
例⑦中,用了“下”的使动用法,即“使……下”。
(四)名词意动用法(“襟”“带”《滕王阁序》,“封”《烛之武退秦师》)句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⑧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例⑧中,用了“封”的意动用法,即“以……为疆界”。
二、动词活用(10例)
(一)动词使动用法(“降”《苏武传》,“凋”《蜀道难》)述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或施行的。例如:
⑨宜皆降之。(《苏武传》)
例⑨中,“降”动作是由“之”所代表的对象发出的,即“使……投降”。
(二)动词用作名词(“生”“死”《寡人之于国也》,“观”《游褒禅山记》)动词表示与其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例⑩中,动词“观”活用作名词,即“景象”。
(三)动词用作状语(“争”《过秦论》,“缒”《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例中,“缒”活用作状语,表示“出”的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7例)
(一)形容词使动用法(“弱”《过秦论》,“怡”《归去来兮辞》,“完”《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使宾语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会盟而某弱秦。(《过秦论》)
例中,运用了“弱”的使动用法,即“使……弱,削弱”。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迟”《荆轲刺秦王》,“重”“轻”《琵琶行》,“羞”《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所代表的人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例中,“迟”是“太子”认为作宾语的“之”所指代的人(荆轲)所具有的。
四、数词活用(4例)
(一)数词用作动词(“一”《兰亭集序》,“二三”《诗·卫风·氓》)某些基数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例如: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例中,“二三”在此活用作动词,译为“忽二忽三”。
(二)数词用作状语(“三”《出师表》)数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不多。例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例中,数词“三”修饰动词“顾”作状语。“三顾”即“三次访问”。
词类活用作为中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准确理解被活用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白兆麟. 文法学及其散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