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化剂种类多,功能也多,可以增加材料的柔软性,可以改變材料的光泽;可以使保鲜膜增加黏度,可以使饮料中成分混合均匀……还可以防止白酒分层?等等,塑化剂真有这么强大吗?
《时代周报》:“勾兑白酒大量使用和添加塑化剂,主要的作用是防止出现液体分层。众所周知,酒精溶于纯水,但食用酒精不是纯酒精,不等于C2H5OH,勾兑过程中必须要加香精等众多添加剂,故采用勾兑工艺的酒水如果不添加塑化剂,长时间放置会造成上半部分喝着是水味,下半部分喝着是酒精加香精味。”
水和酒精居然要分层?塑化剂防止分层,是勾兑必需品?有一些化学知识的人一定会发现,这段话中的漏洞实在多得千疮百孔。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水和酒精,你们会分层吗?
溶解是怎么回事
“水与酒精无限混溶”这句话,大家在初中的化学课本上一定见过吧。水和酒精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无限混溶”的状态呢?我们还是先说说“溶解”是怎么回事。
假设一种物质溶于水,首先会发生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水中的扩散过程,随后则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是水合离子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一种物质能够溶于水的时候,形成的溶液是一种稳定的由水合分子、离子组成的体系,它并不会随着时间而缓慢分开的。
乙醇能溶于水是由于乙醇分子中有羟基(-OH),因此乙醇和水分子间能形成稳定的氢键。并且,乙醇和水之间形成氢键的同时会放出能量。相反,破坏氢键是要吸收能量的。因此,水和乙醇之间的混溶是自发进行的,而将它们分开反而要费不少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蒸馏。利用不同溶液沸点不同的特性,在两种液体相应的沸点采集馏分,从而将它们分开。
不过,醇类并不是都能像乙醇那样无限溶于水。随着烃基的增大,烃基在整个分子里所占比率增大,醇的分子结构越来越类似烃分子结构。例如,甲、乙、丙醇可以跟水无限混溶,而丁醇、戊醇等多元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就有限了,高级醇不溶于水而溶于烃类溶剂。
食用酒精会分层?
乙醇的确可以与水混溶,但是“食用酒精不是纯酒精,不等于C2H5OH,勾兑过程中必须要加香精等众多添加剂,所以会与水分层”,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想想酒类的组成吧。无论是以天然产物发酵而得,还是用纯酒精勾兑而得,供人们饮用的酒中,主要成分都是水和乙醇的混合物+香味物质。应该说,在组成上来讲,酿造白酒与勾兑白酒是很相似的。
想象这一个场景:某个厂商用天然谷物酿出了一坛好酒,味道极美。这个厂商想复制一坛这种酒,于是他将这坛酒送去检测,发现这酒中百分之六十是水,百分之三十九是乙醇,剩下百分之一是a、b、c三种香味物质。于是这就简单啦,这个厂商就按照比例把水、乙醇和a、b、c混在一起,这样做出的酒,确实不是天然酿造的,可是它与那坛酿造的好酒拥有类似的化学组分,也就具有类似的味道,对人体具有类似的影响。在一个极端的条件下,假设检测和制作的过程都足够精确,都不落下任何一种组分,不弄错任何一个配比,那么这两坛酒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酒中的香味物质一般是酯类、醇类、酸类、羰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硫化物等,这些物质都是可以溶于水和醇的。例如白酒中最常见的香味物质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它们都在水中有着一定的溶解性。以乙酸乙酯为例,虽说在水中属微溶物质,它也有8.3克/100毫升(20℃)的溶解度;而在一般浓香型白酒里,酯类物质也只有区区2克/升,也就是0.2克/100毫升。这种混合物——无论是酿造的还是勾兑的——要分层?这还真是难以做到的啊。
不过,如果乙酸乙酯加多了——比如加到10克/100毫升以上,那么过量的乙酸乙酯就会和水分层了。可是这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啊!微量的乙酸乙酯能够调节酒的香气,让味道醇美适口,但是大量的乙酸乙酯——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谁会觉得指甲油像是能喝的东西么?
塑化剂有什么用
塑化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其添加对象包含了塑胶、混凝土、墙壁材料、水泥与石膏等等。同一种塑化剂常常使用在不同的对象上,但其效果往往并不相同。
《时代周报》的记者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荒谬结论,是将白酒中的塑化剂与饮料中的塑化剂混淆了。某些饮料中,需要水和奶油等油脂类物质调配在一起,但是水和油本来就是两种不能交融的物质,即使用物理方法混合在一起,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会有分层现象。添加塑化剂(又叫起云剂)之后,油脂会成为极细的液滴,均匀地悬浮在水中,这样就得到看起来浓郁又均匀的饮品了。
酒类中的各个组分原本就是能混溶的,额外添加起云剂或是塑化剂,有这个必要吗?起云剂可以使液体从清澈變得浑浊,像是起了一层云雾那样。清澈的白酒要是有了这样的效果,我想,最大的可能是按照过期处理。
既然白酒不需要塑化剂,那么检测出来的塑化剂来自何方?最有可能的来源是容器。白酒从生产到喝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只要与含有塑化剂的塑料接触,就有可能溶出塑化剂。在爆出塑化剂事件后,中国酒业协会已经要求各个白酒厂商不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任何塑料制品。这也是行业的一个进步吧!
《时代周报》:“勾兑白酒大量使用和添加塑化剂,主要的作用是防止出现液体分层。众所周知,酒精溶于纯水,但食用酒精不是纯酒精,不等于C2H5OH,勾兑过程中必须要加香精等众多添加剂,故采用勾兑工艺的酒水如果不添加塑化剂,长时间放置会造成上半部分喝着是水味,下半部分喝着是酒精加香精味。”
水和酒精居然要分层?塑化剂防止分层,是勾兑必需品?有一些化学知识的人一定会发现,这段话中的漏洞实在多得千疮百孔。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水和酒精,你们会分层吗?
溶解是怎么回事
“水与酒精无限混溶”这句话,大家在初中的化学课本上一定见过吧。水和酒精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无限混溶”的状态呢?我们还是先说说“溶解”是怎么回事。
假设一种物质溶于水,首先会发生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水中的扩散过程,随后则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是水合离子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一种物质能够溶于水的时候,形成的溶液是一种稳定的由水合分子、离子组成的体系,它并不会随着时间而缓慢分开的。
乙醇能溶于水是由于乙醇分子中有羟基(-OH),因此乙醇和水分子间能形成稳定的氢键。并且,乙醇和水之间形成氢键的同时会放出能量。相反,破坏氢键是要吸收能量的。因此,水和乙醇之间的混溶是自发进行的,而将它们分开反而要费不少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蒸馏。利用不同溶液沸点不同的特性,在两种液体相应的沸点采集馏分,从而将它们分开。
不过,醇类并不是都能像乙醇那样无限溶于水。随着烃基的增大,烃基在整个分子里所占比率增大,醇的分子结构越来越类似烃分子结构。例如,甲、乙、丙醇可以跟水无限混溶,而丁醇、戊醇等多元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就有限了,高级醇不溶于水而溶于烃类溶剂。
食用酒精会分层?
乙醇的确可以与水混溶,但是“食用酒精不是纯酒精,不等于C2H5OH,勾兑过程中必须要加香精等众多添加剂,所以会与水分层”,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想想酒类的组成吧。无论是以天然产物发酵而得,还是用纯酒精勾兑而得,供人们饮用的酒中,主要成分都是水和乙醇的混合物+香味物质。应该说,在组成上来讲,酿造白酒与勾兑白酒是很相似的。
想象这一个场景:某个厂商用天然谷物酿出了一坛好酒,味道极美。这个厂商想复制一坛这种酒,于是他将这坛酒送去检测,发现这酒中百分之六十是水,百分之三十九是乙醇,剩下百分之一是a、b、c三种香味物质。于是这就简单啦,这个厂商就按照比例把水、乙醇和a、b、c混在一起,这样做出的酒,确实不是天然酿造的,可是它与那坛酿造的好酒拥有类似的化学组分,也就具有类似的味道,对人体具有类似的影响。在一个极端的条件下,假设检测和制作的过程都足够精确,都不落下任何一种组分,不弄错任何一个配比,那么这两坛酒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酒中的香味物质一般是酯类、醇类、酸类、羰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硫化物等,这些物质都是可以溶于水和醇的。例如白酒中最常见的香味物质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它们都在水中有着一定的溶解性。以乙酸乙酯为例,虽说在水中属微溶物质,它也有8.3克/100毫升(20℃)的溶解度;而在一般浓香型白酒里,酯类物质也只有区区2克/升,也就是0.2克/100毫升。这种混合物——无论是酿造的还是勾兑的——要分层?这还真是难以做到的啊。
不过,如果乙酸乙酯加多了——比如加到10克/100毫升以上,那么过量的乙酸乙酯就会和水分层了。可是这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啊!微量的乙酸乙酯能够调节酒的香气,让味道醇美适口,但是大量的乙酸乙酯——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谁会觉得指甲油像是能喝的东西么?
塑化剂有什么用
塑化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其添加对象包含了塑胶、混凝土、墙壁材料、水泥与石膏等等。同一种塑化剂常常使用在不同的对象上,但其效果往往并不相同。
《时代周报》的记者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荒谬结论,是将白酒中的塑化剂与饮料中的塑化剂混淆了。某些饮料中,需要水和奶油等油脂类物质调配在一起,但是水和油本来就是两种不能交融的物质,即使用物理方法混合在一起,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会有分层现象。添加塑化剂(又叫起云剂)之后,油脂会成为极细的液滴,均匀地悬浮在水中,这样就得到看起来浓郁又均匀的饮品了。
酒类中的各个组分原本就是能混溶的,额外添加起云剂或是塑化剂,有这个必要吗?起云剂可以使液体从清澈變得浑浊,像是起了一层云雾那样。清澈的白酒要是有了这样的效果,我想,最大的可能是按照过期处理。
既然白酒不需要塑化剂,那么检测出来的塑化剂来自何方?最有可能的来源是容器。白酒从生产到喝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只要与含有塑化剂的塑料接触,就有可能溶出塑化剂。在爆出塑化剂事件后,中国酒业协会已经要求各个白酒厂商不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任何塑料制品。这也是行业的一个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