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任务,贯穿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新框架。同时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时代性、良好性、超前性。另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无论何种语言的产生及发展,首先出现的是有声语言,然后才产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应是有声语言在前,文字语法在后,所以,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读抄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应用,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所谓读抄法,就是把诵读与抄录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反复使用,并引导学生坚持时习,从而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诵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朱熹要求读书要读得烂熟于心,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用心理学、生理学的原理对诵读作过阐述,提出诵读也是一种模仿,诵读久之,痕迹加深,作文时,词句自会从口中溢出。张志公先生认为诵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法的精华,其作用是:“第一,能够上口;第二,能够记住;第三,通过熟读达到更好地理解。”
的确,诵读把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从记忆角度看,文章读了三五遍,就能深刻在脑子里,美词佳句刻得多,写作时自然流诸笔端;从心理角度看,读比写压力要小得多,短时间内,少读比多读精神负担要轻得多,读了几遍后能记住一些东西,写作文时还能用上一点,学习起来就有兴趣得多,所以学生易于坚持下去;从理解角度看,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姚鼐还提出阅读理解当从“声音证入”。良好的语感是在多读成诵后养成的,而良好的语感是一旦养成,古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就会大为提高;从表达角度看,能更好地学习模仿别人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临场作文,构思会更迅速,成文会更快捷,更有可能辞意畅达,一气呵成。
抄读,也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把阅读与抄写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古人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强调抄读的作用。明朝有“神童”之称的张溥,6岁开始每天都要背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他每读一本书,都要边读边抄,把抄的文章背熟再烧掉,下次再读时,又再抄。这样每本书都要反复抄六七次,故而名其书斋为“七录斋”。清末改革家梁启超极力主张读书要作“抄录或笔记”,就这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读书方法。
脑、眼、手并用的抄读法,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加深了印象。而且此时,学生距离文字最近,最易使思想的触角伸入作者内心世界,加深理解,或引起共鸣,或陷入沉思,进而激发出创造性思维。抄摘时,不是看一个词抄一个词,而是看一句,抄一句,一句一句地抄,这对加强记忆,使思维具有连贯性,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都大有好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这种传统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呢?下面就我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这门学科,端正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极大热忱。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汉字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因此,作为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者,能正确使用语文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学生的思想态度得到极大转变,学习语文的热情自然日益饱满。从情感上缩短了教学之间的距离,从不想学,要到学的消极心理转变成了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第二步,读书。运用诵读法,不仅能加强记忆和理解,而且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中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内容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两大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三天一篇文言文,一天读一次;每天一篇现代文,一篇读三到五次。为何每篇要读这么多次?朱熹说过:“凡读书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只求数量,一天读几篇,读过就算,效果肯定不好,读书的时间要分散,早读时可以读,中午休息、下午放学时可读,晚自习亦可读,每次读几分钟就行,总之,不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和压力,也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诵读时先慢读后快读,最后有感情地读,文言文要求每篇都能背诵,古诗词每首都能默写,现代文中的散文诗歌皆要能读得流畅生动,重要段落也要能背诵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文基础就会打得扎实,不浮于表面,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既读书,又抄书。先读当然不行,有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章需要抄摘下来,长久记忆才能为我所用。首先摘抄好词好句,积累词汇和语汇量,然后是有选择地抄好段落和好文章。一周抄两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一句一句地抄,抄好后还要多读一两次,以加深印象。
第四步,既读书又抄书,更要勤加思考和学习。之所以要读,要抄,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使其具有实用价值,这当然离不开思考和练习了。思考和练习什么呢?先思考这一段(篇)写什么(这可训练概括能力),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然后再思考如果是我,见了这样的标题我会怎样构思作文,谋篇立意,遣词造句,结构行文与作者又有何不同,这样做又帮助学生提高了审题立意的能力,接着是练习写读书笔记,或讨论一周的读书心得;最后是进行一段文言文或现代文阅读训练,这样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表达、写作能力皆有所提高。
诵读,抄录两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方法,更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吸取精华,科学地借鉴一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做法,让学生回忆课本和读物,改变教学面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奥秘和乐趣。
所谓读抄法,就是把诵读与抄录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反复使用,并引导学生坚持时习,从而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诵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朱熹要求读书要读得烂熟于心,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用心理学、生理学的原理对诵读作过阐述,提出诵读也是一种模仿,诵读久之,痕迹加深,作文时,词句自会从口中溢出。张志公先生认为诵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法的精华,其作用是:“第一,能够上口;第二,能够记住;第三,通过熟读达到更好地理解。”
的确,诵读把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从记忆角度看,文章读了三五遍,就能深刻在脑子里,美词佳句刻得多,写作时自然流诸笔端;从心理角度看,读比写压力要小得多,短时间内,少读比多读精神负担要轻得多,读了几遍后能记住一些东西,写作文时还能用上一点,学习起来就有兴趣得多,所以学生易于坚持下去;从理解角度看,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姚鼐还提出阅读理解当从“声音证入”。良好的语感是在多读成诵后养成的,而良好的语感是一旦养成,古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就会大为提高;从表达角度看,能更好地学习模仿别人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临场作文,构思会更迅速,成文会更快捷,更有可能辞意畅达,一气呵成。
抄读,也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把阅读与抄写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古人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强调抄读的作用。明朝有“神童”之称的张溥,6岁开始每天都要背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他每读一本书,都要边读边抄,把抄的文章背熟再烧掉,下次再读时,又再抄。这样每本书都要反复抄六七次,故而名其书斋为“七录斋”。清末改革家梁启超极力主张读书要作“抄录或笔记”,就这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读书方法。
脑、眼、手并用的抄读法,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加深了印象。而且此时,学生距离文字最近,最易使思想的触角伸入作者内心世界,加深理解,或引起共鸣,或陷入沉思,进而激发出创造性思维。抄摘时,不是看一个词抄一个词,而是看一句,抄一句,一句一句地抄,这对加强记忆,使思维具有连贯性,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都大有好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这种传统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呢?下面就我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这门学科,端正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极大热忱。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汉字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因此,作为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者,能正确使用语文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学生的思想态度得到极大转变,学习语文的热情自然日益饱满。从情感上缩短了教学之间的距离,从不想学,要到学的消极心理转变成了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第二步,读书。运用诵读法,不仅能加强记忆和理解,而且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中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内容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两大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三天一篇文言文,一天读一次;每天一篇现代文,一篇读三到五次。为何每篇要读这么多次?朱熹说过:“凡读书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只求数量,一天读几篇,读过就算,效果肯定不好,读书的时间要分散,早读时可以读,中午休息、下午放学时可读,晚自习亦可读,每次读几分钟就行,总之,不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和压力,也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诵读时先慢读后快读,最后有感情地读,文言文要求每篇都能背诵,古诗词每首都能默写,现代文中的散文诗歌皆要能读得流畅生动,重要段落也要能背诵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文基础就会打得扎实,不浮于表面,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既读书,又抄书。先读当然不行,有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章需要抄摘下来,长久记忆才能为我所用。首先摘抄好词好句,积累词汇和语汇量,然后是有选择地抄好段落和好文章。一周抄两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一句一句地抄,抄好后还要多读一两次,以加深印象。
第四步,既读书又抄书,更要勤加思考和学习。之所以要读,要抄,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使其具有实用价值,这当然离不开思考和练习了。思考和练习什么呢?先思考这一段(篇)写什么(这可训练概括能力),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然后再思考如果是我,见了这样的标题我会怎样构思作文,谋篇立意,遣词造句,结构行文与作者又有何不同,这样做又帮助学生提高了审题立意的能力,接着是练习写读书笔记,或讨论一周的读书心得;最后是进行一段文言文或现代文阅读训练,这样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表达、写作能力皆有所提高。
诵读,抄录两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方法,更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吸取精华,科学地借鉴一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做法,让学生回忆课本和读物,改变教学面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奥秘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