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花亲密赴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花》,一本深受年青人欢迎的香港文学书志,已于2007年11月正式登陆台湾,自2006年4月创刊以来,已成为了近年香港文学以至文化界中蔚为奇观的现象,也同时象征了一股香港文学新生代势力已经诞生。编辑团队中有文字创作者(谢晓虹、袁兆昌、陈志华)、有年轻学者(张历君、郭诗咏)、有文化评论工作者(邓小桦、邓正健)、也有视艺工作者(智海、江康泉)。九人各有专长,也各有特色,但都同样深信,社会需要文学、创意及想象力的介入。借着《字花》,一众年轻编辑均怀着极大的热情,向读者和社会呼唤出一条关于文学的真理:“文学是有趣的,而且有着深刻的力量,不是省油的灯。”
  《字花》作为一本活力充沛、以年轻人为目标的青年文学书志,绝不会局限于传统文学杂志的格局。在风格上,《字花》锐意消解文学高不可攀的形象,活化文学,也将文学注入生活之中,提倡一种轻巧而深刻的“生活态度”。正如编辑之一邓小桦所言,《字花》应该是一本风格不同的文学杂志,必须跟陈腐的文艺想象划清界线。因此,《字花》创作与评论并重,着力于在文字跟视觉艺术之间的张力,亦能在排版和封面上不断创新,务求打造出活泼跳脱的文学形象,既可贴近生活,亦能打入年轻人的阅读圈子。
  除了有各路名家好手如西西、也斯、骆以军、董启章、鸿鸿、廖伟棠、银色快手、陈黎、罗乔伟等人亮相的创作园地(“植字”),以及广开创作大门,让一众潜质优厚的年轻作者一试身手的地盘(“植字练习”)之外,还有更多令读者目不暇接的新鲜文学趣味栏目,一改陈腐的旧文艺腔调。像把生活琐事中“玩”、“饰”、“衣”写进文学里的“玩物丧志”、文字和图画互动创作的“交叉感染”和“漫画骑劫文学”、或者是让文学性与游戏性互相渗透的“字花花”等,凡此种种,皆折射出一种文学与生活的共生精彩。
  当然还有每期《字花》的重点专题栏目“特集”。以一些能引发不同想象的单字作为主题,广邀作家写手互动激发,务求开发文学中的实验性和游艺性。例如十月出版的第十期,便以“拾”为题。
  《字花》真切盼望,文学既能成为聚集生命的平台,也可作为介入社会的工具。“字花”本身已暗示了这本书志的真正任务:让文学的花朵从过去、现在伸展至未来,使更多文学花朵相继茁壮成长。编辑之一谢晓虹曾言道:“‘字花’只是一种已经老去的赌博活动,也是一个已经老去的名字,我希望它能在这里重生。《字花》编委对‘字花’并没有既定的解释,而我认为这正是这个名字之力量所在──语言文字一直在生长、变化,正如还没有开谢的花。”
  《字花》登陆台湾,意味着这种文字力量,已在华文阅读界蔓延开来。这本从香港来的文学杂志,势将重绘台湾的文学地图,也将使读者生活变得充满文学性。编辑之一袁兆昌建议读者:“适宜带到捷运阅读。”
  陈黎则说《字花》是一本年轻而充满创意的文学杂志,众字开花,百花齐放,让我们看到字之华,也闻到生命之香!
  文学之花将继续盛放,就在台湾。
  
  《字花》在台发行状况及前景
  
  《字花》由远景出版代理在台发行至今一年,除在诚品及如唐山、小小、有河等独立书店共约80个贩卖点上架外,远景更致力于校园及各大图书馆的推广,目前约有30所大学与公立图书馆长期定阅,由于字花是属于较为年轻的文学刊物,具有无限想象的开创性,各类型的作者以不同的书写方式传达各自不同的理念,在编辑上亦求多样化不受制约的局限,同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多关心,非常适合文学正在心中萌芽的青年学子阅读,远景希望为台湾的文学爱好者打开另一扇窗,可以透过字花的文字展演开拓文学的视野。
  藉由2009年台北书展的交流,远景更进一步与香港知名的独立书店Kubrick达成代理协议,其旗下的作者绝大部份都是《字花》的编辑或作者,如邓小桦、陈志华、叶爱莲、陈智德、李智良、智海、廖伟棠、潘国灵等,其人其
  书皆具鲜明独特性,未来和《字花》的发行系统一起贩卖当是喜爱《字花》的台湾读者之福。
  
  《字花》在台活动
  
  《字花》在今年台北书展举办活动,邀请港台两地作家座谈。期间《字花》及kubrick亦在台北旧香居、有河book、小小书房、我家就是实验室等地举办多场相关活动,包括:
  场地一:
  香港人读什么,写什么——大国阴影下的手眼协调
  香港代表:资深文化人叶辉、小说家谢晓虹、书痴诗人陈智德
  台湾代表:小说家骆以军
  主持:邓小桦
  香港回归十二年,两岸三通给台湾带来新冲击。台湾书籍在香港早已生出飘移的根,且让我们从巿场、文化、历史等多角度慢慢切入。简体字书的低价格,难道就必定击倒繁体直排的亲切?迎拒之间,《字花》邀请了台湾的写作者或出版人,与香港近年最活跃的文学人,在台北书展上座谈。
  近年香港最受注目的书评人、传媒人、文学人叶辉,将他对香港阅读市场的捕捉、口味的观察一一道来。谢晓虹曾被称为“最受期待的女小说家”,小说集 《好黑》在台港两地叫好叫座,她结合自身经验探究台湾文学历年输出了怎样的思想种子、文学养料,管窥大陆港台文坛状况如何影响写作人。陈智德是文学史研究者、香港有名的书痴,在台湾度过大学时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淘旧书经验,说一些“买不到的书”的故事。
  场地二:
  来自另一个岛屿的三十世代——kubrick书店作者分享会
  讲者:廖伟棠、李智良、陈智德、张秀然、陈志华
  主持:邓小桦
  三十世代是一个在模糊中求突破的关口。当社会沉闷、工作刻板,一群面对三十岁月的“后青年”,以创作和书写绘出了波希米亚式的图像:他们在城市与城市间游走,在周一的海边吹风,在日常时候谵妄,在自己的房间里幻听,在书的尘埃中安稳,在电影的名字里失踪——失序而自得其乐,异议而棱角分明,闲雅而心细如发。邀请台湾读者接近另一岛屿的三十世代,观测他们的生存状态到创作方法,分享生存与写作的口诀。聚会前半段为分享,后有作品朗读,纯净而纯粹的朗读。
  场地三:
  行动的人,异议的歌谣——对谈社运参与或者青年写作
  讲者:廖伟棠、李智良、陈智德、邓小桦、张铁志、房慧真、陈雪
  近年香港的诗人和文学工作者活跃于异议运动,以诗歌、博客、杂文、评论介入,开出生猛深刻的花朵。台北香港双城对望,台北的野草莓运动、保卫乐生运动、声援三莺部落,也让彼方的写作人深心向往。抛下集体对个人、政治对艺术的迷思,让经验交换、思想交流、诗歌和鸣,构成无分彼此的晚上,诘问、碰撞、
  场地四:
  闪吧!亲密——叶辉、夏夏相约有河的文艺对谈
  主讲:叶辉
  嘉宾:夏夏
  主持:袁兆昌
  亲密,就是甜美的理智。叶辉以时评、文论和书话见称。坊间以文艺走穴的异端低调者甚多,但敢于发表并保持产量(每周八篇)的,在香港,只有他,可谓写遍天下无敌手,有人戏称他为“文学北野武”,甫开facebook即有称兄道弟者、粉丝涌至者近三千,并非无因。
  二月,叶辉应邀出席台北书展,为新书推广,却也不忘乘捷运到路线终端(淡水)、有河之岸,与文学艺术家夏夏“亲密”一下。叶辉与夏夏无所不谈:台湾作家在香港发表文章的概况、参与两岸三地文学节的经历、港台两地出版文艺书籍的形式尝试、有关新书的片言絮语等。从评析现象到作品分享,甜美的理智,机会难逢。聚会如闪光般短促,读者们也把握亲密机会,与作者同擦亮文艺闪光话题。
  会中主题书籍简介
  《亲密闪光》:悼念顾城、李国威、罗志华、邓丽君、杨德昌、尚·布什亚,以及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感人至深;更以“搬家”的隐喻细说半生的梦与劫,叶辉最有感觉的散文,尽在其中。
  《诗缘:诗教与诗话》:辑录叶辉在学院实践的新诗教学历程,并录大量台港诗歌评论。
  《书到用时》:蝙蝠侠、肥皂剧;英国超级足球联赛、世界杯;Susan Sontag、Jean Baudrillard;昂山素姬、贝娜齐尔、巴伐洛堤;莱辛……以公共话题引入私我阅读地图,引介学者学说评析世界现象,版图驳连惊人而吸引。
  场地五:
  “和幽灵的香港一起漫游”——廖伟棠读诗会
  讲者:廖伟棠
  主持:张铁志
  诗人廖伟棠刚出版新诗集《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其中多首诗歌关照社会现实,立足香港现实的人和事,文字或慰藉或勉励,甚至是战斗的檄文,支持着“另一个香港”的挣扎者的存在。《字花》特别邀请他举办一场小型读诗会,和大家谈诗论政。
  场地六:
  书评的微光
  讲者:陈智德
  从《愔斋书话——香港文学札记》开始,许多朋友开始注意到陈智德的书评,每回进书,没多久便已售尽,而他的诗集更是许多客人询问的焦点。2008年的《愔斋读书录》也是热销书之一。难得可以邀请到陈智德到台湾的旧香居举办座谈,他说这次座谈“主要以《愔斋读书录》为中心,谈谈书评和创作的关系,或也可读读诗”。喜爱《愔斋书话》、《愔斋读书录》的书友们热烈到场跟作者互相交流意见,分享关于阅读、创作与思考的关系。
  场地七:
  无能以及抵抗,失序的书写
  对谈人:李智良、骆以军、房慧真
  由医学上的“抑郁症”说到某种以“失序”记名的书写或生存状态……
其他文献
自《八百万种死法》中文版问世,小说家布洛克以马修·斯卡德系列正式地与台湾读者见面。主角斯卡德穿梭于纽约大都会的黑暗角落,和失意警察、酒鬼、妓女、亡者家属在烟雾和酒精的氛围里,就着生命的徒然与寂寥相互取暖,死亡的幽微变得如此鲜艳华丽……尽管斯卡德的故事被人讥为“无理可推”,却在台湾吸引了从不读推理类型的读者,甚至成为知名作家和导演情有独钟的小说。2005年春天,台湾的卜洛克迷盼到了小说家来访,马修·
期刊
编辑平台  如果追溯到1998年上海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两岸出版交流大门开启,至今已有21年时光。柳斌杰署长在去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曾说:“20年来,海峡两岸出版交流的路途虽不平坦,却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这20多年里,尽管两岸关系时有波折,但出版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且一直向前推进。两岸出版交流合作,由间接的走向直接的,由单向的迈入双向的,由单元的趋于多元的,呈现
期刊
美丽的厦门,总让人遐想万千。那迷人的自然风光,那淳朴的闽南风情,那带着些许感伤的人文古迹,还有繁荣的艺术文化,似乎都在告诉世人,这是一行豪情万丈的诗,也是一篇韵味无穷的散文。走在环岛路,听着大海的声音,感受着那些文人墨客的挥洒,遥望海峡对岸的同胞,怎么可能不被这种油然而起的情愫所感动呢?  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也一直鞭策着厦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艺术之首的文学更是任重而道远,文化人身上的使命就
期刊
“暮光之城系列”中文版最早由台湾尖端出版公司引进,但其在台湾的出版,经历了从“定位失误到重新定位”不断修正的过程。从2006年第一版上市到现在,前三册已卖出45万册,随着第四本《破晓》即将上市,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二部年底的上映,“暮光之城系列”在台销售后劲十足。  而在大陆,接力出版社虽在2007年北京国际书展中才达成版权引进意向,但其第一本《暮色》和第二本《新月》上市时间甚至早于重新包装出
期刊
选择在21世纪的中国大陆出版推理小说 ,可以说是一项颇具争议的事业。若干年后,作为出版社,我们也许会被视为“先知先觉”,也许会“贻笑大方”。  举步维艰不仅仅源自市场的不可知性,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出版者自身的迷茫。换一个角度,出版的艰难就是大陆推理文化的尴尬。欧美地区作为推理小说的发源地,推理文化已经有160余年的沉淀。尤其是经过黄金时代的辉煌和黑色革命的洗礼后,其推理文学的发展可谓水到渠成。而作为
期刊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动漫产业,各地的动漫企业、动漫基地如雨后春笋涌现于世,大专院校也纷纷开设动漫专业。动漫甚至成为招生条件最高的紧俏专业,一时间大有赶美超日之架势。然而我们面临的市场真实状态又是怎样?  笔者作为曾经的作者和现今的从业人员,目睹了近二十年来大陆“图画书”的命运变迁:从连环画到日本D版漫画的爆炸再到沉寂的二十世纪末,然后是现在的几家欢乐几家愁,可以说,图画书在大陆经历了一个非理性非
期刊
1997年8月1日,美国推理作家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台湾译为劳伦斯·卜洛克——编案)代表作《八百万种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繁体中文版上市。  倏忽十多年过去,截至目前为止(2009年2月),布洛克在台湾一共出版36本小说、一本非小说(《布洛克的小说学堂》,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s,写作书);期间
期刊
唐浩明,与二月河并称为当代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双璧”。他年轻时异常热爱写作,圆写作梦却已不惑之年。  二十余年辛苦耕耘,他收获丰硕,令人崇仰。那么,二十多年沥血,是什么促使他如此坚持呢?“爱好!”唐浩明说,他从小喜欢写作,从小就有着他的文学梦。以前他的本专业是农田水利,毕业后曾到军垦农场、水电站工地做技术员,由于对历史的兴趣,在文革期间他研读了二十四史,后来考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部,之后到岳
期刊
“我是马修,我是个酒鬼。”  这也许是马修最知名的一句台词。这位在纽约街头行走了三十余年的男人,曾经因为在执行公务时误杀了一个小女孩而开始酗酒,酒精一度是他逃离这个世界的最佳出口。为了控制自己对酒精无可救药的依赖,这个男人加入各种奇奇怪怪的匿名戒酒协会,然后便如此坦然告白。  马修·斯卡德——这位劳伦斯·布洛克笔下最为知名的酒鬼侦探,随着系列的最后一本《繁花将尽》的问世,将完成自己侦探生涯的完美谢
期刊
十八年前,一个在雁北山区呼啸的风声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接到了来自海峡对岸的陌生电话,著名诗人痖弦通知他获得台湾《联合报》颁发的小说奖。作为答谢,吕新发表题为《精确陈述最重要》的得奖感言,又一次把读者带回自己的故乡,那些荒烟蔓草遍布的乡村景象,透过夕照之下衰败残缺的古长城的墙头,还能够依稀望见从关外娶亲归来的四套马车,披红挂绿,叮当作响。  这位经常被评论界归类为先锋派的小说家如此独特,其创作风格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