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书中,第一次知道曼彻斯特这个地名,那里是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又因为曼联有个叫做大卫·贝克汉姆的球星,我将“曼彻斯特”这四个字铭记于心。现在,我正一点点地靠近那座拥有我美好想象的城市,并且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想到这里,我心中的欢喜藏也藏不住,全写在脸上了。
从香港出发
我和母亲拖着行李从深圳过关,搭乘港铁进入香港腹地。出站时,由于找不到直达地面的升降梯标识,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扛着行李箱爬楼梯。
“Sorry,can I help you?”正当我专注地爬着楼梯时,一位女士轻声问我。
我看了看她,隔了两秒才说:“谢谢,不用了。”
不是我不想让别人帮忙,而是这位热心的女士穿着高跟鞋和小套装,我怎么好意思呢。如果是位男士,我会毫不犹豫地让他帮忙,毕竟那个出站口鲜有人烟。
对心怀港剧情结的我来说,既然来到香港,就不能不逗留几天,哪怕闲逛一下也好。接下来的三天两夜,我和母亲去了一直想去的地方。母亲对我做的行程安排给出了好评。
出发的日子,我站在离境口跟母亲道别。母亲没有太多的叮嘱,我在心底默默地许下承诺:就算一个人,我也会照顾好自己!看着离境两个字,我不知道我的离开具体是为了追寻什么,只知道我的目的地是曼彻斯特。
我们都飞往曼彻斯特
我走进候机厅,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登机口,坐在人群中等待,心情莫名地紧张起来,环顾四周,那紧张的情绪想必是来自“陌生”二字吧。
虽然不是第一次出国,但心情却大不相同。
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直到登机口前排起了长龙,思绪才又拉了回来,跟着大家按照座位区域依次排队登机。
上了飞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里还在感谢着刚才帮我把手提箱推进行李架的小哥,耳边又响起了温馨提示。
“你的娃娃掉在地上了。”
我捡起掉在地上的颈枕,对提醒我的女孩连说谢谢。她坐在我旁边,皮肤有点黑,普通话说得挺好。我们聊了起来。
“我叫琛。”
“Hello,琛。我叫琳。”
琳是香港大学的交换生,要去曼城学习半年。香港大学在我心里似乎有着很多浪漫的故事,读过张小娴笔下的《面包树上的女人》,看过刘若英主演的《生日快乐》,都与香港大学有关。
聊着聊着,我们交换了微信号。没想到在飞往曼城的19个小时中,我结识了一位小伙伴,吃饭睡觉她提醒我时间,转机上厕所她帮忙看行李。
更没想到,“hello琛”,是我今后半年的条件反射。
照片与实物不符
得益于网络的便利,无论即将去往哪个国度,我们都有了先入为主的画面和信息。关于曼城,我查了很多资料,关注了很多主页,看了很多图片……然而,真实的曼城还是在我的想象之外。
下了飞机,我和琳一起排队过关,与我们相隔不远的一位亚洲男生与我们行程相同,从香港起飞在迪拜转机最后在曼城入境。在迪拜等待转机时,我与男生有几次四目相对的时刻,想跟他打招呼,又不太确定他是不是同胞。于我而言他太养眼,五官清秀,皮肤白皙,身材修长,着装利落,大约20岁上下的年纪,完全是韩剧男主角的配置。
在香港办理登机手续时,看到他一个人拖着两个箱子,在商务舱通道上等候。在迪拜转机时,他也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没有玩手机,没有听音乐,也没有紧闭双眼,一副禁止访客的模样。过关后,与他在行李认领处再次相遇,我站在他旁边,心里居然有几分心虚,整个人浑身不自在地张望着转盘上的行李,那感觉像窥探他人隐私被当场抓了现形一般。
对于他,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可是又没法多做打探,只能看着他先离开的身影,心想着有些人相逢不必相知,更何况曼城是英国第二大城市,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肯定遍地都是剧中男主角,还怕没机会释放我的少女心?!可是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小小的道理,生活始终不是电视剧,甚至连街拍都算不上,我们都只是路人甲乙丙丁,淹没在人群中。
我和琳相互道别,我们并没有许下一定要保持联系的诺言,像是心知肚明的匆匆过客,无需过多的寒暄,但所幸的是之后与她仍保持了断断续续的联系。
在乘车去往Host Family的路上,看到一片墓地,经过几个社区,全是红色基调的小房子,要是让我一个人走,想必会丢了方向。眼前的风光,简单得不像话,只有蓝天白云是熟悉的,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似乎从没在照片上得到提示。
照片与实物不符就对了。照片是理想,我们努力靠近,实物是生活,我们身处其中。
房东太太,早上好
“Good morning,I’m Chen.”
“Good morning,I’m Sofia.”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了李雷和韩梅梅的英文启蒙课程,轻松愉快,但是接下来的对话就没那么轻松了。
房东太太Sofia是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她的英文我听不太懂,我的英文又还在提升阶段,鸡同鸭讲,所幸这个世界除了英文,还有一种语言是国际化的,那就是肢体语言。
Sofia带我参观了她的家,很宽敞但有些老旧,所有寄宿的女孩子都住在二楼。我选择了那个带大衣橱的小房间。我的室友来自秘鲁,有些沉默,简单地打过招呼之后,我开始收拾行李,室友仍靠在床上玩电脑。
此时,Sofia似乎有点忙碌,她拖着胖乎乎的身体,上上下下来回走动,时不时会进房间里询问我跟室友要不要吃早餐。记得简介上提到过,Sofia爱做菜这件事,看看厨房里从小到大垒得很高的厨具,我想真是一点不假。
接下来,我在Sofia家匆忙地度过了第一个月。每天回来,都能吃到Sofia出品的巴基斯坦大饼和各式咖喱。虽然形式单一了些,味道还是不错的。如果有一天我的朋友要去巴基斯坦旅行,我一定会推荐他们尝一尝“乔巴滴”,一定要卷着咖喱鸡,因为“乔巴滴”实在是太美味了。可是,每天吃着“乔巴滴”卷咖喱鸡的心情,就好像中年夫妇难以跨越的七年之痒。
如何跨过这道坎,还得看Sofia的心情,因为早餐也是“乔巴滴”沾酸奶。她怎能理解我们这些异乡客呢?其实,这一张张“乔巴滴”又何尝不是她的乡愁。这栋大房子里,除了我和室友,还有一个瑞士女孩、一个哥伦比亚女孩和一个德国姐姐,我们都带着不同的理由来到这里学习英语,感受差异。
小贴士:游学住宿选择
1.寄宿家庭(Host Family)
入住当地人家庭,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及风俗。寄宿家庭提供早晚餐,提供洗衣服务或洗衣机借用服务,但缺少个人空间。
2.学生宿舍(Residence)
入住学生宿舍,可以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卧室通常带有私人浴室,但为了增加学生们的交流和了解机会,通常客厅和厨房是公用的。
3.租房(Renting)
相对前两种形式,租房在各方面都比较自由,同时也缺乏监管,假如是短期游学不建议租房,长期游学可以在熟悉环境后跟几个好朋友一起合租一栋房子,或租住公寓。
从香港出发
我和母亲拖着行李从深圳过关,搭乘港铁进入香港腹地。出站时,由于找不到直达地面的升降梯标识,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扛着行李箱爬楼梯。
“Sorry,can I help you?”正当我专注地爬着楼梯时,一位女士轻声问我。
我看了看她,隔了两秒才说:“谢谢,不用了。”
不是我不想让别人帮忙,而是这位热心的女士穿着高跟鞋和小套装,我怎么好意思呢。如果是位男士,我会毫不犹豫地让他帮忙,毕竟那个出站口鲜有人烟。
对心怀港剧情结的我来说,既然来到香港,就不能不逗留几天,哪怕闲逛一下也好。接下来的三天两夜,我和母亲去了一直想去的地方。母亲对我做的行程安排给出了好评。
出发的日子,我站在离境口跟母亲道别。母亲没有太多的叮嘱,我在心底默默地许下承诺:就算一个人,我也会照顾好自己!看着离境两个字,我不知道我的离开具体是为了追寻什么,只知道我的目的地是曼彻斯特。
我们都飞往曼彻斯特
我走进候机厅,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登机口,坐在人群中等待,心情莫名地紧张起来,环顾四周,那紧张的情绪想必是来自“陌生”二字吧。
虽然不是第一次出国,但心情却大不相同。
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直到登机口前排起了长龙,思绪才又拉了回来,跟着大家按照座位区域依次排队登机。
上了飞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里还在感谢着刚才帮我把手提箱推进行李架的小哥,耳边又响起了温馨提示。
“你的娃娃掉在地上了。”
我捡起掉在地上的颈枕,对提醒我的女孩连说谢谢。她坐在我旁边,皮肤有点黑,普通话说得挺好。我们聊了起来。
“我叫琛。”
“Hello,琛。我叫琳。”
琳是香港大学的交换生,要去曼城学习半年。香港大学在我心里似乎有着很多浪漫的故事,读过张小娴笔下的《面包树上的女人》,看过刘若英主演的《生日快乐》,都与香港大学有关。
聊着聊着,我们交换了微信号。没想到在飞往曼城的19个小时中,我结识了一位小伙伴,吃饭睡觉她提醒我时间,转机上厕所她帮忙看行李。
更没想到,“hello琛”,是我今后半年的条件反射。
照片与实物不符
得益于网络的便利,无论即将去往哪个国度,我们都有了先入为主的画面和信息。关于曼城,我查了很多资料,关注了很多主页,看了很多图片……然而,真实的曼城还是在我的想象之外。
下了飞机,我和琳一起排队过关,与我们相隔不远的一位亚洲男生与我们行程相同,从香港起飞在迪拜转机最后在曼城入境。在迪拜等待转机时,我与男生有几次四目相对的时刻,想跟他打招呼,又不太确定他是不是同胞。于我而言他太养眼,五官清秀,皮肤白皙,身材修长,着装利落,大约20岁上下的年纪,完全是韩剧男主角的配置。
在香港办理登机手续时,看到他一个人拖着两个箱子,在商务舱通道上等候。在迪拜转机时,他也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没有玩手机,没有听音乐,也没有紧闭双眼,一副禁止访客的模样。过关后,与他在行李认领处再次相遇,我站在他旁边,心里居然有几分心虚,整个人浑身不自在地张望着转盘上的行李,那感觉像窥探他人隐私被当场抓了现形一般。
对于他,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可是又没法多做打探,只能看着他先离开的身影,心想着有些人相逢不必相知,更何况曼城是英国第二大城市,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肯定遍地都是剧中男主角,还怕没机会释放我的少女心?!可是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小小的道理,生活始终不是电视剧,甚至连街拍都算不上,我们都只是路人甲乙丙丁,淹没在人群中。
我和琳相互道别,我们并没有许下一定要保持联系的诺言,像是心知肚明的匆匆过客,无需过多的寒暄,但所幸的是之后与她仍保持了断断续续的联系。
在乘车去往Host Family的路上,看到一片墓地,经过几个社区,全是红色基调的小房子,要是让我一个人走,想必会丢了方向。眼前的风光,简单得不像话,只有蓝天白云是熟悉的,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似乎从没在照片上得到提示。
照片与实物不符就对了。照片是理想,我们努力靠近,实物是生活,我们身处其中。
房东太太,早上好
“Good morning,I’m Chen.”
“Good morning,I’m Sofia.”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了李雷和韩梅梅的英文启蒙课程,轻松愉快,但是接下来的对话就没那么轻松了。
房东太太Sofia是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她的英文我听不太懂,我的英文又还在提升阶段,鸡同鸭讲,所幸这个世界除了英文,还有一种语言是国际化的,那就是肢体语言。
Sofia带我参观了她的家,很宽敞但有些老旧,所有寄宿的女孩子都住在二楼。我选择了那个带大衣橱的小房间。我的室友来自秘鲁,有些沉默,简单地打过招呼之后,我开始收拾行李,室友仍靠在床上玩电脑。
此时,Sofia似乎有点忙碌,她拖着胖乎乎的身体,上上下下来回走动,时不时会进房间里询问我跟室友要不要吃早餐。记得简介上提到过,Sofia爱做菜这件事,看看厨房里从小到大垒得很高的厨具,我想真是一点不假。
接下来,我在Sofia家匆忙地度过了第一个月。每天回来,都能吃到Sofia出品的巴基斯坦大饼和各式咖喱。虽然形式单一了些,味道还是不错的。如果有一天我的朋友要去巴基斯坦旅行,我一定会推荐他们尝一尝“乔巴滴”,一定要卷着咖喱鸡,因为“乔巴滴”实在是太美味了。可是,每天吃着“乔巴滴”卷咖喱鸡的心情,就好像中年夫妇难以跨越的七年之痒。
如何跨过这道坎,还得看Sofia的心情,因为早餐也是“乔巴滴”沾酸奶。她怎能理解我们这些异乡客呢?其实,这一张张“乔巴滴”又何尝不是她的乡愁。这栋大房子里,除了我和室友,还有一个瑞士女孩、一个哥伦比亚女孩和一个德国姐姐,我们都带着不同的理由来到这里学习英语,感受差异。
小贴士:游学住宿选择
1.寄宿家庭(Host Family)
入住当地人家庭,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及风俗。寄宿家庭提供早晚餐,提供洗衣服务或洗衣机借用服务,但缺少个人空间。
2.学生宿舍(Residence)
入住学生宿舍,可以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卧室通常带有私人浴室,但为了增加学生们的交流和了解机会,通常客厅和厨房是公用的。
3.租房(Renting)
相对前两种形式,租房在各方面都比较自由,同时也缺乏监管,假如是短期游学不建议租房,长期游学可以在熟悉环境后跟几个好朋友一起合租一栋房子,或租住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