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半生凄寒半生暖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婚姻,每一次都轰动全城。只不过,不同的是第一段婚姻将她推入了绝望的深渊,带给她无尽的伤痛;而第二段婚姻则是绝望里一次温暖的救赎,给予了她稳妥而美好的生活,一点点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温润着她的肺腑……
  ——引言
  她生于书香世家,自小承欢外祖父膝下,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又生得桃花一样美艳,十几岁时已被誉为“杭州第一美人”,那时便有歌谣传唱:“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而映霞,便是她的闺名。
  因为优雅和美丽,她成为了杭州城内数一数二的名媛,被无数男子倾慕。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某次文化聚会上,郁达夫对王映霞一见倾心,马上就对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燃烧着爱意的信件一封接一封地飞到了王映霞的身边,那些溢满才思与爱意的信件激荡着王映霞的芳心,常常让她看得面红耳赤。
  自古佳人爱才子。对郁达夫的深情,王映霞不是不动心,她数年之前就读过他的书,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但她早有婚约在身,家人早就为其觅好了门当户对的佳婿,再过一年,她就该出嫁了。而郁达夫的家中也早有妻室,他们初见时,他身上就穿着家中妻子寄来的皮袄。
  所以最初的时候,对郁达夫的爱意,王映霞坚辞不受。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抵制他的柔情,被他俘获了自己的芳心。虽然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但为了他那句情意绵绵的“偕隐名山誓白头”,她还是坚决地退了婚,然后投入了他的怀抱。
  很快,他也为她离婚,然后与其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这场婚礼轰动了苏杭,无数文化名流都赶来庆贺,著名诗人柳亚子还特地题词,称二人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二人婚后,也的确有过一场甜蜜的时光。郁达夫对王映霞及其宠爱,倾尽所有的积蓄为她在西湖边上建了一栋别墅,取名“风雨茅庐”,二人就在这所别墅中烹茶读书,过着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
  但美人的生命里总是桃花纷飞,虽然王映霞已婚,但艳光四射的她还是吸引了无数男子的目光,常常有名流来请她参加宴会。而郁达夫生性多疑,且有些心理扭曲的倾向,二人开始产生摩擦。每次王映霞那边一出现火烧云,郁达夫就拼命煽风点火,闹得十分不愉快。有一次王映霞负气出走,性情乖戾的他一怒之下居然在报纸上发表告示,说她私生活不检点,闹得她无法下台。本来还对丈夫心存爱恋的王映霞一下子心灰意冷,伤心之下只好跑去印尼支教,一年后她回国,办理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的王映霞带着累累的伤痕游走与上流社会之间,继续与达官贵人们应酬。她是个简单的女子,完全无心于浮华的生活,只是一颗心太过空虚,又不敢再相信爱情,只好用这种方式填补寂寞。
  就在此时,她遇到了那个叫钟贤道的男子。钟时任华中航运局经理,俊朗而有为,自看到王映霞第一眼,就被她身上那忧伤而凄美的气质打动了,继而对其产生了深深的爱恋。他怜惜这个娇美幽怨的女子,愿意给她一生的承诺。但王映霞却心存顾忌,被爱伤透了心的她不敢再轻易迈进婚姻的殿堂,但钟贤道却庄重地向她承诺:“请相信我,我懂得怎样将你失落的年华找回。”王映霞凝视着眼前的男子,他理性而真诚,身上没有半点疏狂的气息,教她不由地不答应。于是她任凭他牵住了自己的手。
  不久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婚礼上同样是宾客如云,富丽堂皇,当时的中央制片厂还为其录制了新闻纪录片。结婚之后,他果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给了她安稳幸福的生活。她自此变成了被婚姻保护地极好的小女人,开始洗尽铅华做羹汤。这一次,王映霞没有再选错人,第二任丈夫宽和温厚,对自己十分苛刻,不吸烟不饮酒,穿的衣服也是旧的,却舍得为妻子一掷千金,购买美丽的衣饰。他们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一家人过得十分和乐。
  国民党战败后,许多达官贵人都逃往台湾,钟贤道本来也预订了前往台湾的机票。但因为王映霞不舍得离开故土,他便退了预订的机票,心甘情愿陪她留下来。虽然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被诬陷入狱,吃了不少苦头,却也心甘情愿。文革期间,二人又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接连被抄家和批斗,二人一直相互鼓励,终于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文革之后,为了给妻子压惊,钟贤道特地带她出门旅行,游历了许多名胜。后来王映霞时常带着微笑回忆那段岁月,说真像蜜月旅行一般。
  就这样,他们相互扶持着走过了38年的婚姻岁月。72岁那年,钟贤道因病去世,白发苍苍的王映霞又回到了西子湖畔,过着深居简出的平静生活。时光的流水早已抚平了她心头的伤痛,她平静地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没有前一个他,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摘自《现代妇女爱尚》)
其他文献
不知为什么,婚纱照流行了那么多年,从华丽风走到田园派,真正有实力的都去马尔代夫潜水拍,有想象力的索性彩绘裸拍。但我最爱看的,还是那些传统的、旧式的老结婚照。黑白的,小小一张,旁边有粗楷写着“某某同志与某某同志新婚留念”。往往是拍在某小照相馆,背后是假的浩瀚大江或者山水园林。两个羞涩的年轻人,坐得不远不近——仿佛能听见五十年前的摄影师,大着嗓门热心地说:“头靠近一些,手……”勇敢的他,终于一把握住了
期刊
每到情人节这天,我都会想起已经离我远去的奶奶。妻子如我一样感同身受,因为,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的婚姻,都是奶奶所赐。  那年的情人节,父亲一早就催我起床,让我赶紧回农村老家看望病重的奶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公交颠簸,又走了四十分钟的土路,总算到了奶奶家。可出乎意料,奶奶气色很好,根本不像有病的人。  我的到来,令奶奶倍感欣慰。老人家直接将话题拉到我的个人问题上。我告诉奶奶,暂时没遇到合适的,接触了几
期刊
冬日的太阳像极了要坏掉的蛋黄,懒懒地挂在天空,没有什么精气神,天空中整个透出干冷来。农人们把手插在口袋里,三三两两地聚成几堆,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事。离溶田还早,尽管忙时牢骚不少,渴望能够清闲下来,可真的没什么活做其实也是很寂寞的事情。村里的晒谷场整个弥漫着无所事事的情绪。  村长来到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抬起眼皮或者闭上正说话的嘴巴,可当他吆喝了一嗓子之后,晒谷场顿时骚动起来,有种难以压抑的气氛开始流
期刊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事变核心人物张学良的身边,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准尉秘书汤宝田,他职位虽然不高,却追随张学良左右,经历了事变的整个过程……多少年后,当一位名叫汤远珊的老太太打开父亲生前所留下的秘密日记时,她才恍然发现,自己的父亲,一位平淡无奇的乡村私塾先生,竟然曾是东北军少帅的秘书、西安事变的见证者。而这段无人知晓的特殊经历,都被父亲汤宝田写入了自己从不示人的日记之中……  从火中抢出的宣纸
期刊
老范是个孤儿,一个残疾人,以修鞋为生。  他喜欢文学。他像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一颗穷酸文人的种子, 1980年在勃利小镇破土发芽。  他始终不渝地相信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他在自己的食量上打折,为的是用省下的钱买书。  文学在他那里变成了罂粟花,他迷醉在里面,无法自拔。整天把自己泡在幻想里,生计问题便成了他的心头之患。每天靠朋友和好心人的施舍度着他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的生命。  他过分依赖梦想的力量,直到
期刊
王元竞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位传奇老师,尽管此人长着一双一线天般的拉链小眼,可它的聚光能力极强。短短几年间,先后有数十位有着高超作弊技术的“考霸”都死在了他的“眼”下。我们不觉惊呼,他老人家眼眶里长着的哪里是眼睛,分明就是一对天文望远镜。于是,我们便索性将他的大名改掉了,而悄悄管他叫“望远镜”。  调戏与反调戏  开学伊始,好心的学姐学兄们便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望远镜”是考场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是他监考
期刊
不久前,我带着妻儿回老家给父亲上坟。从济南到老家的公路非常好,车辆也不多,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到家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这是第一次回家没有事先打电话。因为,我头一天的时候看天气预报,知道老家这一天有雨。下雨的天气,气温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农村,就更加凉了。如果母亲知道了我要回去,她是一定会在村口接的,而且她会很早就从家里出来到村口去。我担心天凉,会冻着了母亲。因为她老人家已经82岁,而且因为得了一场脑
期刊
1901年:美国新奥尔良市一个小偷在邮政列车上进行了偷窃,而他却只对圣诞卡片情有独钟,此次他只偷走了12568张圣诞卡片。  1910年: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史密斯的男子决定抢劫银行,他身穿女性紧身内衣进入银行大厅,所有客户和安全保卫均对史密斯的怪异行径捧腹大笑。在场的人们并未阻挡史密斯走向银行点钞台,然而大家却并未看到史密斯对银行抢劫,相反史密斯在点钞台紧张之际,却从自己的账户中取走1万美元。最终
期刊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
期刊
●我宿舍一兄弟,一次打完篮球回来,口渴得要命,看见桌子上一饭罐的水,看过去好像是还泡了点蜂蜜,心想:哪位这么理解我呀!咕噜咕噜……先喝了再说。喝完之后,直纳闷,这水怎么有泡泡呢?后来另一位兄弟回来,在那边叫,谁这么好心帮我把饭罐给洗了?我还加了点洗洁精在里面。还好,兄弟比较壮点,没事,就当作洗胃……  ●寝室两位强人,一日喝得烂醉,路都走不稳了。一个稍清醒点的对另一个说:“哥们,行不?不行我扶你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