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语文教改中,我尝试着立足传统、超越传统、创新求变。那就是语文教学“三部曲”:①加强诵读,培养语感;②引导探究,质疑创新;③生活为源,写作实践。
在应试教学中,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早已是一落千丈,学生们在浩瀚的题海中疲于奔命 ,哪来的兴致又哪来的时间去诵读呢?而诵读正是两千多年来语文教学通过实践证明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明证。
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品味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品味那和谐悦耳的韵律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新课程语文教材选文更贴近生活,大多是作者睿智、激情、血泪的凝结。在诵读中,我们动之以情、融情于诵,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激荡,掀起感情的波涛,同作者或歌或笑,同喜同悲,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基础上,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诵读,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在学生脑海中扎下根来,语文知识的传授也就事半功倍。
强调诵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美化自己的语言:语言要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普通话要标准动听,语调上要抑扬顿挫。诵读积累丰厚,自然能说会道,下笔有神。
以前的语文教学是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宗旨,老师讲得多,学生一般只有听的份,但往往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呆若木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线,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概括为支点,实现目标导控、学教结合。教师首先要对大纲精神、教材内容了然于胸,根据教材、课外读本、学生能力状况、教师自身状况等因素,作出个性化导读性问题,并与可能出现的学生质疑性问题结合起来。教学中先由学生阅读,再就课文质疑提问,老师不急于得出结论,或给予资料,而让学生们查找、分析,或组织讨论,共同解决。如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互提问题,学生期望能提出难倒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会比以往更认真,钻研会比以往更主动、更深透。这样学生被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会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原来是老师将苹果削好送到学生嘴边,现在是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找苹果,摘苹果,洗净削好美美品尝,这种动手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是以前无法体味到的。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说会写。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压抑与束缚,出现了题材单一化、主题歌颂化、结构雷同化等“流行病”。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写出有内容、有思想、有真情的文章。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生活,产生写作热情。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走出封闭的家庭、封闭的校园、封闭的自我,引导学生从教材、题海中走出来,面向社会、接触自然,与“生活语文”牵手。让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启自己的心灵,激发写作的热情与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增强表达自我的技术和能力。书本是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源泉,原来我们的教学大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去阅读报刊杂志,去阅读时文名篇、精品经典,从书本中吸取各种丰富的营养,包括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写作语言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内涵、有厚度、有文采。
写出形式灵活、贴近生活的作文也是新课改作文的重要方面。除在根据教材整体要求、单元侧重点有计划的作文训练外,还应在大语文、大课堂、大作文观念的指导下,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如每天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进行演说训练、每天记日记、平时写随笔等。另外还可组织“作文互评互改”“挑选错别字比赛”“校园广播稿征文”“手抄报展览”等贴近生活的形式,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新课程改革的明天将更灿烂,我们将陪伴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金屏中学)
在应试教学中,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早已是一落千丈,学生们在浩瀚的题海中疲于奔命 ,哪来的兴致又哪来的时间去诵读呢?而诵读正是两千多年来语文教学通过实践证明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明证。
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品味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品味那和谐悦耳的韵律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新课程语文教材选文更贴近生活,大多是作者睿智、激情、血泪的凝结。在诵读中,我们动之以情、融情于诵,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激荡,掀起感情的波涛,同作者或歌或笑,同喜同悲,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基础上,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诵读,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在学生脑海中扎下根来,语文知识的传授也就事半功倍。
强调诵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美化自己的语言:语言要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普通话要标准动听,语调上要抑扬顿挫。诵读积累丰厚,自然能说会道,下笔有神。
以前的语文教学是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宗旨,老师讲得多,学生一般只有听的份,但往往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呆若木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线,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概括为支点,实现目标导控、学教结合。教师首先要对大纲精神、教材内容了然于胸,根据教材、课外读本、学生能力状况、教师自身状况等因素,作出个性化导读性问题,并与可能出现的学生质疑性问题结合起来。教学中先由学生阅读,再就课文质疑提问,老师不急于得出结论,或给予资料,而让学生们查找、分析,或组织讨论,共同解决。如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互提问题,学生期望能提出难倒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会比以往更认真,钻研会比以往更主动、更深透。这样学生被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会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原来是老师将苹果削好送到学生嘴边,现在是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找苹果,摘苹果,洗净削好美美品尝,这种动手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是以前无法体味到的。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说会写。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压抑与束缚,出现了题材单一化、主题歌颂化、结构雷同化等“流行病”。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写出有内容、有思想、有真情的文章。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生活,产生写作热情。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走出封闭的家庭、封闭的校园、封闭的自我,引导学生从教材、题海中走出来,面向社会、接触自然,与“生活语文”牵手。让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启自己的心灵,激发写作的热情与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增强表达自我的技术和能力。书本是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源泉,原来我们的教学大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去阅读报刊杂志,去阅读时文名篇、精品经典,从书本中吸取各种丰富的营养,包括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写作语言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内涵、有厚度、有文采。
写出形式灵活、贴近生活的作文也是新课改作文的重要方面。除在根据教材整体要求、单元侧重点有计划的作文训练外,还应在大语文、大课堂、大作文观念的指导下,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如每天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进行演说训练、每天记日记、平时写随笔等。另外还可组织“作文互评互改”“挑选错别字比赛”“校园广播稿征文”“手抄报展览”等贴近生活的形式,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新课程改革的明天将更灿烂,我们将陪伴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金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