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教学的任务要高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对高中化学中“共价键”的教学活动有一些总结,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和活动的实施,本人一方面希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人情的渗透,比如借用、给予、共用以及对吝啬者的同情等,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而在课堂的情感陶冶中提高自己的人性。
【关键词】人性;共价键;人情渗透
众所周知,化学是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它与我们的日常饮食、住房、交通工具、医疗以及农业和工业生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化学的发展,知识的增多和技术的进步也以飞快的速度前进着,生活中以前被认为的一些奥秘现在也逐渐被揭示出来,生活中几乎到处充满了化学知识。然而,生活不只是物质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化学知识也不只是物质的变化和技术的演变。在一些人眼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实并非如此,正像赫尔巴特从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既然化学与人有密切的联系,是人在学习化学,学习化学也是为了人,那么,从这个层面上讲化学也是属于人的化学。
有美国的一位小学校长在给全体老师的一封信里这样说:“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这些都说明了学科教学的任务要高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对于高中化学中“共价键”的教学活动有以下的总结,希望能对各位老师和学生都有所帮助。
在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定义时,通过提示学生“假如你和同桌两人有这样的状况,你有两块橡皮却没铅笔,而同桌有两支铅笔却没橡皮,你们两个都是既要用橡皮又要用铅笔,那你们会怎么办?”使他们联想到平时的互相借用和共同使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你把你的一块橡皮给同桌,同桌把他的一支铅笔给你,在这个交换行为中,我们分开来看橡皮和铅笔,你失去了橡皮,同桌刚好得到了你的这块橡皮,同桌失去了铅笔,你刚好得到了他的这支铅笔,你们之间正是通过得失的方式达到各自所需,那你们之间所形成的这种相互作用就像离子键;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你贡献出一块橡皮,同桌贡献出一支铅笔,橡皮和铅笔归你们两人所有,你们共同使用,这种共同使用的方式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化学键,叫共价键”。这样的理解方式着重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形式上的不同。
在理解NaCl和HCl这两种化合物所含化学键的不同时,通过提问“开始同样是跟氯原子接近,为什么换了个人,从钠原子换成氢原子,结果就不一样了呢?”使学生联想到每个人的特点和性格的不一样,进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有些人很大方,就如钠原子,直接把自己的一个电子给了氯原子,而氢原子则相对比较吝啬,只是和氯原子共同使用。但是,通过强调“大家不要忘了,氢原子之所以吝啬不是因为它不愿意给,而是它没这个能力”使学生思考得到结论:“因为氢是非金属元素,它的失电子能力较弱”。这样的理解方式着重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上的不同。
在讲解共价键的分类时,通过对共用电子对公正性的怀疑“共用电子对会不会绝对公正而不偏向任何一方,它能做到吗?”从而联想到“共用电子对就像拔河比赛的两队都在拉的大绳,绳子会偏向哪一方呢”?学生自然明白:“偏向力量大的一方,如果两队力量一样大,那就不偏,打成平手”。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不同元素的原子就像拔河比赛中力量不一样大的两队,绳子肯定会有偏向,也就是共用电子对会产生偏向,而同种元素的原子就像拔河比赛中力量一样大的两队,绳子肯定不会偏,也就是共用电子对不会产生偏向”。最终得出结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一定是极性键,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一定是非极性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活动的实施,本人一方面希望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人情的渗透,比如借用、给予、共用以及对吝啬者的同情等,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而在课堂的情感陶冶中提高自己的人性。
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科教学时渗透人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都可以体现人情的渗透,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提问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以避免损伤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尊严,或者教师可以给学习困难和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适当的提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只是针对他的劣势,不要拿他和别的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做为理科的化学教学,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在学科内容中渗透人情,做到化学与生活相结合,而且也要在整个课堂上与学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对学生的尊重。这样我们就能尽量避免陷入理科教学和学习的缺陷。有位教育家说:“假如在大学里只讲书本,不讲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小学,只要是在学校,都必须得有精神。在一个精神贫瘠的土地上是永远生长不出朝气、健康的生命来的。在我看来,这种精神首先应是对人的爱,包括理解、尊重、同情。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理科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性,提高我们自己的人性。
【参考文献】
[1]海姆·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39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151-152
【关键词】人性;共价键;人情渗透
众所周知,化学是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它与我们的日常饮食、住房、交通工具、医疗以及农业和工业生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化学的发展,知识的增多和技术的进步也以飞快的速度前进着,生活中以前被认为的一些奥秘现在也逐渐被揭示出来,生活中几乎到处充满了化学知识。然而,生活不只是物质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化学知识也不只是物质的变化和技术的演变。在一些人眼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实并非如此,正像赫尔巴特从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既然化学与人有密切的联系,是人在学习化学,学习化学也是为了人,那么,从这个层面上讲化学也是属于人的化学。
有美国的一位小学校长在给全体老师的一封信里这样说:“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这些都说明了学科教学的任务要高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对于高中化学中“共价键”的教学活动有以下的总结,希望能对各位老师和学生都有所帮助。
在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定义时,通过提示学生“假如你和同桌两人有这样的状况,你有两块橡皮却没铅笔,而同桌有两支铅笔却没橡皮,你们两个都是既要用橡皮又要用铅笔,那你们会怎么办?”使他们联想到平时的互相借用和共同使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你把你的一块橡皮给同桌,同桌把他的一支铅笔给你,在这个交换行为中,我们分开来看橡皮和铅笔,你失去了橡皮,同桌刚好得到了你的这块橡皮,同桌失去了铅笔,你刚好得到了他的这支铅笔,你们之间正是通过得失的方式达到各自所需,那你们之间所形成的这种相互作用就像离子键;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你贡献出一块橡皮,同桌贡献出一支铅笔,橡皮和铅笔归你们两人所有,你们共同使用,这种共同使用的方式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化学键,叫共价键”。这样的理解方式着重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形式上的不同。
在理解NaCl和HCl这两种化合物所含化学键的不同时,通过提问“开始同样是跟氯原子接近,为什么换了个人,从钠原子换成氢原子,结果就不一样了呢?”使学生联想到每个人的特点和性格的不一样,进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有些人很大方,就如钠原子,直接把自己的一个电子给了氯原子,而氢原子则相对比较吝啬,只是和氯原子共同使用。但是,通过强调“大家不要忘了,氢原子之所以吝啬不是因为它不愿意给,而是它没这个能力”使学生思考得到结论:“因为氢是非金属元素,它的失电子能力较弱”。这样的理解方式着重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上的不同。
在讲解共价键的分类时,通过对共用电子对公正性的怀疑“共用电子对会不会绝对公正而不偏向任何一方,它能做到吗?”从而联想到“共用电子对就像拔河比赛的两队都在拉的大绳,绳子会偏向哪一方呢”?学生自然明白:“偏向力量大的一方,如果两队力量一样大,那就不偏,打成平手”。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不同元素的原子就像拔河比赛中力量不一样大的两队,绳子肯定会有偏向,也就是共用电子对会产生偏向,而同种元素的原子就像拔河比赛中力量一样大的两队,绳子肯定不会偏,也就是共用电子对不会产生偏向”。最终得出结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一定是极性键,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一定是非极性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活动的实施,本人一方面希望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人情的渗透,比如借用、给予、共用以及对吝啬者的同情等,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而在课堂的情感陶冶中提高自己的人性。
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科教学时渗透人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都可以体现人情的渗透,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提问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以避免损伤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尊严,或者教师可以给学习困难和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适当的提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只是针对他的劣势,不要拿他和别的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做为理科的化学教学,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在学科内容中渗透人情,做到化学与生活相结合,而且也要在整个课堂上与学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对学生的尊重。这样我们就能尽量避免陷入理科教学和学习的缺陷。有位教育家说:“假如在大学里只讲书本,不讲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小学,只要是在学校,都必须得有精神。在一个精神贫瘠的土地上是永远生长不出朝气、健康的生命来的。在我看来,这种精神首先应是对人的爱,包括理解、尊重、同情。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理科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性,提高我们自己的人性。
【参考文献】
[1]海姆·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39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