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教学功效.探究合作的过程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相关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究.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从其他同学的思路中得到启发,这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合理地利用探究合作教学,对于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
一、创设发散性研讨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让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学辅助功效,就需要教师注重一定的教学原则,并且选取合适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合作问题的创设上,教师应当更多地给学生设立那些发散性的研讨问题,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更大的空间,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有更多收获.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开放性且具备一定思维量的问题作为探究合作的主题.这类问题的合作学习,对于课本知识能够有效巩固,也能够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收获.
例如,在讲“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正三棱柱ABC-DEF,M作为AD的中点,N作为BC的中点,求M点到N的表面最短距离.这样的题目答案显然不是轻易就能得出的,甚至会在解题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分歧.这样的探究合作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那些具备一定发散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二、问题应具备一定的应用性
探究合作在问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技巧.一方面,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与思维量,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更大空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那些具备一定应用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研讨欲望,在对于这类问题展开分析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将很多知识点融入相关的生活实例中,并且透过应用性问题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兴趣,这对于培养与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已知一块圆形木头的截面半径为25cm,现在将其锯成矩形木料,如果矩形木料的截面积为10cm2,长为x,宽为y,周长为l,对角线长为d,可以列出哪些函数?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各组学生分别列出了:xy=10,l=2x 2y,x2 y2=4d2,l2=16d2 80……通过应用性问题的讨论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合作学习的欲望,这个过程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三、探究合作情境的创设
问题创设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平台,这也是推动学生的探究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提出问题,并且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设置问题,同样非常有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这能够给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这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很有帮助.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试研究20万元人民币在5年之内的理财方案.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在谈到将这笔钱放入银行进行理财时,下述两个探究合作小组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分歧:
第一组学生首先给出了存款利率,一年为3.25%,两年为4.15%,三年为4.75%,五年为5.25%,之后第一组学生表示,要将20万元人民币直接存入银行,五年后得到52500元的利息.一方面利息很多,另一方面也比较保险.
第二组学生也是将20万元人民币存入银行,满一年后取出本金和利息,之后再重新将本金和利息一起存入银行.以此类推,五年后可以得到利息34682.28元.虽然利息较少,但是用钱方便,有利于应急.
我让其他同学来进一步研讨与比较这两种方式各自的优越性,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让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更为合理.探究合作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发散性,能够凸显一定的应用性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教师要善于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提出问题,并且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合作教学的模式.合理地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有积极的辅助功效.
一、创设发散性研讨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让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学辅助功效,就需要教师注重一定的教学原则,并且选取合适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合作问题的创设上,教师应当更多地给学生设立那些发散性的研讨问题,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更大的空间,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有更多收获.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开放性且具备一定思维量的问题作为探究合作的主题.这类问题的合作学习,对于课本知识能够有效巩固,也能够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收获.
例如,在讲“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正三棱柱ABC-DEF,M作为AD的中点,N作为BC的中点,求M点到N的表面最短距离.这样的题目答案显然不是轻易就能得出的,甚至会在解题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分歧.这样的探究合作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那些具备一定发散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二、问题应具备一定的应用性
探究合作在问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技巧.一方面,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与思维量,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更大空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那些具备一定应用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研讨欲望,在对于这类问题展开分析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将很多知识点融入相关的生活实例中,并且透过应用性问题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兴趣,这对于培养与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已知一块圆形木头的截面半径为25cm,现在将其锯成矩形木料,如果矩形木料的截面积为10cm2,长为x,宽为y,周长为l,对角线长为d,可以列出哪些函数?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各组学生分别列出了:xy=10,l=2x 2y,x2 y2=4d2,l2=16d2 80……通过应用性问题的讨论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合作学习的欲望,这个过程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三、探究合作情境的创设
问题创设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平台,这也是推动学生的探究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提出问题,并且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设置问题,同样非常有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这能够给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这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很有帮助.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试研究20万元人民币在5年之内的理财方案.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在谈到将这笔钱放入银行进行理财时,下述两个探究合作小组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分歧:
第一组学生首先给出了存款利率,一年为3.25%,两年为4.15%,三年为4.75%,五年为5.25%,之后第一组学生表示,要将20万元人民币直接存入银行,五年后得到52500元的利息.一方面利息很多,另一方面也比较保险.
第二组学生也是将20万元人民币存入银行,满一年后取出本金和利息,之后再重新将本金和利息一起存入银行.以此类推,五年后可以得到利息34682.28元.虽然利息较少,但是用钱方便,有利于应急.
我让其他同学来进一步研讨与比较这两种方式各自的优越性,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让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更为合理.探究合作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发散性,能够凸显一定的应用性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教师要善于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提出问题,并且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合作教学的模式.合理地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有积极的辅助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