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要脱离简单思维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关系正在进入新的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转向全面应对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相应地,中国对美国的政策也应该有新的思路。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的认识还受到某些惯性思维的影响。一些人相信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美国是横亘在中国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绕不过去的巨大障碍。另一些人认为美国政治就是金钱政治,唯商业利益是图,因而谁当美国总统都得和中国搞好关系。中国靠经济合作就能走遍天下,和平崛起。这些简单化的、从过去的经验或者书本中形成的认识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形成尖锐的、情绪化的对立,但实际上都没有脱离低层次的战略思维。
  要搞好新阶段的中美关系,中国首先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美国形成更为明确的判断。这些重大的判断包括:
  第一,中国的国家目标并不是超越或打败美国。中国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并对世界的发展再次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可能在经济总量甚至综合国力上超越美国,美国也可能通过新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在某些方面长期领先中国。中国在实现复兴目标的同时,中美的力量对比可能出现各种局面,两者并没有因果或前提关系。这一判断可以得到一个宏观历史趋势的支撑,即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大加速、并未见衰退的历史趋势。在蛋糕持续做大的条件下,无论是国际社会的利益分配、还是国内社会的利益分配,都不可用静止的、零和的眼光去看待——必然导向冲突的逻辑。这是现实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家未能预见到现代国际政治和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改良空间的一大原因。这也是美国敢于建立开放的国际秩序,对国家间的发展竞争保持自信的原因。
  第二,美国没有绝对的能力和意志阻遏中国的崛起。美国是否会竭尽全力阻止中国在力量上超越美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在国内安全和自由国际秩序这两项核心国家利益不受到根本挑战的情况下,可能没有意志和能力展开对中国的全面对抗。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中国对美国本土不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此外,中国和战后日本、欧洲国家一样,积极融入现行国际秩序。对于这样的对手,美国依照其外交传统,很难凝聚起国内共识,像当年对抗欧洲殖民帝国、德日法西斯、苏东集团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一样,直接对中国予以武力压制。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全球货物贸易的中心,可以说已成为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网络的一大枢纽。美国也不能通过封锁、孤立和经济制裁等手段,遏阻中国的崛起。当然,毋庸置疑,美国非常乐于保持近百年来凌驾于其他所有国家之上的实力优势。但其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目前主要是内向型的,试图通过激发国内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新的领先性的发展,外交手段也为内部的发展服务。此外,美国可能也乐于见到中国因为某种原因崛起失败、或者遭到重大的挫折,并通过有限的投入为此创造条件,但它并没有必然的把握和不顾一切的决心。另外,中国如果出现重大的倒退和混乱,对美国也是不利的。最具有风险但是值得一试的预测是:如果上述情况都没有出现,美国可能会不得不面对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的超越,并在外交上为此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在新的、不那么有利的力量结构中最大程度保护美国的利益和发展的潜能。美国对这方面的准备实际上已经在其国内战略思想界展开了。
  第三,中美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果中美挑战对方的核心国家利益,则不排除走向冷战式的全面对抗。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是国内安全和自由国际秩序。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则可以总结为三点:国内安全,即领土安全、主权完整和国内政治稳定等;发展空间,其核心是开放、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即中国不可能像日本一样牺牲政治和外交自主性,换得美国的容纳。对照中美两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既有共融性,也有冲突性。共融性表现在中美都共同拥护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并将其视为本国发展和繁荣的基本保障。冲突性则表现在:美国长期干涉中国的国内安全问题,让中国感觉到根本性的威胁;美国怀疑中国有颠覆自由国际秩序的可能。这些问题影响到中美的根本战略互信。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决定了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
  基于上述重大观点,我们才可以判断中美确实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反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观点,实际上都源于在上述问题上有着相反的认识。基于这些判断,我们可以对当前中美关系中的议题有更清晰的理解。
其他文献
1990年11月12日,我随同钱其琛外长一行结束对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和伊拉克的访问,返回北京。11月下旬,海湾危机仍无缓解之势。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海湾增派20万军队。萨达姆毫不示弱,随即向科威特增兵25万。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2票反对(古巴与也门)和1票弃权(中国)通过678号决议。根据该决议,如果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然拒绝执行有关撤出科威特的决议,联合国将授
马来西亚副总理阿末扎希日前在吉隆坡表示,马来西亚政府希望借助豁免中国赴马游客签证政策,力争今年吸引800万中国游客访问马来西亚。  据悉,阿末扎希2月17日在出席第19届马来西亚旅游奖颁奖典礼时宣布,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马来西亚著名歌手茜拉将成为马来西亚旅游大使。阿末扎希说,旅游业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外汇贡献领域,也是第六大经济贡献来源,除了旅游业自身,也将带动其他行业诸如餐饮、住宿、服务业等。他表示
在南美大陆建设横贯东西、联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铁路”的宏伟构想一经提出,便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特别是2014年以来,继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先后与巴西、秘鲁等国家领导人就“两洋铁路”建设的相关问题达成一致、确定由相关国家共同推进并实质性启动前期研究工作之后,更是备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按照初步概算,“两洋铁路”投资规模将超过600亿美元,有望成为新世纪以来南美大陆最大的跨国性交通设施项
2月27日深夜,克里姆林宫旁的莫斯科河大桥上,伴随着数声枪响,正与年轻女友在桥上行走的一名中年男子倒在血泊之中。他并不是普通人,而是俄罗斯前副总理、反对派领袖之一鲍里斯·涅姆佐夫。  涅姆佐夫之死让早已暗流汹涌的俄罗斯政局更加凶险难测。凶手早已逃逸,而有关“谁是幕后黑手”的猜测则甚嚣尘上、弥漫全球:从“普京暗杀论”、“车臣武装刺杀论”、“情杀论”直到“外国势力插手论”,各种说法都有,但迄今谁也拿不
2016年7月24日至26日,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该系列会主要包括东盟国家外长会、东盟—中国(10 1)外长会、东盟—中日韩(10 3)外长会、东亚峰会(EAS)外长会、东盟地区论坛(ARF)外长会等几乎所有涉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外长会议。系列会是各国外长探讨东亚发展与合作等地区议题的重要平台,向来为媒体所关注。而今年的系列会恰好在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之后,因此
中国早就确立南海诸岛主权权益  中国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南海有了生产活动,确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中国很多历史典籍,如东汉《异物志》、宋代《岭外代答》和明代《顺风相送》都记载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情况,描述了南海诸岛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中国历朝历代通过行政设治、军事巡航、生产经营、天文测量、地理调查、海难救助等手段,对南海诸岛和相关海域进行了持续、和平、有
3月1日,杨洁篪国务委员出席中国外交培训学院揭牌成立仪式暨开学典礼。杨洁篪在讲话中指出,组建培训学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外交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办好学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准确把握学院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按照外交外事人员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学院在全国外交外事人员培训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推动党和国家外交外事发展和外交外事队伍建设作出
普通人关心天下,往往盯住正在发生发展的热门大事,兴奋一阵子也就扔到脑后了。1999年的科索沃就曾是这样一个热点,由它而起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事件一度让人关注,中国驻南使馆被炸更是激起了巨大的反美浪潮。15年过去了,而今的科索沃怎样了,少见有人提及。怀着种种疑问,今年5月,笔者遍走科索沃的东西南北,广泛地接触了政治家、学者、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普通民众,深感科索沃仍是一个政治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地方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世界各国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战东方主战场最大规模的庆典。这不仅是一场中国以二战战胜国的身份欢庆和平和正义终获胜利的庆典,更是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胜利功绩进行重新认识的庆典。  随着出席“9·3”纪念活动各国政要名单的公布,好多媒体和评论家把焦点集中在哪些国家会出席
2月1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就双边分歧进行了磋商,在后者保证欧盟反对抵制以色列、欧盟有关要求在犹太人定居点出产的商品上标注产地的通知“不具约束力”后,以色列决定恢复与欧盟正常关系。欧盟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2015年底的数据,对欧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占以色列对外贸易的1/3左右。然而,以色列与欧盟关系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