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立足本土教育资源,解读德孝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国学文化,对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传承道德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人核心价值观,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本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浅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宁远德孝文化;有机融合
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积淀在我们意识的最深层,是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广泛的价值认同。思想品德课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将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一、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的价值体现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九嶷山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的葬所,历史赐予了宁远这片土地“道德之乡”的美名。在我看来,要把宁远本土德孝文化是当代教学的现实需求,是个人素养的自我完善,也是社会文明的价值追求。
(一)当代教学的现实需求
千百年来,宁远人民受舜德思想的熏陶与浸润,德孝文化在广大市民和学生的心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沉淀。在思品教学中,如何让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德孝之风更为盛行,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注重思想品德教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从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德孝文化融入思品课堂,它符合思品教学的课程标准,诠释了思品教育教学的本质,达到了思品教学教书育人的目标,是当代思品教学的现实需求,对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个人素养的自我完善
个人素养是个人魅力与技能的综合展现。在笔者看来,个人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个人素养完善一个载体,若是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孝思想的传播,注重对孩子德孝行为的养成,引导少年儿童感受德孝文化的魅力,感悟德孝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让德孝之美扎根在少年儿童的心里,让德孝行为幻化为少年儿童的行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
(三)社会文明的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而其中积极向上、诚信做事、以德处人、孝顺父母,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单位融洽、社会和谐的思想就包含在德孝文化中。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需要我们把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中,既给德孝文化赋予丰富的现代内涵,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人文底蕴,还让少年儿童树立了正确在社会价值观,何乐而不为啊!
二、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以历史经典启发人
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胡精神追求。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把舜帝《孝感动天》《继母肆虐》《躬耕历山》等德孝故事和感人事迹,巧妙地穿插德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思品基本知识。如:在《美丽的生命》一课中,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课文,可能学生只知道生命非常宝贵,要珍惜爱护它。如果结合《以德报怨》的感人故事,注重挖掘故事闪光点,把个人生命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比单纯地讲要点、学知识更加有效,学生记忆也更加深刻,更能体会真、善、美的美好品格,更加能体会到生命的美丽和生命价值。
(二)让鲜活事例带动人
思品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事例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学会懂得和明白生活的道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通过引入舜帝的德孝故事,结合我县身边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鲜活事例,学校要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邀请我县的德育方面的名家来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授课,让学生在学习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书本中体会不到的真情,理解到书本中理解不了的道理。同時,德育处还要利用品德教学课标为出发点,拓展德育教学范围,深化德孝文化的影响,要积极开展“老师您好,身边的老老师”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现身说法”,讲身边的真情故事,颂身边的大爱之人,学会感恩他人,懂得德孝的真谛。
(三)用文艺作品感染人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知识传授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思品教学中,教室就是师生的舞台,作为舞台导演的教师,要发挥课堂的最大价值,让师生共同融入到教学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来。
三、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的成效意义
(一)对学校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积淀在我们思想意识的最深层,是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孝经》上说:“孝,德之本也。”德是由孝引发、生发、发扬光大出来的种种善行。《说文解字》中对“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古到今,不管是守德还是尽孝,都是文明社会的象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德孝文化作为推动社会文明的正能量,必将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在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今天,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文明建设的重头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德孝文化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成为传承有序且始终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我们现在重拾并广泛推广德孝文化建设,并作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建设有效举措,就是让中华民族优秀的凝聚力不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人们常说:“百善孝為先”。从对父母孝不孝判断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品质绝对不会错。孔子曰:“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把孝提升为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明确指出“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百善孝为先,子女奉养侍候老人应该是本分,是天职,是审视人是否具有道德的试金石。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含辛茹苦养大,这种恩情是无价的。在他们年老之时,作为子女的我们孝敬他们、回报他们,不仅是做人的其码要求,也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如今,正好相反的是,社会上一些人对父母的生老病死不管不问,不赡养老人、甚至抛弃、虐待老人的事并不少见,有的还当起了“啃老族”,致使个别父母不得不将儿女告上法庭要求履行赡养义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温饱的生活是踏实的,富裕的生活是安康的,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外部环境、社会条件激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德孝文化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过,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在基层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价值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及时将弘扬德孝文化融入群众精神文明和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并注重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群众自觉守法、护法、用法,用良法善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这是既是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选择。
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要广泛弘本土扬德孝文化,为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奠定根基,必将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精神和思想动力,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活力。
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不但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而且是国家安康之本,社会和谐之本。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何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这里,孔子一语道破了先代帝王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的奥妙,就在一个“孝”字。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给孝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但缺少孝文化的熏陶是重要原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孝心,所谓“百善孝为先”正基于此。首先,孝文化倡导珍爱生命,《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是父母给的,不会去损伤。有了孝心,就不会因为学习上的压力或情感上的挫折而去自杀或杀人,活着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其次,孝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孟子·万章上》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这里的“亲”,首要的是指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现实中却有遗弃父母,导致老母活活饿死的鲜活事例。
2.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13亿人口有4亿家庭,和谐的家庭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上升到75岁,老龄化社会带来了老人问题,首先是物质上赡养问题,资料显示,我国2亿多老人生活在农村的占了6成,人数已经超过1个亿,他们的物质生活成了一个大问题。尽管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开始面向农村老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能从国家领到55元以上的生活费,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农村养老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其次是精神上的孤独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子女离开父母在外地工作,于是就出现了“空巢”老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子女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使得空巢老人正忍受着晚年的孤寂,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目前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老年人已成为中国自杀率最高人群。
3.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武力的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要使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就需要有好道德,我们“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孙中山认为,这里“固有的道德”最重要的是“忠孝”。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我国在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中就有了孝,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从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就一直提倡“以孝治天下”。通过行孝,通过对臣民进行孝义伦理的教化来达到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我国古代帝王能够实现长久统治的文化基础。《吕氏春秋·孝行》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通过“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人为人兄者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家尽孝,入世治国,建功立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修身养性、克制自我和宽容博爱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完全吻合,因而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把中国古代德孝文化从课本中去掉的“去中国化”行为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德孝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土德孝文化,是特定区域范围内原生态文化积淀和主体文化长期渗透融合、共生共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2011.
[3]宁远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宁远德孝文化;有机融合
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积淀在我们意识的最深层,是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广泛的价值认同。思想品德课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将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一、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的价值体现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九嶷山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的葬所,历史赐予了宁远这片土地“道德之乡”的美名。在我看来,要把宁远本土德孝文化是当代教学的现实需求,是个人素养的自我完善,也是社会文明的价值追求。
(一)当代教学的现实需求
千百年来,宁远人民受舜德思想的熏陶与浸润,德孝文化在广大市民和学生的心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沉淀。在思品教学中,如何让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德孝之风更为盛行,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注重思想品德教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从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德孝文化融入思品课堂,它符合思品教学的课程标准,诠释了思品教育教学的本质,达到了思品教学教书育人的目标,是当代思品教学的现实需求,对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个人素养的自我完善
个人素养是个人魅力与技能的综合展现。在笔者看来,个人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个人素养完善一个载体,若是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孝思想的传播,注重对孩子德孝行为的养成,引导少年儿童感受德孝文化的魅力,感悟德孝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让德孝之美扎根在少年儿童的心里,让德孝行为幻化为少年儿童的行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
(三)社会文明的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而其中积极向上、诚信做事、以德处人、孝顺父母,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单位融洽、社会和谐的思想就包含在德孝文化中。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需要我们把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中,既给德孝文化赋予丰富的现代内涵,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人文底蕴,还让少年儿童树立了正确在社会价值观,何乐而不为啊!
二、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以历史经典启发人
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胡精神追求。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把舜帝《孝感动天》《继母肆虐》《躬耕历山》等德孝故事和感人事迹,巧妙地穿插德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思品基本知识。如:在《美丽的生命》一课中,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课文,可能学生只知道生命非常宝贵,要珍惜爱护它。如果结合《以德报怨》的感人故事,注重挖掘故事闪光点,把个人生命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比单纯地讲要点、学知识更加有效,学生记忆也更加深刻,更能体会真、善、美的美好品格,更加能体会到生命的美丽和生命价值。
(二)让鲜活事例带动人
思品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事例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学会懂得和明白生活的道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通过引入舜帝的德孝故事,结合我县身边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鲜活事例,学校要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邀请我县的德育方面的名家来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授课,让学生在学习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书本中体会不到的真情,理解到书本中理解不了的道理。同時,德育处还要利用品德教学课标为出发点,拓展德育教学范围,深化德孝文化的影响,要积极开展“老师您好,身边的老老师”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现身说法”,讲身边的真情故事,颂身边的大爱之人,学会感恩他人,懂得德孝的真谛。
(三)用文艺作品感染人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知识传授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思品教学中,教室就是师生的舞台,作为舞台导演的教师,要发挥课堂的最大价值,让师生共同融入到教学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来。
三、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入思品教学的成效意义
(一)对学校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积淀在我们思想意识的最深层,是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孝经》上说:“孝,德之本也。”德是由孝引发、生发、发扬光大出来的种种善行。《说文解字》中对“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古到今,不管是守德还是尽孝,都是文明社会的象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德孝文化作为推动社会文明的正能量,必将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在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今天,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文明建设的重头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德孝文化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成为传承有序且始终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我们现在重拾并广泛推广德孝文化建设,并作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建设有效举措,就是让中华民族优秀的凝聚力不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人们常说:“百善孝為先”。从对父母孝不孝判断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品质绝对不会错。孔子曰:“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把孝提升为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明确指出“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百善孝为先,子女奉养侍候老人应该是本分,是天职,是审视人是否具有道德的试金石。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含辛茹苦养大,这种恩情是无价的。在他们年老之时,作为子女的我们孝敬他们、回报他们,不仅是做人的其码要求,也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如今,正好相反的是,社会上一些人对父母的生老病死不管不问,不赡养老人、甚至抛弃、虐待老人的事并不少见,有的还当起了“啃老族”,致使个别父母不得不将儿女告上法庭要求履行赡养义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温饱的生活是踏实的,富裕的生活是安康的,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外部环境、社会条件激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德孝文化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过,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在基层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价值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及时将弘扬德孝文化融入群众精神文明和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并注重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群众自觉守法、护法、用法,用良法善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这是既是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选择。
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要广泛弘本土扬德孝文化,为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奠定根基,必将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精神和思想动力,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活力。
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不但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而且是国家安康之本,社会和谐之本。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何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这里,孔子一语道破了先代帝王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的奥妙,就在一个“孝”字。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给孝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但缺少孝文化的熏陶是重要原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孝心,所谓“百善孝为先”正基于此。首先,孝文化倡导珍爱生命,《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是父母给的,不会去损伤。有了孝心,就不会因为学习上的压力或情感上的挫折而去自杀或杀人,活着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其次,孝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孟子·万章上》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这里的“亲”,首要的是指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现实中却有遗弃父母,导致老母活活饿死的鲜活事例。
2.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13亿人口有4亿家庭,和谐的家庭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上升到75岁,老龄化社会带来了老人问题,首先是物质上赡养问题,资料显示,我国2亿多老人生活在农村的占了6成,人数已经超过1个亿,他们的物质生活成了一个大问题。尽管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开始面向农村老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能从国家领到55元以上的生活费,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农村养老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其次是精神上的孤独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子女离开父母在外地工作,于是就出现了“空巢”老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子女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使得空巢老人正忍受着晚年的孤寂,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目前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老年人已成为中国自杀率最高人群。
3.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武力的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要使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就需要有好道德,我们“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孙中山认为,这里“固有的道德”最重要的是“忠孝”。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我国在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中就有了孝,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从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就一直提倡“以孝治天下”。通过行孝,通过对臣民进行孝义伦理的教化来达到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我国古代帝王能够实现长久统治的文化基础。《吕氏春秋·孝行》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通过“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人为人兄者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家尽孝,入世治国,建功立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修身养性、克制自我和宽容博爱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完全吻合,因而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把中国古代德孝文化从课本中去掉的“去中国化”行为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德孝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土德孝文化,是特定区域范围内原生态文化积淀和主体文化长期渗透融合、共生共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2011.
[3]宁远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