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愈显率为92.5%,对照组愈显率为70%,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周围性面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90-01
周围性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单侧周围面神经麻痹,又称为贝耳麻痹。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特发性的面部神经麻痹,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采用针灸治疗,能够恢复面部神经功能;发病晚期采用针灸治疗,能够改善面部器官的功能,纠正面部畸形[1]。本文主要对真纠结和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进行研究,并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
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14~81岁,平均年龄为(47±1.25)岁;病程最短为2天,最长为1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13~80岁,平均年龄(46±1.34)岁;病程最短为3天,最长为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研究组治疗方法
研究组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⑴针灸治疗:治疗前对针进行常规消毒,针灸的主穴取翳风、下关、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颧髎,配穴取承浆、迎香、合谷;采用平补平泻的针灸手法;将G6805-2型电针治疗仪与下关和颧髎连接,参数设置为频率0.3Hz、断续波。电针治疗仪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时,刺激强度的选择应以能够引起面肌收缩反应的最小电流强度为准;在恢复期使用时,刺激的强度应以能够引起明显面肌收缩而不产生疼痛的电流强度为准。针灸每次留针25分钟,每日针灸1次;针灸后用艾条温和患者的翳风穴和下关穴,每穴5分钟,每日1次,针灸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⑵康复治疗:当患者的面部肌肉能够活动时,应立即进行自我功能训练,可通过对着镜子做闭眼、露齿、鼓腮、皱眉等动作训练面部肌肉,每天做2~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5~10分钟;若患者的面部肌肉不能活动,在急性期后用手指使面部肌肉做被动运动,帮助肌肉活动。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针灸治疗,治疗方法与研究组相同。
1.3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者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经检查无异常表现;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面部外观基本对称,但做表情时会出现轻微的歪斜,阴雨天面部有凉麻的感觉;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改善,但面部不对称;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组的愈显率为92.5%,对照组的愈显率为70%,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劳累出汗、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少阳和阳明,会引起经气阻滞、筋肉纵缓不收,从而造成面部神经麻痹,即周围性面瘫[2]。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
肌肉康复训练能够促进面部神经重建反射弧,恢复面部神经效应器的运动功能和形态,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缓面部失神经肌肉的萎缩。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改善后,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灵活性以及兴奋性都能得到改善,进而改善自主神经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3]。面部肌肉运动训练能够促进患侧面神经的兴奋,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增强。康复训练能够改善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加快,改善面部神经和面部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本次研究表明,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愈显率为92.5%,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愈显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地改善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疏通面部经络;同时,通过康复训练能够改善面部神经及其效应器的功能,改善面瘫症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学良,彭静,王永红.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11-512.
[2]王东.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6):181.
[3]刘玉宝.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142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24(1):243-245.
关键词:针灸;康复;周围性面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90-01
周围性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单侧周围面神经麻痹,又称为贝耳麻痹。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特发性的面部神经麻痹,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采用针灸治疗,能够恢复面部神经功能;发病晚期采用针灸治疗,能够改善面部器官的功能,纠正面部畸形[1]。本文主要对真纠结和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进行研究,并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
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14~81岁,平均年龄为(47±1.25)岁;病程最短为2天,最长为1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13~80岁,平均年龄(46±1.34)岁;病程最短为3天,最长为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研究组治疗方法
研究组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⑴针灸治疗:治疗前对针进行常规消毒,针灸的主穴取翳风、下关、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颧髎,配穴取承浆、迎香、合谷;采用平补平泻的针灸手法;将G6805-2型电针治疗仪与下关和颧髎连接,参数设置为频率0.3Hz、断续波。电针治疗仪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时,刺激强度的选择应以能够引起面肌收缩反应的最小电流强度为准;在恢复期使用时,刺激的强度应以能够引起明显面肌收缩而不产生疼痛的电流强度为准。针灸每次留针25分钟,每日针灸1次;针灸后用艾条温和患者的翳风穴和下关穴,每穴5分钟,每日1次,针灸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⑵康复治疗:当患者的面部肌肉能够活动时,应立即进行自我功能训练,可通过对着镜子做闭眼、露齿、鼓腮、皱眉等动作训练面部肌肉,每天做2~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5~10分钟;若患者的面部肌肉不能活动,在急性期后用手指使面部肌肉做被动运动,帮助肌肉活动。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针灸治疗,治疗方法与研究组相同。
1.3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者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经检查无异常表现;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面部外观基本对称,但做表情时会出现轻微的歪斜,阴雨天面部有凉麻的感觉;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改善,但面部不对称;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组的愈显率为92.5%,对照组的愈显率为70%,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劳累出汗、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少阳和阳明,会引起经气阻滞、筋肉纵缓不收,从而造成面部神经麻痹,即周围性面瘫[2]。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
肌肉康复训练能够促进面部神经重建反射弧,恢复面部神经效应器的运动功能和形态,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缓面部失神经肌肉的萎缩。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改善后,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灵活性以及兴奋性都能得到改善,进而改善自主神经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3]。面部肌肉运动训练能够促进患侧面神经的兴奋,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增强。康复训练能够改善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加快,改善面部神经和面部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本次研究表明,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愈显率为92.5%,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愈显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地改善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疏通面部经络;同时,通过康复训练能够改善面部神经及其效应器的功能,改善面瘫症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学良,彭静,王永红.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11-512.
[2]王东.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6):181.
[3]刘玉宝.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142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24(1):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