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坐落在黄山市黟县境内,2000年11月30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北京世纪坛的铜道上,我曾看到最后一行镌刻着中华民族在20世纪办成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最后一件大事,那便是:黟县西递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朋友向我推荐说,想要了解徽州文化不能不去西递看看,而要去看西递,起码得在村里住上一晚。顺从朋友的建议,我选了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来到西递,那晚皓月当空,古村回归平静,因为西递村落布局设计是一船形,村四周低矮的山峦仿佛是静静涌动的波涛,月光如同一幅乳白色的轻纱,罩住那像是船舱般的一家一户透出的柔和的灯光,也款款地罩住那山、那溪,还有山间的鸟鸣虫吟,清风絮语。
等到清晨,我信步走入村中一家一户,发现在进入厅堂之前,不少人家都有一个精致的小院子,院子里,常常饰有拱型门洞,门洞上方大多嵌有石雕的“题额”。“题额”一般用来点明所在环境,展示主人的文化情趣。西递西园中,有幅题额叫“井花香处”,走近一看,原来那院中有口水井,主人告诉我们当初写这题额时,他们的祖先曾说,我们院中这口井打水时溅出的水花都是香的。所以提了个“井花香处”,多么富有诗意。我还看到一个很是雅致小院,那上面的题额叫“听月”,主人介绍说他这院子非常宁静,明月之夜,能听到月亮里所发出的任何声音,真让人感到浪漫极致。
进了厅堂后,迎面的太师壁上悬挂着画着山水、花鸟的中堂,中堂两边垂挂着出自名家书法的木质楹联。
中堂之下,设有条案,其长度与太师壁宽度相同,条案前摆着八仙桌、八仙椅。
条案正中位置摆着自鸣钟,钟的两侧为瓷器帽筒,帽筒左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着木雕底座的镜子,这种东瓶西镜的设置,取的是“瓶镜”的谐音“平静”,古徽州人家清晨起床,洒扫庭除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鸣钟的发条拧紧,要让它时时敲响报点,因为那“钟声”和“瓶镜”结合在一起,其谐音便成了“终生平静”。徽商长期在外奔波,家里的人希望他们永远都平平安安、风平浪静。就这一点,便让人感到挺有文化。
站立厅堂之中,举目环顾,但见厅堂的柱子上,几乎都垂挂着木制的楹联,仔细观察那些联文,发现每家每户内容都不尽相同,寻问房主,说是这些楹联都是各家祖先根据自己的不同职业,不同历练和体会撰写而成,经房主提醒,我们对一些楹联仔细揣摩,很快判断出他们祖先所从事的职业,民居“瑞玉庭”中有幅楹联,联文为“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我们很快判断出老主人应是一位徽商。有趣的是这幅联文中上联的“快”字少了一点,“辛”字又多了一点;而下联中的“多”字少了一点,“亏”字又多了一点。房主告诉我们,这幅错字联,是他们祖先创业时的人生体味,则“享受快乐少一点,付出辛苦多一点,想占便宜少一点,甘愿吃亏多一点”。能做到这些,人生便能获得成功。而在民居“履福堂”中当我们看到那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联文时,也很快断出他们的祖先是一位读书人。
纵观徽州古民居中楹联的内容,大多为处世哲学类,因为无论是读书做官者,还是弃儒经商者,都想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经验传给后人,盼望后人能按照他们指引的“捷径”或者说是正确道路走下去,继承并发展他们的事业,而将他们创业时的各种体会,浓缩成极其简洁的文字,制成楹联悬挂在厅堂之中,让子孙后辈能朝暮与其亲近,无疑胜于终日喋喋不休的教诲,这楹联实质上起着一种“家庭教科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楹联,又能为居室环境增添几分雅气。
走在西递村的古街道上,看着两边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徽派建筑,渐渐明白为什么到过这儿的人们都会感到这里的文化底蕴确实太深厚了,因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甚至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古题额、古楹联中,发现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由此,我便想到,西递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自《深圳晚报》 作者:济海)
朋友向我推荐说,想要了解徽州文化不能不去西递看看,而要去看西递,起码得在村里住上一晚。顺从朋友的建议,我选了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来到西递,那晚皓月当空,古村回归平静,因为西递村落布局设计是一船形,村四周低矮的山峦仿佛是静静涌动的波涛,月光如同一幅乳白色的轻纱,罩住那像是船舱般的一家一户透出的柔和的灯光,也款款地罩住那山、那溪,还有山间的鸟鸣虫吟,清风絮语。
等到清晨,我信步走入村中一家一户,发现在进入厅堂之前,不少人家都有一个精致的小院子,院子里,常常饰有拱型门洞,门洞上方大多嵌有石雕的“题额”。“题额”一般用来点明所在环境,展示主人的文化情趣。西递西园中,有幅题额叫“井花香处”,走近一看,原来那院中有口水井,主人告诉我们当初写这题额时,他们的祖先曾说,我们院中这口井打水时溅出的水花都是香的。所以提了个“井花香处”,多么富有诗意。我还看到一个很是雅致小院,那上面的题额叫“听月”,主人介绍说他这院子非常宁静,明月之夜,能听到月亮里所发出的任何声音,真让人感到浪漫极致。
进了厅堂后,迎面的太师壁上悬挂着画着山水、花鸟的中堂,中堂两边垂挂着出自名家书法的木质楹联。
中堂之下,设有条案,其长度与太师壁宽度相同,条案前摆着八仙桌、八仙椅。
条案正中位置摆着自鸣钟,钟的两侧为瓷器帽筒,帽筒左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着木雕底座的镜子,这种东瓶西镜的设置,取的是“瓶镜”的谐音“平静”,古徽州人家清晨起床,洒扫庭除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鸣钟的发条拧紧,要让它时时敲响报点,因为那“钟声”和“瓶镜”结合在一起,其谐音便成了“终生平静”。徽商长期在外奔波,家里的人希望他们永远都平平安安、风平浪静。就这一点,便让人感到挺有文化。
站立厅堂之中,举目环顾,但见厅堂的柱子上,几乎都垂挂着木制的楹联,仔细观察那些联文,发现每家每户内容都不尽相同,寻问房主,说是这些楹联都是各家祖先根据自己的不同职业,不同历练和体会撰写而成,经房主提醒,我们对一些楹联仔细揣摩,很快判断出他们祖先所从事的职业,民居“瑞玉庭”中有幅楹联,联文为“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我们很快判断出老主人应是一位徽商。有趣的是这幅联文中上联的“快”字少了一点,“辛”字又多了一点;而下联中的“多”字少了一点,“亏”字又多了一点。房主告诉我们,这幅错字联,是他们祖先创业时的人生体味,则“享受快乐少一点,付出辛苦多一点,想占便宜少一点,甘愿吃亏多一点”。能做到这些,人生便能获得成功。而在民居“履福堂”中当我们看到那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联文时,也很快断出他们的祖先是一位读书人。
纵观徽州古民居中楹联的内容,大多为处世哲学类,因为无论是读书做官者,还是弃儒经商者,都想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经验传给后人,盼望后人能按照他们指引的“捷径”或者说是正确道路走下去,继承并发展他们的事业,而将他们创业时的各种体会,浓缩成极其简洁的文字,制成楹联悬挂在厅堂之中,让子孙后辈能朝暮与其亲近,无疑胜于终日喋喋不休的教诲,这楹联实质上起着一种“家庭教科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楹联,又能为居室环境增添几分雅气。
走在西递村的古街道上,看着两边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徽派建筑,渐渐明白为什么到过这儿的人们都会感到这里的文化底蕴确实太深厚了,因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甚至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古题额、古楹联中,发现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由此,我便想到,西递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自《深圳晚报》 作者: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