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普惠金融的实质和关键,阐述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发展新特点,指出普惠“三农”是农行发展的新思路,并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行 普惠金融 普惠“三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48-02
普惠金融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普惠的根本是通过金融的血液,扩大有效资金供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三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也是开展普惠金融的关键领域,用普惠金融的力量推动“三农”大业的发展,作为以“农”为本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一、普惠金融的实质和关键
普惠金融是什么?对于普惠金融,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并不陌生。近几年,全国各地,不管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内陆省份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惠金融实践活动。但是对于普惠金融的实质,在很多人的心中并没有很明确的答案。许多人把普惠金融理解成一种对金融弱势群体的照顾、优惠甚至是金融机构提供的免费,这是极其错误,也是违背普惠金融发展最终目标的。
2016年1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普惠金融有一个较明确的定义,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按照这一定义,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所以,普惠金融解决的问题是过去一半以上未被传统金融体系服务所充分覆盖的几千万小微企业,几亿工薪阶层,几亿农户获取金融服务以及能力的建设问题。普惠金融的实质是立足于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最终目标帮助所服务对象发展产业,形成“造血”机制。
任何金融形态正常运行的关键就是健康的信贷,普惠金融也不例外。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抵押和担保、信用不对称等原因,长期以来,农民的信贷需求一直被压制。所以普惠金融建设的核心逻辑是应该建立并快速實行一套适合金融弱势群体实际的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应用。简要归纳而言,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做好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农户信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系统收集农户有效的信用信息;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
二、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发展新特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继而带动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国家支持农业的产业化、联合化经营
将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治理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衔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支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扶持龙头企业以及建立合作互助社的形式,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家倡导农业的科技化改造
一是生产的绿色化。加快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环境代价的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环保、有机、可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探索新的业态和产业发展模式。二是产品的精品化。满足居民对农产品日益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加快推动特色化、高品质、高技术含量、品牌化的精品农业发展,通过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国家支持农村的特色化改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支持农村根据自己的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推动建设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和谐共荣的发展样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绿化美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注意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
(四)国家鼓励农民的创新创业
将农民创新创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人才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重视农村年轻群体创新创业的兴趣,加大对农村“双创”资金人员投入力度,建立适应农民创业的孵化园区,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服务。近几年,农村出现了大量农民创新创业的实践案例,出现了大量的淘宝村,加快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五)国家主导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指导思路。
三、普惠“三农”,农行的新思路
面向“三农”、实施“三农”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抢夺战略高地、培育竞争优势的强力支撑。农总行将“三农”业务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提出农业银行要将服务“三农”的真心和真情融入“三农”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惠泽民生大众,建设新农村,推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在“三农”金融市场上,农业银行并不占据主导优势。尤其是这几年,大批中小银行加速农村网点及势力的布局渗透,“三农”金融市场原本暗潮涌动的竞争生态愈加公开化、白热化。
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结合普惠金融特性以及“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农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经济转型,推动自身发展与“三农”经济发展的契合。 (一)制度层面
1.完善普惠“三农”信用体系构建。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农户信用系统建设与应用;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在这些方面,农行浙江省分行已经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创新推出了农村金融“六自治”服务模式,以村两委为依托,采取“客户自荐、担保自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务自主、守信自励”的方式,将村民的个人信用、品德等纳入村集体的民主自治体系,变为可融资的成本,经审批在村里就可以自助贷到款项,并且实现随借随用随还。
2.创新普惠金融抵押信贷政策。农村经营主体难以获得资本,深层次分析并不是因为其天然缺乏抵押品,而是缺乏必要的抵押制度供给,尤其是产权制度。因此,进行产权和抵质押制度改革,拓宽抵押品范围,促进资产资本化成为解决资本短缺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健全完善现有“三农”金融政策基础上,研究论证相关综合性法律制度,满足“三农”金融服务诉求。对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技术专利权、设备财产使用权和场地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积极开展确权、登记、颁证、流转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研究完善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相关制度,明确对各类新型机构的管理责任。
(二)执行层面
1.建立高层次平台对接,抢抓农业优质客户。服务农业产业化、联合化经营产业生产趋势,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业联合组织的合作,深化综合金融服务关系。根据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研究出台精品农业专门的政策制度,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地上附着物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高端农产品生产等精品农业发展的支持。据了解,在创新“三权”抵押、科技银行實践等环节,农行嘉兴市分行已经做了相关的探索。
2.加强政府项目对接,夯实银村合作基础。紧跟政府政策走向,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把农行的经营立足点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找到金融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当前应紧盯政府PPP项目(政府、社会资本、银行合作开发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特色,一户一策,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全力助推国家农村生态建设、产业升级。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组合拳,针对这些大项目县域范围的落地实施,县域农业银行应该通过建立公私联合,上下行联动的营销策略,密切与地方党委以及上级行联系,特别发挥挂职乡镇干部的独特优势,提高项目营销的成功率。同时在服务好政府相关项目的基础上,与农村类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良好关系,实现双方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3.发挥产品优势,培植潜力客户。要实现银行利润的长效增长,就要树立“做产品”的战略思维,良好的产品才是取胜客户的关键。分析与农村领域主要竞争对手产品差异,重点突出农行产品科技型、高效化、通用性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电子支付手段。提高优质客户比率,重点培植农村潜力客户,比如农村私营企业主、农村年轻群体、农村公务员及优质企事业单位员工。针对不同农村客户群体,推进例如随薪贷、惠农贷等特色产品。
4.发挥农行城乡优势,提高客户粘合度。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城乡方面的优势,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企事业单位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注意营销农户城镇新住房采购、自住房、联建房改造项目。
5.发挥乡镇网点优势,树立良好形象。良好的金融服务质量是赢得客户认可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体现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体现用“真心、实心、诚心”为客户提供宾至如归家的温暖,与客户建立朋友间的亲情与友谊。同时加强网点标准化建设,针对农村网点客户群体、业务类型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活动,树立农业银行在“三农”市场上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农村自助设备的延伸优势,探索社区小微银行的建设,深化普惠金融的地域覆盖度。
6.优化农村信贷文化,建立健康信贷理念。深化金融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户信用建档,通过整村产业集体授信,便捷前期贷款发放审批环节,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宣传,借助“浙江银行业联合惩戒逃废债信息平台”,常态化推进打击逃废债工作,将联合惩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共同营造打击逃废债社会氛围,打造风清气正的信贷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建龙.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量的经验与思考.清华金融评论,2015(7)
[2] 蔡臣,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新常态下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台州黄岩支行营业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责编:贾伟)
关键词:农行 普惠金融 普惠“三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48-02
普惠金融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普惠的根本是通过金融的血液,扩大有效资金供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三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也是开展普惠金融的关键领域,用普惠金融的力量推动“三农”大业的发展,作为以“农”为本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一、普惠金融的实质和关键
普惠金融是什么?对于普惠金融,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并不陌生。近几年,全国各地,不管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内陆省份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惠金融实践活动。但是对于普惠金融的实质,在很多人的心中并没有很明确的答案。许多人把普惠金融理解成一种对金融弱势群体的照顾、优惠甚至是金融机构提供的免费,这是极其错误,也是违背普惠金融发展最终目标的。
2016年1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普惠金融有一个较明确的定义,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按照这一定义,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所以,普惠金融解决的问题是过去一半以上未被传统金融体系服务所充分覆盖的几千万小微企业,几亿工薪阶层,几亿农户获取金融服务以及能力的建设问题。普惠金融的实质是立足于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最终目标帮助所服务对象发展产业,形成“造血”机制。
任何金融形态正常运行的关键就是健康的信贷,普惠金融也不例外。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抵押和担保、信用不对称等原因,长期以来,农民的信贷需求一直被压制。所以普惠金融建设的核心逻辑是应该建立并快速實行一套适合金融弱势群体实际的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应用。简要归纳而言,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做好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农户信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系统收集农户有效的信用信息;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
二、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发展新特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继而带动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国家支持农业的产业化、联合化经营
将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治理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衔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支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扶持龙头企业以及建立合作互助社的形式,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家倡导农业的科技化改造
一是生产的绿色化。加快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环境代价的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环保、有机、可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探索新的业态和产业发展模式。二是产品的精品化。满足居民对农产品日益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加快推动特色化、高品质、高技术含量、品牌化的精品农业发展,通过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国家支持农村的特色化改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支持农村根据自己的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推动建设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和谐共荣的发展样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绿化美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注意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
(四)国家鼓励农民的创新创业
将农民创新创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人才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重视农村年轻群体创新创业的兴趣,加大对农村“双创”资金人员投入力度,建立适应农民创业的孵化园区,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服务。近几年,农村出现了大量农民创新创业的实践案例,出现了大量的淘宝村,加快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五)国家主导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指导思路。
三、普惠“三农”,农行的新思路
面向“三农”、实施“三农”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抢夺战略高地、培育竞争优势的强力支撑。农总行将“三农”业务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提出农业银行要将服务“三农”的真心和真情融入“三农”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惠泽民生大众,建设新农村,推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在“三农”金融市场上,农业银行并不占据主导优势。尤其是这几年,大批中小银行加速农村网点及势力的布局渗透,“三农”金融市场原本暗潮涌动的竞争生态愈加公开化、白热化。
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结合普惠金融特性以及“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农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经济转型,推动自身发展与“三农”经济发展的契合。 (一)制度层面
1.完善普惠“三农”信用体系构建。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农户信用系统建设与应用;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在这些方面,农行浙江省分行已经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创新推出了农村金融“六自治”服务模式,以村两委为依托,采取“客户自荐、担保自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务自主、守信自励”的方式,将村民的个人信用、品德等纳入村集体的民主自治体系,变为可融资的成本,经审批在村里就可以自助贷到款项,并且实现随借随用随还。
2.创新普惠金融抵押信贷政策。农村经营主体难以获得资本,深层次分析并不是因为其天然缺乏抵押品,而是缺乏必要的抵押制度供给,尤其是产权制度。因此,进行产权和抵质押制度改革,拓宽抵押品范围,促进资产资本化成为解决资本短缺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健全完善现有“三农”金融政策基础上,研究论证相关综合性法律制度,满足“三农”金融服务诉求。对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技术专利权、设备财产使用权和场地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积极开展确权、登记、颁证、流转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研究完善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相关制度,明确对各类新型机构的管理责任。
(二)执行层面
1.建立高层次平台对接,抢抓农业优质客户。服务农业产业化、联合化经营产业生产趋势,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业联合组织的合作,深化综合金融服务关系。根据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研究出台精品农业专门的政策制度,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地上附着物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高端农产品生产等精品农业发展的支持。据了解,在创新“三权”抵押、科技银行實践等环节,农行嘉兴市分行已经做了相关的探索。
2.加强政府项目对接,夯实银村合作基础。紧跟政府政策走向,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把农行的经营立足点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找到金融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当前应紧盯政府PPP项目(政府、社会资本、银行合作开发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特色,一户一策,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全力助推国家农村生态建设、产业升级。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组合拳,针对这些大项目县域范围的落地实施,县域农业银行应该通过建立公私联合,上下行联动的营销策略,密切与地方党委以及上级行联系,特别发挥挂职乡镇干部的独特优势,提高项目营销的成功率。同时在服务好政府相关项目的基础上,与农村类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良好关系,实现双方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3.发挥产品优势,培植潜力客户。要实现银行利润的长效增长,就要树立“做产品”的战略思维,良好的产品才是取胜客户的关键。分析与农村领域主要竞争对手产品差异,重点突出农行产品科技型、高效化、通用性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电子支付手段。提高优质客户比率,重点培植农村潜力客户,比如农村私营企业主、农村年轻群体、农村公务员及优质企事业单位员工。针对不同农村客户群体,推进例如随薪贷、惠农贷等特色产品。
4.发挥农行城乡优势,提高客户粘合度。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城乡方面的优势,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企事业单位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注意营销农户城镇新住房采购、自住房、联建房改造项目。
5.发挥乡镇网点优势,树立良好形象。良好的金融服务质量是赢得客户认可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体现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体现用“真心、实心、诚心”为客户提供宾至如归家的温暖,与客户建立朋友间的亲情与友谊。同时加强网点标准化建设,针对农村网点客户群体、业务类型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活动,树立农业银行在“三农”市场上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农村自助设备的延伸优势,探索社区小微银行的建设,深化普惠金融的地域覆盖度。
6.优化农村信贷文化,建立健康信贷理念。深化金融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户信用建档,通过整村产业集体授信,便捷前期贷款发放审批环节,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宣传,借助“浙江银行业联合惩戒逃废债信息平台”,常态化推进打击逃废债工作,将联合惩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共同营造打击逃废债社会氛围,打造风清气正的信贷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建龙.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量的经验与思考.清华金融评论,2015(7)
[2] 蔡臣,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新常态下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台州黄岩支行营业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