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着为人厚道,天津知青赵文海到山西插队后,不仅幸运地摆脱了重体力劳动,还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比赵文海小6岁的李秋莲是山西省运城市三管乡陆善营村闫家庄人,当年刚满21岁,是个“有一双毛茸茸大眼睛的漂亮姑娘”。回首往事时,他拿出了当年两人的结婚照,照片中梳着两把刷子的女孩儿幸福地笑着,而男孩儿却紧张地闭着嘴,右手紧紧揽着女孩儿的肩。
一见钟情
已过六十岁的赵文海是典型的天津人,他至今保留着一份1965年的《天津日报》,一版上显著位置刊登着一条题为《本市一批中学毕业生近日去山西插队》的新闻。
1965年8月,天津九十二中初三毕业生、16岁的赵文海和当时天津九十四中学、八十八中学、五十五中学的107名学生自愿报名到山西运城农村插队,和22人一起来到了陆善营村。
下地的活儿没干几个月,赵文海就被派到大队加工厂干电子磨面的轻松活儿,三年后被派往养猪场,两年后又被选调到了供销社。另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供销社上班的第一天,他就与同是供销社营业员的李秋莲一见钟情。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都礼貌地向对方笑了笑,还记得,当时彼此的笑容是那么亲切……
赵文海从小话就少,和女同学的话就更少了。但是当他第一眼看到李秋莲时,自己却有一肚子的话,一颗心脏也激动得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5个扣子
为了赢得女孩的芳心,赵文海做了很多努力。
1971年,赵文海一个月赚28块5,三餐都吃黑面窝头。当时市面上出了一种用有机玻璃做的扣子,特别好看,但一个就要一块钱。当时他啥都没想,一门心思地就是想要心上人李秋莲高兴,便毫不犹豫地买了5个有机玻璃扣子,又花了十几块钱给李秋莲做了一件当时非常时髦的红色条绒上衣。当李秋莲看到这件上衣的时候,被感动地哭了。
于是,在那个粮食匮乏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的年代,李秋莲特意把自己的细粮留下来,做成白面馍馍,送给赵文海,而她自己却只吃粗粮。至今赵文海手腕上闪闪发亮的延安牌手表是李秋莲在1973年攒了一年的工资买给他的。而到了1974年,李秋莲又用攒了一年的钱给他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第一次上门
虽然两个年轻人真心相爱,但在当年,他们的爱情却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当时,因赵文海是天津人,不是山西本地人,而且家里条件也不好,李秋莲一家人怕女儿受骗,死活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赵文海第一次带着两大包点心去未来岳父家时,就遭遇了冷板凳。她家里人各忙各的,赵文海抱着点心坐在角落里,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都没人理他。当时除了李秋莲,一家人都似乎把他当人贩子看,连一杯热茶一个笑脸都没有,到了点灯的时候,也没留他在家里吃晚饭。
为了得到岳父一家人的认可,赵文海厚着脸皮频频往未来岳父家跑。今天帮岳父安取暖的炉子,明天为小姨子买复习材料,后天再给丈母娘买一斤猪头肉……
最后赵文海毅然地立下了保证书:“要一直对李秋莲同志好!这辈子绝不回天津!”这才最终打动了李秋莲的父母。
“月子”的笑话
1975年腊月,赵文海和李秋莲的大儿子出生了。
赵文海以为坐“月子”就是躺满一个月,因此就没让媳妇下过炕。当时他一个人洗洗涮涮,买猪蹄做饭,承担了所有家务,直到儿子出了满月,他才知道女人生完孩子三天就可以下床走动了,而一个月后,李秋莲竟然连走路都不会了。
孩子满月后,赵文海从村里借了一个毛驴车,用床单蒙着怀抱儿子的妻子,三口人高高兴兴地回娘家。那份从心里淌出的幸福感,让他至今想起来都笑得合不拢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供销体制改革,赵文海承包了一个小商店。当时农村流行看露天电影,为了多赚些钱,赵文海想到了兜售瓜子和香烟的生意,夫妻俩一个炒一个卖,一个晚上就可以挣十多块钱。通过勤奋努力,如今一家人开了一家麻将馆,也兼做其他小买卖,住进了一套有着一个大院子的二层别墅,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虽然赵文海承诺过这辈子不回天津,但家是一辈子都割舍不断的情缘,天津的家在赵文海的心头和梦里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当年天津知青返城时,赵文海的心里冰冷冰冷的。后来,他也带老婆孩子回过几次天津,看望父母,每次一下火车,再次看到童年时玩耍的海河,听着满大街顺耳顺心的天津话,吃着味道鲜美的皮皮虾,他就有种再也不回山西的想法。
编后语
相比留在农村的知青,与国家职工结合的知青就要好很多。但即便如此,他们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背后也都有一道道关、一个个坎,许多时候需要咬紧牙关顶着,苦恼在眉宇间留痕、遗憾在心间弥漫、动摇在心头滴血、隐痛在阵阵袭来。
后记
他们一下子从城里人变成乡下人,他们献出了自己最青春的岁月,他们走过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没有鸟语花香,没有花前月下,他们依然热情奔放;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喃喃细语,他们仍然激情万丈……
知青的婚恋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有关那些流于无形中的爱情,我们无法做出考证和分析,但对于他们的婚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双知青类型(夫妇双方均为知青),知青与农民类型,知青与国家职工(军人)类型。在吉林省、河北省等地在1980年左右的局部性资料统计中,插队青年的婚姻:知青之间结婚的占19%;与农民结婚的占75%;与城镇职工结婚的占6.8%。在三种婚姻类型中,知青与知青共结连理一般具有较为坚实的感情基础。知青与工人的结合也相对幸福,但与农民结合的人却因农村艰窘的生活给这种“理想的婚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但是,不管怎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爱情依旧是一朵朴素而美丽的花,无论开在哪里,都会散发出清新典雅的花香……
一见钟情
已过六十岁的赵文海是典型的天津人,他至今保留着一份1965年的《天津日报》,一版上显著位置刊登着一条题为《本市一批中学毕业生近日去山西插队》的新闻。
1965年8月,天津九十二中初三毕业生、16岁的赵文海和当时天津九十四中学、八十八中学、五十五中学的107名学生自愿报名到山西运城农村插队,和22人一起来到了陆善营村。
下地的活儿没干几个月,赵文海就被派到大队加工厂干电子磨面的轻松活儿,三年后被派往养猪场,两年后又被选调到了供销社。另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供销社上班的第一天,他就与同是供销社营业员的李秋莲一见钟情。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都礼貌地向对方笑了笑,还记得,当时彼此的笑容是那么亲切……
赵文海从小话就少,和女同学的话就更少了。但是当他第一眼看到李秋莲时,自己却有一肚子的话,一颗心脏也激动得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5个扣子
为了赢得女孩的芳心,赵文海做了很多努力。
1971年,赵文海一个月赚28块5,三餐都吃黑面窝头。当时市面上出了一种用有机玻璃做的扣子,特别好看,但一个就要一块钱。当时他啥都没想,一门心思地就是想要心上人李秋莲高兴,便毫不犹豫地买了5个有机玻璃扣子,又花了十几块钱给李秋莲做了一件当时非常时髦的红色条绒上衣。当李秋莲看到这件上衣的时候,被感动地哭了。
于是,在那个粮食匮乏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的年代,李秋莲特意把自己的细粮留下来,做成白面馍馍,送给赵文海,而她自己却只吃粗粮。至今赵文海手腕上闪闪发亮的延安牌手表是李秋莲在1973年攒了一年的工资买给他的。而到了1974年,李秋莲又用攒了一年的钱给他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第一次上门
虽然两个年轻人真心相爱,但在当年,他们的爱情却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当时,因赵文海是天津人,不是山西本地人,而且家里条件也不好,李秋莲一家人怕女儿受骗,死活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赵文海第一次带着两大包点心去未来岳父家时,就遭遇了冷板凳。她家里人各忙各的,赵文海抱着点心坐在角落里,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都没人理他。当时除了李秋莲,一家人都似乎把他当人贩子看,连一杯热茶一个笑脸都没有,到了点灯的时候,也没留他在家里吃晚饭。
为了得到岳父一家人的认可,赵文海厚着脸皮频频往未来岳父家跑。今天帮岳父安取暖的炉子,明天为小姨子买复习材料,后天再给丈母娘买一斤猪头肉……
最后赵文海毅然地立下了保证书:“要一直对李秋莲同志好!这辈子绝不回天津!”这才最终打动了李秋莲的父母。
“月子”的笑话
1975年腊月,赵文海和李秋莲的大儿子出生了。
赵文海以为坐“月子”就是躺满一个月,因此就没让媳妇下过炕。当时他一个人洗洗涮涮,买猪蹄做饭,承担了所有家务,直到儿子出了满月,他才知道女人生完孩子三天就可以下床走动了,而一个月后,李秋莲竟然连走路都不会了。
孩子满月后,赵文海从村里借了一个毛驴车,用床单蒙着怀抱儿子的妻子,三口人高高兴兴地回娘家。那份从心里淌出的幸福感,让他至今想起来都笑得合不拢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供销体制改革,赵文海承包了一个小商店。当时农村流行看露天电影,为了多赚些钱,赵文海想到了兜售瓜子和香烟的生意,夫妻俩一个炒一个卖,一个晚上就可以挣十多块钱。通过勤奋努力,如今一家人开了一家麻将馆,也兼做其他小买卖,住进了一套有着一个大院子的二层别墅,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虽然赵文海承诺过这辈子不回天津,但家是一辈子都割舍不断的情缘,天津的家在赵文海的心头和梦里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当年天津知青返城时,赵文海的心里冰冷冰冷的。后来,他也带老婆孩子回过几次天津,看望父母,每次一下火车,再次看到童年时玩耍的海河,听着满大街顺耳顺心的天津话,吃着味道鲜美的皮皮虾,他就有种再也不回山西的想法。
编后语
相比留在农村的知青,与国家职工结合的知青就要好很多。但即便如此,他们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背后也都有一道道关、一个个坎,许多时候需要咬紧牙关顶着,苦恼在眉宇间留痕、遗憾在心间弥漫、动摇在心头滴血、隐痛在阵阵袭来。
后记
他们一下子从城里人变成乡下人,他们献出了自己最青春的岁月,他们走过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没有鸟语花香,没有花前月下,他们依然热情奔放;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喃喃细语,他们仍然激情万丈……
知青的婚恋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有关那些流于无形中的爱情,我们无法做出考证和分析,但对于他们的婚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双知青类型(夫妇双方均为知青),知青与农民类型,知青与国家职工(军人)类型。在吉林省、河北省等地在1980年左右的局部性资料统计中,插队青年的婚姻:知青之间结婚的占19%;与农民结婚的占75%;与城镇职工结婚的占6.8%。在三种婚姻类型中,知青与知青共结连理一般具有较为坚实的感情基础。知青与工人的结合也相对幸福,但与农民结合的人却因农村艰窘的生活给这种“理想的婚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但是,不管怎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爱情依旧是一朵朴素而美丽的花,无论开在哪里,都会散发出清新典雅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