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在为毕业后就业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如重新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加强实用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英语)、考各类从业证书等。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方面的准备。用人单位最注重哪些能力呢?如果将大学生获得的全部能力简称为学力,学力可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能力、表述能力和活动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述能力属于个人自身的内在能力,活动能力属于个人融入社会的外在能力。用人单位看重的正是学力,而非学历。
一、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包括理解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被用人单位列于前三位的是理解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理解力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它包含思考力、洞察力、联想力、解释力、综合力、分析力、概括力等多种能力。理解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中需要有对问题的洞察力,对问题由此及彼地联系需要联想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说明需要解释力,把整体内容分散来理解需要分析力,把分散的内容集中起来需要综合力,将问题由现象上升到本质需要概括力。从理解的这六个维度,可见理解力的意义:(1)解释:能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论证说明。(2)释译:能对事情进行言之有理的阐释和诠译。(3)应用: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4)洞察:能洞悉事物本质,体察事物内涵。(5)移情:能深入体会他人感情和观点。(6)自我认识:能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优势及局限。这些基本囊括了一个人创造、创新的主要素质。
提高理解力的主要方法有:(1)加强“前理解”。前理解是指理解发生之前,主体已具有的对理解有制约作用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为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为基础的。所以充实知识、总结经验、变换思维方式等是提高理解力的前提。(2)理解性阅读或分析性阅读。以所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分析、综合,达到对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理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古人说,“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明其章句”属认识性阅读;“究其义蕴”则是理解性阅读。(3)注重实践,反复训练。理解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知识并组成一个知识系统。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大学生提高理解力,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进行。还要抓紧自学机会和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对理解力的训练。国外大学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锻炼理解力,是值得借鉴的提高理解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心理学对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涣散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1)自我暗示。不断提醒自己“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心理活动积极性,有助于注意力集中。(2)情境想象。做作业时想象自己是在参加大考或竞赛,使自己紧张起来,迫使注意力自然集中。(3)查找原因。找到分散注意力的某些刺激,而后回避之。(4)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指对做某事的目的、意义感兴趣。培养注意力仅靠方法是不够的。理想的召唤、意志力的磨练、自制力的增强等都不可或缺。用人单位看重注意力是因为注意力涣散的人工作时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因而可能疏忽信息、放过机遇、坐失良机。
观察是获得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精确性、锐敏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品质。科学家都具有非凡的观察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要归于观察之功。观察力包含两条必备要素:感知因素(视觉)和思维因素。观察是包含着思考的用心行为,而非随便看看。因而观察力又称“思维的知觉”。在观察中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才能迅速、完整、真实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认识事物。观察为思维提供原材料,思维将观察所得的材料加工形成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会迸射出绚烂的创造火花。
对观察力的培养与对思维的锻炼是同时的。没有思维的观察模糊杂乱,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作出科学的判断。有思维参与的观察力,加强了认识的客观真实性和深刻性。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就是知识认识、掌握、牢记的过程。培养观察力的方法很多,主要有:(1)明确的观察目的;(2)周密的观察计划;(3)必要的知识准备;(4)浓厚的观察兴趣;(5)精力集中的观察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观察的意识。长期坚持,从所处的环境、身边人和事物的特点着手,最终养成习惯,训练出潜意识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可以使人变得睿智、缜密,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成功的机会往往降临在懂得观察的人身上。
观察力、注意力和理解力是记忆力的三重保险。一切思维活动始于记忆,而记忆力又始于观察力。有人提倡用培养理解力来应对记忆力差的情况,认为理解了就不用记了。但各种认识能力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首先,注意力是其他诸能力的纽带。不注意就不会去观察,注意的后续往往是观察。而观察又对注意力加以强化。观察在脑海留下的烙印里一定包含着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不可能只是光与形的几何体。没有理解力、想象力的参与,观察力不可能独自转化为科学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的提高又是对理解力提高的重要支持。古人在观察中注意到北方人臀部宽,南方人脚掌大,继而思考出缘由:北人擅骑马,南人擅站船。所以认识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进行的。加强某种能力的锻炼时,一定附带着其他能力的同时提高。
二、表述能力
探知科学世界和人类社会都需要良好的认识能力。对认知的结果的传达与表述则需具备良好的表述能力。表述能力分口头和书面两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与社会发生最直接、广泛交际作用的是口头表达。现实生活中办事是否效率高,待人接物恰当与否,与口头表达能力有密切关系。现代社会日益电脑化、信息化,人机对话、现代通讯等都要求语言简明、准确、达意。佶屈聱牙、辞不达意的口语表达无法适应社会对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晏婴使楚,孔明战群儒都是以口才超群大获成功。对就业而言,能说会道者更为用人单位所青睐。到职场应聘时需要介绍自己,向客户推销时需要“三寸不烂之舌”,和同事相处时需要良好沟通,与人协作时需要清晰表达观点,出色的表达能力总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是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基石。
大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因为历来高考只考书面表达能力,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致使中学教育忽略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大方得体、表情自然、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言词简洁、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意思完整、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感染力强。善于临场即兴发挥也很重要。最忌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结结巴巴、辞不达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是:(1)朗读。朗读是严格的口语训练。锻炼语调、语速等的自然、合度、流畅。(2)速读。快速朗读要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可锻炼口齿伶俐。(3)背诵。背而诵,不仅练口才,也培养记忆力。(4)复述。重复别人的讲述,锻炼速记、发挥、自圆其说的能力,可用录音练习。(5)描述。将景色、事情、事物绘声绘色讲述。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6)口头作文。命题后现场口述小文章。(7)发言。课堂积极发言是大学生最方便的口语练习机会。(8)答记者问。锻炼说明、解释、说服、应变多方面能力。(9)辨论。辩论最锻炼快速反应能力。可以结对辩、群体辩、PK淘汰辩。(10)演讲。分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前者锻炼对外来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后者锻炼对内存知识的迅速调集能力。演讲时间不要长,尤其一分钟演讲,难度很大,最锻炼能力。口头表达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多方面练习。尤其要有上台的勇气和表达的欲望。
三、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即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与人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控制自我行动能力等。其中用人单位最重视与人合作的能力,有的还将其作为考核员工业绩的重要指标。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翻新。单枪匹马的个人能力已很难应付错综复杂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精诚合作的集体实力和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不管你是哪类人才、有多大本事,首先要能与人合作,否则企业的目标无从实现。教育家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让青少年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富有合作精神是健康的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当今社会分工细化,无人能“包打天下”,不与人真诚合作,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当代人的共识,也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
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大的原因是中国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形成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小农文化的特点是不肯合作,“三个和尚没水喝”。小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提高合作能力主要应做到:(1)明确合作的意义,树立合作意识。(2)建立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的基础是集体至上,原则是同心协力,核心是共同奉献,精髓是共同承诺。(3)对同事要有友善和宽容的态度。(4)善于向他人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信息和创意,共享经验与感悟。(5)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承担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它是成功合作的前提与保证。在团队工作中,最忌太多考虑个人得失,过于计较绝对的公平、平均。多做点分内事、做一些分外事乃至帮人做点事,于己无害,于人、于团队有益。中学传统的应试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忽视合作能力训练,导致在校大学生大多未经过合作学习的训练,但在大学期间尝试这方面的训练为时未晚。
一、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包括理解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被用人单位列于前三位的是理解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理解力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它包含思考力、洞察力、联想力、解释力、综合力、分析力、概括力等多种能力。理解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中需要有对问题的洞察力,对问题由此及彼地联系需要联想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说明需要解释力,把整体内容分散来理解需要分析力,把分散的内容集中起来需要综合力,将问题由现象上升到本质需要概括力。从理解的这六个维度,可见理解力的意义:(1)解释:能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论证说明。(2)释译:能对事情进行言之有理的阐释和诠译。(3)应用: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4)洞察:能洞悉事物本质,体察事物内涵。(5)移情:能深入体会他人感情和观点。(6)自我认识:能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优势及局限。这些基本囊括了一个人创造、创新的主要素质。
提高理解力的主要方法有:(1)加强“前理解”。前理解是指理解发生之前,主体已具有的对理解有制约作用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为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为基础的。所以充实知识、总结经验、变换思维方式等是提高理解力的前提。(2)理解性阅读或分析性阅读。以所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分析、综合,达到对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理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古人说,“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明其章句”属认识性阅读;“究其义蕴”则是理解性阅读。(3)注重实践,反复训练。理解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知识并组成一个知识系统。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大学生提高理解力,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进行。还要抓紧自学机会和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对理解力的训练。国外大学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锻炼理解力,是值得借鉴的提高理解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心理学对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涣散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1)自我暗示。不断提醒自己“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心理活动积极性,有助于注意力集中。(2)情境想象。做作业时想象自己是在参加大考或竞赛,使自己紧张起来,迫使注意力自然集中。(3)查找原因。找到分散注意力的某些刺激,而后回避之。(4)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指对做某事的目的、意义感兴趣。培养注意力仅靠方法是不够的。理想的召唤、意志力的磨练、自制力的增强等都不可或缺。用人单位看重注意力是因为注意力涣散的人工作时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因而可能疏忽信息、放过机遇、坐失良机。
观察是获得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精确性、锐敏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品质。科学家都具有非凡的观察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要归于观察之功。观察力包含两条必备要素:感知因素(视觉)和思维因素。观察是包含着思考的用心行为,而非随便看看。因而观察力又称“思维的知觉”。在观察中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才能迅速、完整、真实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认识事物。观察为思维提供原材料,思维将观察所得的材料加工形成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会迸射出绚烂的创造火花。
对观察力的培养与对思维的锻炼是同时的。没有思维的观察模糊杂乱,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作出科学的判断。有思维参与的观察力,加强了认识的客观真实性和深刻性。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就是知识认识、掌握、牢记的过程。培养观察力的方法很多,主要有:(1)明确的观察目的;(2)周密的观察计划;(3)必要的知识准备;(4)浓厚的观察兴趣;(5)精力集中的观察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观察的意识。长期坚持,从所处的环境、身边人和事物的特点着手,最终养成习惯,训练出潜意识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可以使人变得睿智、缜密,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成功的机会往往降临在懂得观察的人身上。
观察力、注意力和理解力是记忆力的三重保险。一切思维活动始于记忆,而记忆力又始于观察力。有人提倡用培养理解力来应对记忆力差的情况,认为理解了就不用记了。但各种认识能力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首先,注意力是其他诸能力的纽带。不注意就不会去观察,注意的后续往往是观察。而观察又对注意力加以强化。观察在脑海留下的烙印里一定包含着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不可能只是光与形的几何体。没有理解力、想象力的参与,观察力不可能独自转化为科学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的提高又是对理解力提高的重要支持。古人在观察中注意到北方人臀部宽,南方人脚掌大,继而思考出缘由:北人擅骑马,南人擅站船。所以认识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进行的。加强某种能力的锻炼时,一定附带着其他能力的同时提高。
二、表述能力
探知科学世界和人类社会都需要良好的认识能力。对认知的结果的传达与表述则需具备良好的表述能力。表述能力分口头和书面两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与社会发生最直接、广泛交际作用的是口头表达。现实生活中办事是否效率高,待人接物恰当与否,与口头表达能力有密切关系。现代社会日益电脑化、信息化,人机对话、现代通讯等都要求语言简明、准确、达意。佶屈聱牙、辞不达意的口语表达无法适应社会对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晏婴使楚,孔明战群儒都是以口才超群大获成功。对就业而言,能说会道者更为用人单位所青睐。到职场应聘时需要介绍自己,向客户推销时需要“三寸不烂之舌”,和同事相处时需要良好沟通,与人协作时需要清晰表达观点,出色的表达能力总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是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基石。
大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因为历来高考只考书面表达能力,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致使中学教育忽略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大方得体、表情自然、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言词简洁、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意思完整、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感染力强。善于临场即兴发挥也很重要。最忌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结结巴巴、辞不达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是:(1)朗读。朗读是严格的口语训练。锻炼语调、语速等的自然、合度、流畅。(2)速读。快速朗读要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可锻炼口齿伶俐。(3)背诵。背而诵,不仅练口才,也培养记忆力。(4)复述。重复别人的讲述,锻炼速记、发挥、自圆其说的能力,可用录音练习。(5)描述。将景色、事情、事物绘声绘色讲述。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6)口头作文。命题后现场口述小文章。(7)发言。课堂积极发言是大学生最方便的口语练习机会。(8)答记者问。锻炼说明、解释、说服、应变多方面能力。(9)辨论。辩论最锻炼快速反应能力。可以结对辩、群体辩、PK淘汰辩。(10)演讲。分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前者锻炼对外来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后者锻炼对内存知识的迅速调集能力。演讲时间不要长,尤其一分钟演讲,难度很大,最锻炼能力。口头表达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多方面练习。尤其要有上台的勇气和表达的欲望。
三、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即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与人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控制自我行动能力等。其中用人单位最重视与人合作的能力,有的还将其作为考核员工业绩的重要指标。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翻新。单枪匹马的个人能力已很难应付错综复杂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精诚合作的集体实力和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不管你是哪类人才、有多大本事,首先要能与人合作,否则企业的目标无从实现。教育家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让青少年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富有合作精神是健康的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当今社会分工细化,无人能“包打天下”,不与人真诚合作,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当代人的共识,也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
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大的原因是中国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形成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小农文化的特点是不肯合作,“三个和尚没水喝”。小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提高合作能力主要应做到:(1)明确合作的意义,树立合作意识。(2)建立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的基础是集体至上,原则是同心协力,核心是共同奉献,精髓是共同承诺。(3)对同事要有友善和宽容的态度。(4)善于向他人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信息和创意,共享经验与感悟。(5)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承担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它是成功合作的前提与保证。在团队工作中,最忌太多考虑个人得失,过于计较绝对的公平、平均。多做点分内事、做一些分外事乃至帮人做点事,于己无害,于人、于团队有益。中学传统的应试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忽视合作能力训练,导致在校大学生大多未经过合作学习的训练,但在大学期间尝试这方面的训练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