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矿山储量年报评审工作的实践出发,根据矿山储量动态管理、测量、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相关规定,从储量年报编制必须以测量为基础、以回采率为核心、储量分类和图件规范等方面进行阐述了储量年报编制工作中的重点和方法,对进一步规范储量年报编制和矿山储量动态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储量年报编制 测量 回采率 储量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15-01
1.引言
国土资源部2006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87号),针对国家矿产资源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大力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运用技术、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矿产开发全程动态监督管理,促进企业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土资源部印发了《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3号),从内容到形式以及技术上进一步规范了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及评审的要求,使近几年的储量动态管理和矿山储量年报的编制及评审工作得到基本的统一和完善。从2007年开始至今组织和参与晋城市矿山储量年报的评审工作,针对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和评审的体会,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采矿、勘查、测量等知识,提出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和评审中应把握的要素和重点要求,供参考和使用。矿山储量年报是全面掌握煤矿开发利用现状、更新矿山储量的基础资料、实现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2.储量年报依据
矿山储量年报是融合管理和各种技术,包括采矿、勘查、测量等,矿山储量年报就是既要符合管理和需要,又要符合采矿、勘查、测量等的规范要求。因此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编制。评审工作也要对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审查。
3.储量年报编制基础与核心内容
3.1 测量是年报编制的基础
矿山测量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矿山开发开采的各个阶段处于前期前沿的位置,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矿山测量在在矿床勘探阶段、矿山建设阶段、矿山生产阶段和当矿山报废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尤其在矿山生产阶段对矿井生产测量进行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才能保证安全、经济、合理地最大限度采出有用矿物,因此,测绘是矿山储量年报编制的前提。根据参与储量年报评审工作的几年来看,储量年报编制工作是在矿物采出后进行编制,储量年报编制单位进行的测量工作严重滞后于矿井生产。矿井开采有其特殊性,矿物在采出后,现有的设备和人员无法再进入采场,不能够重新测量。即使能够进入测量,由于采场冒落变形,也失去测量的准确性,并且,储量年报编制需要的要素随着采场的变形和冒落基本上全部灭失,比如煤层的厚度变化情况,储量的地质损失、开采损、厚度损失、面积损失等,不能准确反映矿井的生产情况和储量保有、损失情况。建议测量工作先期进入,尤其是回采工作面的测量,只有随采随测,随掘随测,才能准确反映出煤矿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储量的实际损失情况。
3.2 回采率测定和计算是年报编制的核心
煤矿回采率是指煤矿所开采出来的的原煤占它可采储量的百分比。煤矿回采率有三个指标:工作面回采率、采区回采率和全矿井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为工作面采出量和工作面动用量的百分比。工作面采出量为工作面范围内的实际采出量(工作面的工业储量扣除工作面的落煤损失、面积损失和厚度损失)来确定。工作面动用量为工作面的动用量即工作面范围内的所有工业储量。工作面回采率是采区回采率计算工作面损失的主要依据。全矿井回采率是指全矿井的采出量和全矿井可采储量的百分比。采区回采率是指采区采出量和采动用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采区回采率=工作面的采出量÷(工作面采出量+损失量+摊销量)×100%。工作面的采出量为工作面的工业储量和实测的工作面回采率相乘所得。损失量包括标准工作面巷道煤柱和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损失量为工作面工业储量减去采出量)。摊销量包括采区巷道煤柱、地质水文损失和采区内边角三角煤分摊到标准工作面的储量。根据实际开采情况,采区设计和规划多不规则,采区内所有工作面的长度尤其是工作面的推进长度不可能一致,因此任何一个工作面的工业储量和采出量都不同,如果工作面长度一致,必须按推进长度的比例来摊销损失量。采区回采率是年报编制的核心数据,从这几年的储量年报编制情况来看,矿井采出量计算相对准确,但矿井动用量计算误差较大,方法不正确。主要原因为矿井摊销量计算不科学,采区损失量只计算了回采长度的工作面巷道煤柱,没有摊销采区巷道煤地质水文损失和采区内边角三角煤损失。(所有储量年报把工作面巷道煤柱记为摊销量)动用量正确的计算方法应由采出量和采区回采率反算求得。
4.储量分类和调整
矿井在设计开采前期和开采阶段,矿井都进行了勘探、设计等工作,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分类标准,矿产资源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从这几年的储量年报编制情况来看,多数储量分类不正确,尤其是煤柱、地质水文和边角三角煤的损失的储量,不按储量分类标准标注或标注错误。从多年评审的储量年报看,编制单位由于储量分类概念不清楚,资源储量“损失”或“摊销”后,就在储量估算图中把相应的资源储量标为空白区,多数报告在工作面回采后,编制单位把损失的巷道煤柱储量和回采块段一起划为“采空区块段”。我市某一大矿甚至把工业广场和井筒保护煤柱标为空白区,使矿井的开采信息消失。这样在以后的矿区地表的利用和采空区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随着将来开采技术的提高,部分损失和摊销的储量级别还可能提高,对将来矿物的采出增加难度和勘查工作量。
5.图件的规范化
先开采后制图是煤矿开采的通病,煤矿企业多数是“跟图”,即根据井下巷道和工作面布置完成后再制作相关图件,而不是根据开采设计施工,或根本没有设计。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储量分类划分也不可能规范,没有采区划分,没有采区界限,造成储量年报编制工作困难加大。因此矿山企业规范生产、规范设计是储量年报编制的重要条件。
6.结语
科学合理地进行矿山储量年报编制是矿产资源动态管理的基础工作,矿山企业规范生产、同时编制单位要和矿山企业密切配合,在企业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及时进行测量,掌握储量年报编制所需数据,修正地质勘查不准确的数据,才能准确计算矿产资源的勘查增减量。科学测定资源回采率,准确计算采区动用储量,进行正确的储量分类并规范制图,这样,储量年报才会更规范。
参考文献
[1] 余永圻.煤矿开采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储家繁.矿山测量现状及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12.(23):85-86
[3] 张吉春.提高回采工作面工效途径的研究[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2004(2)
[4]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作者簡介
秦玉红(1971.5— ),男,山西省晋城市人,助理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现任晋城市地质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煤矿测量、煤矿储量年报评审、回采率考核等工作。
[关键词]储量年报编制 测量 回采率 储量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15-01
1.引言
国土资源部2006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87号),针对国家矿产资源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大力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运用技术、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矿产开发全程动态监督管理,促进企业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土资源部印发了《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3号),从内容到形式以及技术上进一步规范了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及评审的要求,使近几年的储量动态管理和矿山储量年报的编制及评审工作得到基本的统一和完善。从2007年开始至今组织和参与晋城市矿山储量年报的评审工作,针对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和评审的体会,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采矿、勘查、测量等知识,提出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和评审中应把握的要素和重点要求,供参考和使用。矿山储量年报是全面掌握煤矿开发利用现状、更新矿山储量的基础资料、实现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2.储量年报依据
矿山储量年报是融合管理和各种技术,包括采矿、勘查、测量等,矿山储量年报就是既要符合管理和需要,又要符合采矿、勘查、测量等的规范要求。因此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编制。评审工作也要对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审查。
3.储量年报编制基础与核心内容
3.1 测量是年报编制的基础
矿山测量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矿山开发开采的各个阶段处于前期前沿的位置,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矿山测量在在矿床勘探阶段、矿山建设阶段、矿山生产阶段和当矿山报废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尤其在矿山生产阶段对矿井生产测量进行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才能保证安全、经济、合理地最大限度采出有用矿物,因此,测绘是矿山储量年报编制的前提。根据参与储量年报评审工作的几年来看,储量年报编制工作是在矿物采出后进行编制,储量年报编制单位进行的测量工作严重滞后于矿井生产。矿井开采有其特殊性,矿物在采出后,现有的设备和人员无法再进入采场,不能够重新测量。即使能够进入测量,由于采场冒落变形,也失去测量的准确性,并且,储量年报编制需要的要素随着采场的变形和冒落基本上全部灭失,比如煤层的厚度变化情况,储量的地质损失、开采损、厚度损失、面积损失等,不能准确反映矿井的生产情况和储量保有、损失情况。建议测量工作先期进入,尤其是回采工作面的测量,只有随采随测,随掘随测,才能准确反映出煤矿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储量的实际损失情况。
3.2 回采率测定和计算是年报编制的核心
煤矿回采率是指煤矿所开采出来的的原煤占它可采储量的百分比。煤矿回采率有三个指标:工作面回采率、采区回采率和全矿井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为工作面采出量和工作面动用量的百分比。工作面采出量为工作面范围内的实际采出量(工作面的工业储量扣除工作面的落煤损失、面积损失和厚度损失)来确定。工作面动用量为工作面的动用量即工作面范围内的所有工业储量。工作面回采率是采区回采率计算工作面损失的主要依据。全矿井回采率是指全矿井的采出量和全矿井可采储量的百分比。采区回采率是指采区采出量和采动用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采区回采率=工作面的采出量÷(工作面采出量+损失量+摊销量)×100%。工作面的采出量为工作面的工业储量和实测的工作面回采率相乘所得。损失量包括标准工作面巷道煤柱和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损失量为工作面工业储量减去采出量)。摊销量包括采区巷道煤柱、地质水文损失和采区内边角三角煤分摊到标准工作面的储量。根据实际开采情况,采区设计和规划多不规则,采区内所有工作面的长度尤其是工作面的推进长度不可能一致,因此任何一个工作面的工业储量和采出量都不同,如果工作面长度一致,必须按推进长度的比例来摊销损失量。采区回采率是年报编制的核心数据,从这几年的储量年报编制情况来看,矿井采出量计算相对准确,但矿井动用量计算误差较大,方法不正确。主要原因为矿井摊销量计算不科学,采区损失量只计算了回采长度的工作面巷道煤柱,没有摊销采区巷道煤地质水文损失和采区内边角三角煤损失。(所有储量年报把工作面巷道煤柱记为摊销量)动用量正确的计算方法应由采出量和采区回采率反算求得。
4.储量分类和调整
矿井在设计开采前期和开采阶段,矿井都进行了勘探、设计等工作,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分类标准,矿产资源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从这几年的储量年报编制情况来看,多数储量分类不正确,尤其是煤柱、地质水文和边角三角煤的损失的储量,不按储量分类标准标注或标注错误。从多年评审的储量年报看,编制单位由于储量分类概念不清楚,资源储量“损失”或“摊销”后,就在储量估算图中把相应的资源储量标为空白区,多数报告在工作面回采后,编制单位把损失的巷道煤柱储量和回采块段一起划为“采空区块段”。我市某一大矿甚至把工业广场和井筒保护煤柱标为空白区,使矿井的开采信息消失。这样在以后的矿区地表的利用和采空区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随着将来开采技术的提高,部分损失和摊销的储量级别还可能提高,对将来矿物的采出增加难度和勘查工作量。
5.图件的规范化
先开采后制图是煤矿开采的通病,煤矿企业多数是“跟图”,即根据井下巷道和工作面布置完成后再制作相关图件,而不是根据开采设计施工,或根本没有设计。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储量分类划分也不可能规范,没有采区划分,没有采区界限,造成储量年报编制工作困难加大。因此矿山企业规范生产、规范设计是储量年报编制的重要条件。
6.结语
科学合理地进行矿山储量年报编制是矿产资源动态管理的基础工作,矿山企业规范生产、同时编制单位要和矿山企业密切配合,在企业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及时进行测量,掌握储量年报编制所需数据,修正地质勘查不准确的数据,才能准确计算矿产资源的勘查增减量。科学测定资源回采率,准确计算采区动用储量,进行正确的储量分类并规范制图,这样,储量年报才会更规范。
参考文献
[1] 余永圻.煤矿开采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储家繁.矿山测量现状及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12.(23):85-86
[3] 张吉春.提高回采工作面工效途径的研究[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2004(2)
[4]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作者簡介
秦玉红(1971.5— ),男,山西省晋城市人,助理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现任晋城市地质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煤矿测量、煤矿储量年报评审、回采率考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