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桐欣有凤来仪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世初见


  1949年4月,钱穆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前往教学。自15岁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钱穆就立志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不久,华侨大学迁往香港。
  战乱中,流落香港的青年很多,他们流离失所、无处问学。钱穆决心办学,他联合几个内地学者创办了新亚书院,自任校长。
  书院资金困难,流亡青年缴不出学费,教授领不到薪水。虽步履维艰,但理想与热情越来越炽盛。
  那一年流落香港的,还有胡美琦。父亲胡家风曾任江西省政府主席。1949年,在厦门大学教育系读书的她,随家人来到香港。一次聚会上,胡家风结识了钱穆,遂让胡美琦到新亚书院继续读书。
  在中国文化史课上,胡美琦见到了钱穆,个头不高,温文尔雅,看似瘦弱,一口洪亮的无锡话却非常有震撼力,讲起历史、文化,眼睛炯炯有神。从他的身上,她感受到了巨大的能量。
  课余,钱穆经常和学生一起散步、爬山,在途中也不忘教诲学生:“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的学者!”他的积极乐观和蓬勃的生命力深深感染了胡美琦。由敬畏到仰慕,一颗种子就此埋进胡美琦的心里。
  一年后,胡美琦随父亲去了台湾省,在台中师范学校图书馆工读。

困境陪伴


  1951年,新亚书院进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来源断绝,钱穆到台湾筹募捐助。受邀在一所学院演讲时,新建的礼堂顶部突然坍塌,他的头部被砸中,当场昏迷。
  得知钱穆在台中养伤,胡美琦赶来探望,并对他悉心照顾。朝夕相处,她由仰慕转向爱慕,他则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温暖。她朝气蓬勃,有学识,有教养,对历史、文化心怀执著,也让他无比欣赏。
  短短四个月,情愫像花木一样在彼此心中生长,生命变得坚韧、充盈。钱穆返港后,受他影响,胡美琦决心走教育之路,进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育系就读。1954年毕业后,她飞赴香港,不顾世俗羁绊,选择照顾他、陪伴他。
  像一束光,照亮了万千个黯淡时刻。焦头烂额的事奇迹般地迎刃而解,先是新亚书院得到当时的港英政府承认,再是钱穆的教育理想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赞助。后来,新亚书院又在一家基金会的捐建下,有了新的校舍。多年心愿终于实现,与此同时,内地沧桑巨变,钱穆知道,原先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1956年,钱穆决定与胡美琦结婚。他心怀感激,亲自撰联:“劲草不为风偃去,枯桐欣有凤来仪。”在给学生余时英的信中,他说:“穆之婚事,实非得已。以垂老之年,而饮食居处,迄少安顿,精力有限,甚何能久。惟美琦以盛年作此牺牲,私心甚望其能继续治学,勿专为家庭琐务毁耳。”
  事实上,她不只是贤内助,也是他的同道和知己,非但没有让家庭琐事绊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相反,在他的引导下,她的学问也日趋精进。
  生活步入正轨,钱穆精神振作,办学成就随之而来。1963年,在港英政府的主导下,新亚书院与其他两家书院合并,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政治飓风刮来,香港变得动荡不安。一心只想著书立说的钱穆决定移居台湾。选址后,胡美琦亲自绘图设计,钱穆为新居所命名为“素书楼”。岂料,蒋经国为表诚意,已安排了兴建一事,钱穆无从推辞。

学术传承


  定居台湾后,钱穆受邀担任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胡美琦也在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史课程。
  素书楼成为青年学生的问学圣地,“一园花树,满目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楼前楼后,胡美琦精心栽种了红枫树、黄金竹,庭园里是钱穆最喜欢的茶花。清幽的花香中,他全力讲学、著书。她默默操持家务,为他做他最爱穿的唐装。他不爱去医院,她就找医生配制药丸。为了接送他出行,她特意去学了开车。
  82岁时,钱穆大病一场,眼疾也日益严重,几近失明。醫生禁止他长时间看书,亲戚朋友也劝胡美琦限制他写作,但胡美琦深知,离开学问和教育,才是最令他痛苦的。为了支持钱穆,她辞掉教职,帮他读稿、改稿。1986年,91岁高龄的钱穆在胡美琦搀扶下,结束了最后一课,他给学生的临别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告别杏坛,却没有告别教育,他忧心于青年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的日渐低落,她为他创办了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楼廊上,他们谈学问、聊人生,所有的谈话,她都精心做了整理。她要把他的智慧与学识,留给青年一代,这便是后来出版的《楼廊闲话》。
  1989年,她陪他去香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40周年庆典。一同散步时,他突然握紧她的手,兴奋地说:“我今天发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回家后,我要写篇大文章了!”回台后,他口述,她执笔,完成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的初稿。
  当时,钱穆已陷入“素书楼风波”—— 台湾“立法委员”陈水扁指责他侵占公共财产,要求收回素书楼,逼他们迁出。
  “学术自有公论,人格不容污蔑”,为了尊严,胡美琦毅然提出“宁愿迁出素书楼,而不愿住下去徒遭羞辱”。钱穆称赞她所说是“得道之言”。然而,搬家后仅仅三个月,钱穆就离开了世界。
  三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她深知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心胸抱负。依钱穆遗愿,胡美琦将他安葬回大陆故土,太湖西山湖滨山坡的景色,正和他们在香港家中时远眺的一样。
  2002年,素书楼恢复旧貌,定名为“钱穆故居”,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主持典礼时亲自向胡美琦道歉,还钱穆以清白。此后,她全身心投入整理他的全集。连续几年,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点,2010年, 2000万字的《钱宾四先生全集》(钱穆,字宾四)在大陆出版,依照他的心愿,“一字不改,繁体直排”。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钱穆的学术思想,被称“博大精深,举世无能出其右者”,而没有胡美琦,便没有他辉煌的晚年。
  钱穆生前所托已悉数完成,2012年3月,胡美琦病逝,香港中文大学的讣闻是:“胡美琦为照顾钱先生,遂辞教职,为钱先生于教育及著述上创下不朽的丰功伟业,厥功至伟。”
  因为钟情与执著,彰显他的学术思想成为她一生的意义。爱还在延续,那些不朽著作就是证明。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李格是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自信且谦逊。 “徐工梦”里蕴涵着2.5万徐工人把责任扛上肩,4900名党员和百余名干部冲锋在前,以“三严三实”精神,带着大伙奋勇向前的坚定信心。徐工集团经历过快速崛起的黄金十年,也面对着近年持续的行业低谷,但李格始终充满信心,她说:“国家提出工业4.0,我们要看准目标坚定地走下去。爬坡过坎,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实现梦想。”把思想工作渗透
期刊
2018年9月,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迎来首位华裔主席温麟衍,这位8岁移民美国的80后女孩资历不深,但阅历不浅。她的坚定、勇敢和仁爱刷新着华裔印象。沿着理想,稳健行走  温麟衍1981年出生于上海,8岁随父母前往美国。飞机落地,全家的积蓄只有40元人民币,靠着医疗补助计划、粮食券和计划生育联合会的健保来生活。  初到美国的温麟衍患有严重的哮喘,经常夜半时分因呼吸困难而入院。接诊的是一
期刊
一心做个好医生  1997年7月的井冈山医专校园里,21岁的郭璐萍在白求恩雕像前留下毕业留影,离别的忧伤难掩她即将成为白衣天使的兴奋。回到家乡江西省峡江县,她如愿成为砚溪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前去报到那天,一家人送她到村头乘车。父亲郑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布包给她,并叮嘱她上车后再看。  家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郭璐萍打开包裹,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安静地躺在里面。扉页上父亲手书的一行遒劲的字映入眼帘:“做个好医
期刊
她们,展示了南京女性的美好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女性。  南京市妇联推举了几位“南京最美女性”的故事,期待以此激励更多女性争做时代大潮的追梦人、美丽南京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巾帼力量。    了不起的终身义工  喻小萍(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万家欢”志愿服务队总队长、党支部书记,东方天郡小区妇联主席)  2016年的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江苏省共4人获得,喻小萍为南京唯
期刊
为了过年,从从的父母早早就开始忙碌了。退休后,两位老人为了照顾外孙女乐乐从徐州来到南京。虽然身在异乡,一家人还是在一次次升腾的烟火味中找回了家乡的滋味。过年,更是一场美食盛宴。  过年包饺子是全家最热闹的时候。有些菜蔬是从从母亲自己种的,她清洗并剁碎后,从从和女儿帮着拌饺子馅、擀面皮,其他人唠着闲话包着形态各异的饺子。从从说,饺子馅里的“味精”很特别,那是用破壁料理机把螃蟹壳打碎晒干做成的,吃起来
期刊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39岁的他自费30万元,带着18首原创歌曲,在南京医科大学体育馆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不仅圆了年少时的梦,更让妻子和现场所有人感动不已。网友们纷纷评论:作为一名医者,他不仅医治了病人,更成功救治了自己。他就是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秦超。  秦超坦言:“在负重中前行,不忘梦想和期待,生活才容易变得轻盈和从容。我的个人演唱会,就是要感谢妻子,
期刊
用微笑迎接苦难  索尼娅·索托馬约尔是美国三位女性大法官之一。早年,父母从波多黎各移民美国,一家人住在布朗克斯贫民窟。  索尼娅7岁那年突然晕倒,医生诊断她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并且已经很严重,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最让人心痛的是,医生预测她只能活到40岁。  回到家里,母亲拉住索尼娅的手说:“孩子,你必须坚强,努力活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索尼娅明白,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就要勇敢迎上去。从此以后,索尼
期刊
整理家务时,橱柜底部露出了一个塑料袋。打开后,我惊讶地发现,一封封信平整地叠放在一起,都是20多年前我在苏州读书期间陆续收到的。虽然这些信因岁月留痕而显得陈旧、灰暗,却依然散发出一股温馨味道。  父亲的信居多,还有哥哥姐姐的。大哥大姐的信中隐藏着父亲的口吻,想必是他们充当了“二传手”,传递着父母的爱和牵挂。这些家信让我再次感受到,我是这个家庭的宠儿。  我重读了父亲的来信,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父亲对
期刊
停步思考转型  在进入梦领域创业之前,许瑶在国外担任心理学老师,“那个时候没有理想,就想过安安稳稳的生活。”  2014年年底,许瑶接触到了“轻心理”概念,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极易出现情绪问题,并且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发泄。”  身边有不少人受心理问题困扰,许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2015年年初,许瑶将“轻心理”这一概念带回了国内,创办了InMe心迹心理服务
期刊
一个母亲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她的孩子们飞得又高、又远、又坚强。  ——张淑琴  在中国,太阳村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子,而是一个家。她带着上万名孩子,把陪伴与养育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扛在自己肩上,整整22年。年近七旬的她为了让孩子们有家可归,让两个女儿辞职来帮忙,她说:“这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坚持的工作,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她,叫张淑琴。把光明带给孩子们  22年前,张淑琴在陕西省监狱局任内刊记者、副主编。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