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现阶段城市规划从物质性规划向社会综合性规划转变的现实,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也必须实现从偏重绘图设计能力到绘图设计与研究分析能力并长的转型。文章结合“环境艺术”和“城市园林绿地规
划”两门课程中各8学时的实验课程设计,分别从微观场地设计和宏观规划决策两个层面,探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验课程 场地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艺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4-0020-05
广东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工科类专业,在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设计轻研究的问题。按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但语言表达、解决问题以及项目综合把握等能力均较差,以至近几年最优秀的学生只能在大规划设计院做绘图员。因此,基于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呈下降趋势的现实以及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欠缺,其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结合“环境艺术”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两门课程中各8学时的实验课程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实验课提升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新背景下社会对城市规划人才的新要求
1.城市规划理论与范式的转变要求专业人才理论功底与设计能力并长
1945年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二战后西方早期传统城市规划是作为物质空间形态设计活动的,二战后期则对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和设计化倾向、对城市规划漠视社会性、对空间环境决定论、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咨询的缺乏、对蓝图式规划等等提出一系列批判。至此,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城镇规划从设计到科学、从物质技术性规划到社会综合性规划的转变。基于以上转变,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形态设计,要求以大量的前期研究为基础和支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则是物质形态设计与理论功底并长、图面表现需要经过研究分析形成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念的支撑。学校按传统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高级别、大规划设计院的要求。
2.“先底后图”的规划思维要求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我国2005年出台的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顺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新阶段的新要求以及政府角色功能的转变,要求城市规划改变以往“重图不重底”的思维,以充分研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和条件为支撑,再寻求与之相对应的规划战略、对策和发展蓝图,即要求规划思维从“先图后底”到“先底后图”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要求规划者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3.各种非法定的新规划类型要求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现阶段新的规划类型层出不穷,规划方法、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传统法定规划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划等类型尽管具有较为完善和法定的编制标准规范,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前瞻眭为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必然要求具有创新性。另外,各种新出现的非法定规划类型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行动规划等还没有固定的规范标准提供参照。因此,新的社会需求环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和创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应对以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提高学生应对新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偏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贯穿研究方法的教授和研究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
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实验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如图1所示,一般的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A观察/描述阶段;B分析阶段;C解释/假设阶段。根据三个阶段组织顺序的不同,研究分为两大类:即按照A—B—c顺序的归纳式研究和按照c—A—B顺序的演绎式研究。不过,实际的研究过程可能是图1的单个循环、也可能包括多个循环;可能采用归纳法或演绎法中的一种思路,也可能同时采用两种思路。
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实验中,即通过以上A提出研究命题、B选择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c解释结果的思路进行实验设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思考习惯。下面以“环境艺术”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两门实验课程为案例,分别从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着眼,介绍培养学生微观场地设计和宏观专项规划的一般研究思维和习惯的过程。
三、微观场地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实验课程设计
现场观察法是城市规划专业微观场地设计最常用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通过现场观察法,能够学习已建成景观的设计手法,为今后的规划设计积累案例经验;也能运用所学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考评场地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指导和思路。
1.以广场调研为例构建微观场地设计研究的基本框架
通过广州已建成城市广场的现场观察,结合使用的实际特征和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考评城市广场,发现和提炼其规划设计中的成功失败要素并总结其原因,一方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已讲授的有关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已建成广场的特征,观察和分析内容包括:周边关系(广场与道路、建筑的关系以及周围建筑的类型);交通组织;功能分区;空间尺度分析(可利用高宽比理论、外部模数理论、十分之一理论);主要使用者与主要活动分析;设计要素分析:植物(植物的功能、种植形式、设计手法等);色彩(整体色调、主色与配色);水景(主要形式与功能:主景、局部主景、配景);地面铺装(铺装图案、配色、选材);环境小品及设施(亭、花架、廊架、座椅、花池、树池、街灯、时钟、景石、垃圾桶、指示牌、雕塑等)。
2.以现场观察法为主,综合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
微观场地研究获取数据的方法以现场观察和测绘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查阅、访谈、照相、速写、计数等多种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学生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一手或二手资料和数据。
第一,相关文献查阅。包括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和案例、所要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和相关图件(城市地图、平面图、google航空影像图、三维立体图等)。
第二,现场观察和记录。借助相机、速写、草测、计数、笔记等方式记录现场所看到的人和广场的互动关系、广场的规划设计特征等。
第三,现场访谈。选取典型的场景和使用场景的典型的人群,结合事先准备的访谈提纲,向他们了解使用广场的情况:包括主要的行为模式、评价和进一步的需求。
3.以图纸和影像处理,表达数据分析过程与结果
现状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完成研究任务所需 要的数据。而本实验的研究任务即是调查城市广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那么所需要的数据就是描述城市广场特征的相关信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本研究中的数据不是通常所谓的用数学方法处理的数据,而是图纸与影像信息;处理这类“数据”的方法则更多是以各类分析图和影像图来表现。主要包括:分析图(区位或周边关系、交通组织、功能分区);草测图(总平面图、局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铺装构成);效果图(局部透视、环境小品速写)以及辅助说明的照片等影像资料。
4.规范调研报告写作思路,提高学生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的能力
按照规范的研究报告写作要求和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研究背景。简述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二,方法。说明用什么方法取得研究成果(现场调查、测量等);第三,结果。分类或对比阐明调研成果(文字、图表相结合);第四,结论。总结研究成果(主要发现和结论),提出现有的成就(合理的规划设计原则、手法、模式等)和存在的问题;第五,建议与讨论。说明按照你的结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及提出合理设计方案。
通过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的界定,学生既掌握了城市广场类的景观设计所要运用的主要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将相关理论和方法用于检验已建成的案例,从中发现经验和不足;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现场观察法的一般思路和实际做法,用自己的语言和分析方法表达和提炼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宏观规划决策研究能力的培养——“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课程设计
过去的城市规划具有强烈的计划色彩,将社会上所有人的需求视为同一和均质,而事实上人与生物一样是多样化的,不同经济社会属性人群对城市需求不同。因此,规划需要考虑各方要求,协调各种利益。基于此,我校学生迫切需要在学习中融入社会规划的相关研究方法。前面在“环境艺术”实验中已经初步涉及相关的内容,即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访谈广场的使用者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偏好和行为特征,初步了解规划设计需要为不同类别人群服务的思想。本实验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尺度和调查人群,训练学生使用问卷工具获取规划信息和数据的方法。
1.以城市绿地使用调查为例,构建宏观规划决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社会不公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公共设施(公园、绿地、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规划及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政府力量的有效介入,保证作为公共物品的公共设施的公平合理分布,以维护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城市绿地特别是与居民日常休憩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绿地,就是一种具有公共设施属性的公共资源,要达到布局公平合理,必须要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等。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中最普遍和大量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最适合用于了解社会群体各项特征的方法。因此,本课程结合“城市园地绿地规划”的授课重点和大纲要求,重点培养问卷调查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了解居民对绿地的总体态度;第二,了解居民对绿地使用的总体特征和社会分异特征,包括:使用动机或目的;使用偏好或需求;使用特征或模式;使用趋势;使用评价(体验或感受);影响使用的因素;第三,使用者社会经济特征。
2.围绕问卷调查法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研究设计能力及严谨治学的态度
问卷调查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严谨的工作程序和科学方法,本课程从以下环节培养学生研究设计能力及严谨治学态度。第一,问卷设计;第二,预调查和问卷修正;第三,街头拦截式的问卷发放和回收;第四,SPSS问卷数据录入,表头设计、变量设计、检录。以上每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并设定审核程序,保证工作过程的严谨性。
3.数据统计软件与地理信息软件结合。培养学生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的能力
传统工科城市规划的学生擅长运用各种绘图软件和技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多数学生都能自费到校外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但是,实际工作单位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绘图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处理其他数据的能力,包括人口、经济数据、土地及问卷调查数据(如新农村规划就明确要求有问卷调查的环节)等等;另外,由于GIS技术既能处理空间属性数据,又能处理其他属性数据,在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也是必须的。
本实验课程即弥补其他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特别设计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环节学习使用这类软件,具体包括:EXCEL、SPSSl3.O和GIS9.2。SPSS分析主要包括数据排序、均值比较、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同时包括各分析结果的图表输出;ExcEL用于数据整理和图表输出;GIs9.2用于分区差异、街道差异等与空间相关的分析以及地图输出。
4.明晰分析思路。训练学生从研究结果中提升规划决策的能力
将本试验的研究思路置于绿地系统规划的总研究框图内,如图2所示:虚线框内为本实验设计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思路,虚线框外为与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其它层面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设计框图的总体展示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实验的意义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思路。
概括而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市域层面,二是城区层面。市域层面的绿地性质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发挥的主要是生态效应,承担的主要是控制城市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功能。因此,该层面的规划方法适合用生态规划的方法,如景观生态学方法、“反规划”理念、生态决定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城区层面的绿地性质主要是城市公共物品的属性,发挥的主要是社会效应,承担的主要是作为居民日常休憩场所的社会功能;因此,该层面的规划方法适合用社会规划的方法,通过规划对象(绿地)服务能力的客观评价和使用主体(居民)主观行为的特征研究和差异性研究,最终实现作为公共物品的绿地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空间的公平兼顾效率的供给目标。其中,绿地使用主体(居民)主观行为的群体特征和社会分化特征是本专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具体从调查、分析和规划三个层面完成目标。
第一,调查层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中心城区居民对绿地现状的整体评价、使用绿地的行为特征和将来对绿地的消费需求。
第二,分析层面。通过分析回收问卷的数据,总结城市居民在对绿地的评价、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特征、街道差异特征和社会群体差异特征;并将研究结论与城市绿地布局和社会空间相结合,进一步用于指导规划。
第三,规划层面。将主客观的研究数据结合,根据社会空间分布和社会群体消费特征,从重点布局空间、重点建设类型和重点建设设施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和建议。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两门课程实验,分别训练学生现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城市规划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应用于微观场地设计与宏观规划决策两个层面。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更多地关注到物质形态设计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决策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验课程 场地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艺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4-0020-05
广东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工科类专业,在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设计轻研究的问题。按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但语言表达、解决问题以及项目综合把握等能力均较差,以至近几年最优秀的学生只能在大规划设计院做绘图员。因此,基于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呈下降趋势的现实以及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欠缺,其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结合“环境艺术”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两门课程中各8学时的实验课程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实验课提升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新背景下社会对城市规划人才的新要求
1.城市规划理论与范式的转变要求专业人才理论功底与设计能力并长
1945年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二战后西方早期传统城市规划是作为物质空间形态设计活动的,二战后期则对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和设计化倾向、对城市规划漠视社会性、对空间环境决定论、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咨询的缺乏、对蓝图式规划等等提出一系列批判。至此,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城镇规划从设计到科学、从物质技术性规划到社会综合性规划的转变。基于以上转变,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形态设计,要求以大量的前期研究为基础和支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则是物质形态设计与理论功底并长、图面表现需要经过研究分析形成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念的支撑。学校按传统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高级别、大规划设计院的要求。
2.“先底后图”的规划思维要求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我国2005年出台的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顺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新阶段的新要求以及政府角色功能的转变,要求城市规划改变以往“重图不重底”的思维,以充分研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和条件为支撑,再寻求与之相对应的规划战略、对策和发展蓝图,即要求规划思维从“先图后底”到“先底后图”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要求规划者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3.各种非法定的新规划类型要求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现阶段新的规划类型层出不穷,规划方法、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传统法定规划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划等类型尽管具有较为完善和法定的编制标准规范,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前瞻眭为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必然要求具有创新性。另外,各种新出现的非法定规划类型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行动规划等还没有固定的规范标准提供参照。因此,新的社会需求环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和创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应对以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提高学生应对新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偏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贯穿研究方法的教授和研究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
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实验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如图1所示,一般的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A观察/描述阶段;B分析阶段;C解释/假设阶段。根据三个阶段组织顺序的不同,研究分为两大类:即按照A—B—c顺序的归纳式研究和按照c—A—B顺序的演绎式研究。不过,实际的研究过程可能是图1的单个循环、也可能包括多个循环;可能采用归纳法或演绎法中的一种思路,也可能同时采用两种思路。
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实验中,即通过以上A提出研究命题、B选择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c解释结果的思路进行实验设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思考习惯。下面以“环境艺术”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两门实验课程为案例,分别从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着眼,介绍培养学生微观场地设计和宏观专项规划的一般研究思维和习惯的过程。
三、微观场地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实验课程设计
现场观察法是城市规划专业微观场地设计最常用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通过现场观察法,能够学习已建成景观的设计手法,为今后的规划设计积累案例经验;也能运用所学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考评场地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指导和思路。
1.以广场调研为例构建微观场地设计研究的基本框架
通过广州已建成城市广场的现场观察,结合使用的实际特征和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考评城市广场,发现和提炼其规划设计中的成功失败要素并总结其原因,一方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已讲授的有关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已建成广场的特征,观察和分析内容包括:周边关系(广场与道路、建筑的关系以及周围建筑的类型);交通组织;功能分区;空间尺度分析(可利用高宽比理论、外部模数理论、十分之一理论);主要使用者与主要活动分析;设计要素分析:植物(植物的功能、种植形式、设计手法等);色彩(整体色调、主色与配色);水景(主要形式与功能:主景、局部主景、配景);地面铺装(铺装图案、配色、选材);环境小品及设施(亭、花架、廊架、座椅、花池、树池、街灯、时钟、景石、垃圾桶、指示牌、雕塑等)。
2.以现场观察法为主,综合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
微观场地研究获取数据的方法以现场观察和测绘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查阅、访谈、照相、速写、计数等多种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学生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一手或二手资料和数据。
第一,相关文献查阅。包括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和案例、所要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和相关图件(城市地图、平面图、google航空影像图、三维立体图等)。
第二,现场观察和记录。借助相机、速写、草测、计数、笔记等方式记录现场所看到的人和广场的互动关系、广场的规划设计特征等。
第三,现场访谈。选取典型的场景和使用场景的典型的人群,结合事先准备的访谈提纲,向他们了解使用广场的情况:包括主要的行为模式、评价和进一步的需求。
3.以图纸和影像处理,表达数据分析过程与结果
现状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完成研究任务所需 要的数据。而本实验的研究任务即是调查城市广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那么所需要的数据就是描述城市广场特征的相关信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本研究中的数据不是通常所谓的用数学方法处理的数据,而是图纸与影像信息;处理这类“数据”的方法则更多是以各类分析图和影像图来表现。主要包括:分析图(区位或周边关系、交通组织、功能分区);草测图(总平面图、局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铺装构成);效果图(局部透视、环境小品速写)以及辅助说明的照片等影像资料。
4.规范调研报告写作思路,提高学生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的能力
按照规范的研究报告写作要求和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研究背景。简述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二,方法。说明用什么方法取得研究成果(现场调查、测量等);第三,结果。分类或对比阐明调研成果(文字、图表相结合);第四,结论。总结研究成果(主要发现和结论),提出现有的成就(合理的规划设计原则、手法、模式等)和存在的问题;第五,建议与讨论。说明按照你的结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及提出合理设计方案。
通过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的界定,学生既掌握了城市广场类的景观设计所要运用的主要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将相关理论和方法用于检验已建成的案例,从中发现经验和不足;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现场观察法的一般思路和实际做法,用自己的语言和分析方法表达和提炼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宏观规划决策研究能力的培养——“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课程设计
过去的城市规划具有强烈的计划色彩,将社会上所有人的需求视为同一和均质,而事实上人与生物一样是多样化的,不同经济社会属性人群对城市需求不同。因此,规划需要考虑各方要求,协调各种利益。基于此,我校学生迫切需要在学习中融入社会规划的相关研究方法。前面在“环境艺术”实验中已经初步涉及相关的内容,即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访谈广场的使用者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偏好和行为特征,初步了解规划设计需要为不同类别人群服务的思想。本实验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尺度和调查人群,训练学生使用问卷工具获取规划信息和数据的方法。
1.以城市绿地使用调查为例,构建宏观规划决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社会不公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公共设施(公园、绿地、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规划及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政府力量的有效介入,保证作为公共物品的公共设施的公平合理分布,以维护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城市绿地特别是与居民日常休憩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绿地,就是一种具有公共设施属性的公共资源,要达到布局公平合理,必须要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等。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中最普遍和大量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最适合用于了解社会群体各项特征的方法。因此,本课程结合“城市园地绿地规划”的授课重点和大纲要求,重点培养问卷调查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了解居民对绿地的总体态度;第二,了解居民对绿地使用的总体特征和社会分异特征,包括:使用动机或目的;使用偏好或需求;使用特征或模式;使用趋势;使用评价(体验或感受);影响使用的因素;第三,使用者社会经济特征。
2.围绕问卷调查法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研究设计能力及严谨治学的态度
问卷调查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严谨的工作程序和科学方法,本课程从以下环节培养学生研究设计能力及严谨治学态度。第一,问卷设计;第二,预调查和问卷修正;第三,街头拦截式的问卷发放和回收;第四,SPSS问卷数据录入,表头设计、变量设计、检录。以上每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并设定审核程序,保证工作过程的严谨性。
3.数据统计软件与地理信息软件结合。培养学生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的能力
传统工科城市规划的学生擅长运用各种绘图软件和技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多数学生都能自费到校外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但是,实际工作单位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绘图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处理其他数据的能力,包括人口、经济数据、土地及问卷调查数据(如新农村规划就明确要求有问卷调查的环节)等等;另外,由于GIS技术既能处理空间属性数据,又能处理其他属性数据,在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也是必须的。
本实验课程即弥补其他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特别设计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环节学习使用这类软件,具体包括:EXCEL、SPSSl3.O和GIS9.2。SPSS分析主要包括数据排序、均值比较、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同时包括各分析结果的图表输出;ExcEL用于数据整理和图表输出;GIs9.2用于分区差异、街道差异等与空间相关的分析以及地图输出。
4.明晰分析思路。训练学生从研究结果中提升规划决策的能力
将本试验的研究思路置于绿地系统规划的总研究框图内,如图2所示:虚线框内为本实验设计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思路,虚线框外为与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其它层面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设计框图的总体展示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实验的意义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思路。
概括而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市域层面,二是城区层面。市域层面的绿地性质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发挥的主要是生态效应,承担的主要是控制城市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功能。因此,该层面的规划方法适合用生态规划的方法,如景观生态学方法、“反规划”理念、生态决定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城区层面的绿地性质主要是城市公共物品的属性,发挥的主要是社会效应,承担的主要是作为居民日常休憩场所的社会功能;因此,该层面的规划方法适合用社会规划的方法,通过规划对象(绿地)服务能力的客观评价和使用主体(居民)主观行为的特征研究和差异性研究,最终实现作为公共物品的绿地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空间的公平兼顾效率的供给目标。其中,绿地使用主体(居民)主观行为的群体特征和社会分化特征是本专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具体从调查、分析和规划三个层面完成目标。
第一,调查层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中心城区居民对绿地现状的整体评价、使用绿地的行为特征和将来对绿地的消费需求。
第二,分析层面。通过分析回收问卷的数据,总结城市居民在对绿地的评价、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特征、街道差异特征和社会群体差异特征;并将研究结论与城市绿地布局和社会空间相结合,进一步用于指导规划。
第三,规划层面。将主客观的研究数据结合,根据社会空间分布和社会群体消费特征,从重点布局空间、重点建设类型和重点建设设施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和建议。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两门课程实验,分别训练学生现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城市规划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应用于微观场地设计与宏观规划决策两个层面。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更多地关注到物质形态设计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决策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