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教主的语言骗术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学校,从其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条件来看,都只能给学生灌输一种“准军事化”的集体观念,灌输服从和纪律,培育“机器人格”。从家庭到学校,信念教育都归于失败,少年人的精神和心理诉求均难以满足。而李阳式的把偶像崇拜、心理安抚、成功诱惑和集体催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鸦片,很容易赢得少年人的痴迷。
  
  
  在有心理焦虑而信念阙如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骗子乘虚而入,一如在意志脆弱的时候,就会有心魔来魅惑。骗子下手的对象,往往是那些在需求方面相对弱势的群体。传销组织和地下博彩业选择急于发财的穷人。教育骗子选择初高中学生。学生是知识文化方面的弱势群体,因为“应试焦虑”,他们渴望得到一个速效的学习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学习难题,这跟中头彩一夜暴富的心理是一样的。而骗子总是利用人们急于获得成功的心理来下手。
  十几年前,一度出现过名目繁多的英语教学推销组织,他们像一阵风似地掠过,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赚一票走人”的做法,虽不道德,但也符合骗子的一般规律。总体上看,并无大的害处,所以,人们对他们就渐渐淡忘了。而大骗子要干什么呢?不仅赚一票,而且要把自己的劣性合法化和道德化,最终把自己打扮成英雄。这也是骗术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把骗子打扮成英雄而要让人相信,这并不太难。公众总是宁愿相信一个海阔天空的骗子,也不愿相信一个说出真相,却又跟他们自己一样的平常的人。过于平常的事物,不足以刺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假冒英雄的骗子,难的在于首先得让自己相信。首先他必须得自我催眠,相信自己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这样,就需要在一个普通的教学手段上面,挂上更多的附加价值,赋予更多的精神性的含量。于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孝道、爱心等价值体系与成功等心理诉求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道金光闪闪的符箓。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足以弄假成真的仪式。装神弄鬼永远是骗子的看家本领,无论是乡间的大神还是城里的教主。“疯狂英语”把学习当作一项传销活动来经营,主讲者的每一次“带功报告”,据说都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创造了一种怪异的仪式,通过集体狂吼乱叫,来赢得集体认同。“疯狂”仪式首先让人迷失心志,进而实施精神控制。疯狂吼叫造成的声音共鸣,反馈到吼叫者的耳中,形成集体迷狂的效应。他们甚至还提出了动员三亿人用流利英语打倒日本人和美帝国主义的精神目标,仿佛对着敌人吼叫,就能变成“精神原子弹”,摧毁目标。但这一“吼叫派”法术也并非李阳的原创,它无非是中世纪“鞭笞教”、19世纪的“颤栗派”、东方通古斯“萨满”巫术与现代商业传销术的混合体。这一罐浑浊的“精神液体”,被贴上教育和爱国的标签,到处贩卖。而病入膏肓的当下中国学校教育对此不仅无力抗拒,甚至病笃乱投医,拜倒在“疯狂”疗法的脚下。
  把口腔肌肉喊成了美国式的,膝盖和脊梁却依然是中国式的,习惯于弯曲和折服。这位“教主”式的人物,对“下跪”极度迷恋,面对齐刷刷跪倒的人群,有一种病态的快感。用歇斯底里代替热情,用妖里妖气的腔调代替正常的声音,用他病态畸形的人格,来扭曲教育。另一方面,病态的教主与病态的教徒,是天生的一对。被控制也有一种快感。在英雄与骗子真假难辨的时代里,这个“戏子-巫师-歇斯底里患者”混合而成的怪胎,轻而易举地成了“教育英雄”。
  少年追求外部的被控制,其症结在于家庭。大多数父母不能为子女树立道德榜样和精神典范,空洞枯燥和缺乏精神氛围的家庭,不能为少年提供精神家园。少年的人格发育只能依靠学校教育。而目前的学校,从其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条件来看,都只能给学生灌输一种“准军事化”的集体观念,灌输服从和纪律,培育“机器人格”。从家庭到学校,信念教育都归于失败,少年人的精神和心理诉求均难以满足。而李阳式的把偶像崇拜、心理安抚、成功诱惑和集体催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鸦片,很容易赢得少年人的痴迷。
  但是,这种类似于“鸡血疗法”刺激起来的效应,是短暂的,人的精神不可能长期处于那种亢奋状态,除非真的疯了。“饮鸩止渴”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难题。学生们所要面对的,依然是日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任务。“疯狂”仪式无非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次歇斯底里发作,或一次短暂的恶作剧式的宣泄。鲁迅在谈论这种装神弄鬼骗术的时候,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有效的人格教育依然是当下教育的一大难题。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绒线编织曾经是中国女性中最为普及的“手工艺术”,几乎到了人人能持针,个个会编织的境界。    绒线编织作为手工艺的一朵奇葩,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曾经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史上抹下重彩浓墨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化程度的节节攀升,风靡女性世界的绒线编织已风光不再,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笔者收藏的《编物初步》手册,正是这一段难忘历史的实物见证。 
期刊
笔者生于古城苏州,青少年时期也在苏州度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和故乡的情结,使我对江南水乡和古镇情有独钟。像周庄、甪直、同里、南浔、朱家角等,大都多次探访,并有记述。上海金山的枫泾,我曾途经驻足,但未及游览,最近得暇,便特地前往观光。  枫泾居于吴越交汇之处,建镇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一向有吴越名镇之称,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上海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她与其它江南古镇相仿,“小桥、流水
期刊
在我钟情的极少数画家中,有一位“敢为天下先”的长者,他的诗心让人感动,他为艺术所做出的“殉道”般的努力,让我静默悟对,其作品的色彩或绚烂或清醇或淡雅的鲜明风格让人难以忘却。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上海美协的“海平线”画展上,初次读到他的《荷》、《红叶小鸟》,就被那别样的韵味,优雅的情调所吸引。他舍弃传统笔墨,创造“独一无二”的制作手法,成为当时人们争议的焦点,他就是——陈家泠。  几年后,我在
期刊
烟斗  文/烟斗这玩意儿,吸起来较麻烦,随身带烟丝盒,吸时打开烟丝盒,取一撮烟丝装进烟斗,按结实,再点火燃着烟丝,方可吸烟,一桶吸罢,不过瘾,再那样程序重吸,不像吸香烟,拔出一支叼在嘴上,打火机一响,就可吸了,方便利索,对比之下,烟斗当然被淘汰了。  我不抽烟,可和烟斗却有一段“烟缘”,至今想想,也颇有趣。  1960年我在浦东南路塘桥西一所小学执教,秋季开学,调来了一位代课体育教师,姓汤,25岁
期刊
今年五月份我有幸成为中国和德国文化交流的使者,来到了德国北部的大城市汉堡,并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作为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我来说,乘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来到地球的另一侧,认识了许多原以为这辈子都遇不上的人,倒是一件蛮有点意思的事情。  那天,我下了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已经是德国时间晚上八点了,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走出飞机场,一看,汉堡的天空竟然还很亮,一点没有暗下来的意思。马路很干净,两旁的树木浓密,像
期刊
今年,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中,《你好香港》立于优秀纪录片奖一栏,这是导演陈真第三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即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了,之前是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千秋三峡》。1984年,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上海生活了20年的陈真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北京,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长纪录片创作,成为了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最早的参与者。他参与拍摄的有:系列片《黄河》、《中国人》、《周恩来》、《儿女英
期刊
五角场曾是上海“下只角”的代名词,是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失败的“杰作”。作为上海的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后它已成为代表杨浦区商业繁华的地标。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上海各界的关注,而今的五角场已名扬海外,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  早在民国18年(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实施《大上海计划》,筑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五条交通干道,俗称五角场。那时估计除了当地人以外,对于去上海旅游的人来说,
期刊
“青春”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词,它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人群集体对历史的缅怀有关。它虽然被无数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过、阐释过,但它由于特殊时代的印记总是让人怦然心动。唐颖的《初夜》就是这样一本记述那段复杂、多彩甚至动荡的时光的小说。  女性的成长是《初夜》的主要母题,这种成长与具体的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时代的一种符号特征。作品以蝶心(蝶来)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女人的几十年时间为跨度,以极其
期刊
江南的冬日总是阴冷潮湿,下午6点左右的天色更是透出几分落寞,夜未深,却已黑,人未眠,盼暖意。这个时刻,去老虎灶泡开水,冰凉的手指提着竹壳热水瓶,半截式绒线手套如何焐得暖,黑灯心绒棉布鞋踩在干硬的台硌路上,希望着脚快一点像开水一样热起来。  在定量供应的时代,晚饭后,家家的煤球炉子都早早地封了,最多留一个渐烬的煤饼,焐一小锅晚归人的饭菜。需用开水了,1分一瓶,就到老虎灶去泡。老虎灶半夜12点才打烊,
期刊
如今的娱乐圈是越来越流行拍“裸戏”,先是电影大片拼死了学习欧美的自由性爱,现在又轮到电影的兄弟电视剧。好像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两三个男女做爱的场景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似的。好像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两三个激情四溢的画面就显得我们堂堂中华民族还处在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似的。记住,我们堂堂中华民族在什么方面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飞机大炮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英语小说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拍裸戏当然也一样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所以别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