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教育理念直到如今也值得学习。本文从《论语》中探索其蕴含的教育和学习之法,尝试解决“建筑物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建筑物理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关键词] 建筑物理;《论语》;教学研究
一、引言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保留了孔子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关于教学的理念放在如今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为今人所用,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建筑物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人们对房屋建筑内、外环境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是一门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来完善建筑设计的课程,是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物理环境的学科。它主要从声、光、热三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建筑物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技术手段来优化建筑设计的方法。然而,目前的建筑物理教学存在着较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艺术、轻技术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对教学目的的不理解,进而学习上不求甚解,难以将技术手段合理地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因此,本文从《论语》中的思想出发,探索改善建筑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的开篇是《学而》篇,《学而》篇很短,只有十六章,每章不过几句话。第一句就是非常出名的一句,也是《论语》关于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然而仅仅从字面上理解经典的话,那便等于没读过,所以直译之后,应当再加以意译。
《说文解字》认为,“习,数飞也[2]”。朱熹以此解释“习”字:“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3]”。朱熹认为“习”字是学之不已之意,又引程子曰:“习,重习也”。可见朱熹所解“习”有不断重复所学之意,相当于今天的温习、复习等意,习的对象很显然是书本知识。然而古人还有君子六艺,如礼、乐、射、御、书和数,许多事仅用口习是无法进行的,即仅用温习、复习的方式就不行了,而需动用眼、耳、鼻、舌、身等诸多器官,因此,“习”字还有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是非演习、实习不可。
因此,在我们进行“建筑物理”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和实习。首先说复习,对于复习的改进,可以从每节课上课前的提问入手。在每节课或每周课开始的时候,抽出一段时间对上一期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对回答对或错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比如适当地将平时成绩与课堂提问挂钩。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温习,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对以往上课的内容查漏补缺,也是一种复习。至于实习,本校开设了“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实验”,提供了一周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将在课堂学习的知识在实践周中通过对建筑热环境的实地测量进行应用,极大地缓和“建筑物理”偏技术和与学生平时接触偏设计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技术知识与实际的设计知识加以结合。
接着是“不亦说乎”,字面上的意义是在课堂上学习了知识,自然要去反复实践实习,仅仅温习书本上的知识,算不得“习”。学习之后进行实习,就会感到高兴吗?答案是否定的。以传统六艺射箭为例,老师倾心教,学生认真学,随后自己拿着弓箭练习,这样也算是“习”,但仅仅这样便会高兴吗?我想大多数人无法从中得到快乐,甚至会感到疲惫和烦躁,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那么,是由于孔子的学习境界高所以才不累吗?显然并非如此。孔子如果学习射箭,那么他最高兴的应该是突然遇到外敌,这样才能手持弓箭去抗击敌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射”的真正用途。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学习后怎样才会使人感觉最不快乐?是学习后不温习功课?是学习后没有机会练习?都不是,是学习之后,没有用武之地,白白地学习,这才是让人最不高兴的。因此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学习进而有所得,最后能让自己在恰当的时机一展所学,这不就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因此,要想真正地实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后进行温习,期末进行实习,还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建筑物理”的作用。“建筑物理”作为一门理论课,大部分学生只对设计课程有兴趣,觉得偏技术理论的“建筑物理”对设计没有帮助,十分枯燥。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重与设计知识相结合,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物理”中存在着许多规范中的内容,但目前所用教材是2011版的,最新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是2016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是2013版,这两个版本都有很大的变动。热工方面是隔热和保温计算全部作了更新,书本上的公式和计算方法都已经过时,光学方面是采光标准和分区有了很大改变,虽然上课已经作了新规范的讲解,但课本的落后加大了学生温习的难度,需要进行更新。其次,“建筑物理”有许多实验课程,但课程大多只是简单地学习仪器的使用,目前需要将实验于设计、实践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掌握建筑物理的应用方法,充实自己的水平,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实现“不亦说乎”。
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其表面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對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好像是孔子的自我评价,然而这句话真正表达的是孔子的学习之法。
前文说的主要是教育之法,这句话则展示了孔子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放松自己,同时由于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有课程往往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是为了所谓的“分数”。但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丰富知识,为了获取能力,为了更好地生活,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
大多数学生在孩童时期接受的教育往往是以题海战术为主,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一来,即便最终学有所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步入具有很高社会声誉的大学,却很容易陷入迷茫,稍有挫折便会无法克服,浑浑噩噩。同时,从高中时期较严苛的环境来到大学校园较宽松的环境,就更易放飞自我。就算后来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却仍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难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人生自然无法取得进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了学习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将其应用到“建筑物理”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将十分有意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其中的重点,将其真正的含义用在上课、实习以及课后复习上,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评价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韩非.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于文斌.浅析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以《论语》为例[J].大众文艺,2019(14):221-222.
[5]李宁,王频.绿色建筑发展背景下的建筑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9(11):176-177.
[关键词] 建筑物理;《论语》;教学研究
一、引言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保留了孔子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关于教学的理念放在如今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为今人所用,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建筑物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人们对房屋建筑内、外环境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是一门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来完善建筑设计的课程,是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物理环境的学科。它主要从声、光、热三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建筑物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技术手段来优化建筑设计的方法。然而,目前的建筑物理教学存在着较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艺术、轻技术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对教学目的的不理解,进而学习上不求甚解,难以将技术手段合理地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因此,本文从《论语》中的思想出发,探索改善建筑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的开篇是《学而》篇,《学而》篇很短,只有十六章,每章不过几句话。第一句就是非常出名的一句,也是《论语》关于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然而仅仅从字面上理解经典的话,那便等于没读过,所以直译之后,应当再加以意译。
《说文解字》认为,“习,数飞也[2]”。朱熹以此解释“习”字:“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3]”。朱熹认为“习”字是学之不已之意,又引程子曰:“习,重习也”。可见朱熹所解“习”有不断重复所学之意,相当于今天的温习、复习等意,习的对象很显然是书本知识。然而古人还有君子六艺,如礼、乐、射、御、书和数,许多事仅用口习是无法进行的,即仅用温习、复习的方式就不行了,而需动用眼、耳、鼻、舌、身等诸多器官,因此,“习”字还有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是非演习、实习不可。
因此,在我们进行“建筑物理”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和实习。首先说复习,对于复习的改进,可以从每节课上课前的提问入手。在每节课或每周课开始的时候,抽出一段时间对上一期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对回答对或错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比如适当地将平时成绩与课堂提问挂钩。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温习,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对以往上课的内容查漏补缺,也是一种复习。至于实习,本校开设了“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实验”,提供了一周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将在课堂学习的知识在实践周中通过对建筑热环境的实地测量进行应用,极大地缓和“建筑物理”偏技术和与学生平时接触偏设计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技术知识与实际的设计知识加以结合。
接着是“不亦说乎”,字面上的意义是在课堂上学习了知识,自然要去反复实践实习,仅仅温习书本上的知识,算不得“习”。学习之后进行实习,就会感到高兴吗?答案是否定的。以传统六艺射箭为例,老师倾心教,学生认真学,随后自己拿着弓箭练习,这样也算是“习”,但仅仅这样便会高兴吗?我想大多数人无法从中得到快乐,甚至会感到疲惫和烦躁,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那么,是由于孔子的学习境界高所以才不累吗?显然并非如此。孔子如果学习射箭,那么他最高兴的应该是突然遇到外敌,这样才能手持弓箭去抗击敌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射”的真正用途。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学习后怎样才会使人感觉最不快乐?是学习后不温习功课?是学习后没有机会练习?都不是,是学习之后,没有用武之地,白白地学习,这才是让人最不高兴的。因此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学习进而有所得,最后能让自己在恰当的时机一展所学,这不就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因此,要想真正地实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后进行温习,期末进行实习,还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建筑物理”的作用。“建筑物理”作为一门理论课,大部分学生只对设计课程有兴趣,觉得偏技术理论的“建筑物理”对设计没有帮助,十分枯燥。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重与设计知识相结合,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物理”中存在着许多规范中的内容,但目前所用教材是2011版的,最新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是2016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是2013版,这两个版本都有很大的变动。热工方面是隔热和保温计算全部作了更新,书本上的公式和计算方法都已经过时,光学方面是采光标准和分区有了很大改变,虽然上课已经作了新规范的讲解,但课本的落后加大了学生温习的难度,需要进行更新。其次,“建筑物理”有许多实验课程,但课程大多只是简单地学习仪器的使用,目前需要将实验于设计、实践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掌握建筑物理的应用方法,充实自己的水平,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实现“不亦说乎”。
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其表面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對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好像是孔子的自我评价,然而这句话真正表达的是孔子的学习之法。
前文说的主要是教育之法,这句话则展示了孔子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放松自己,同时由于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有课程往往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是为了所谓的“分数”。但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丰富知识,为了获取能力,为了更好地生活,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
大多数学生在孩童时期接受的教育往往是以题海战术为主,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一来,即便最终学有所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步入具有很高社会声誉的大学,却很容易陷入迷茫,稍有挫折便会无法克服,浑浑噩噩。同时,从高中时期较严苛的环境来到大学校园较宽松的环境,就更易放飞自我。就算后来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却仍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难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人生自然无法取得进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了学习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将其应用到“建筑物理”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将十分有意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其中的重点,将其真正的含义用在上课、实习以及课后复习上,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评价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韩非.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于文斌.浅析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以《论语》为例[J].大众文艺,2019(14):221-222.
[5]李宁,王频.绿色建筑发展背景下的建筑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9(1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