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比例是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实质上就是解方程,所不同的是解比例首先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含有一个未知项的比例转化成学生熟悉且掌握了的方程。所以教材在内容呈现上是先给出解比例的意义,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换成方程,最后通过解方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这样安排,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习惯的。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总觉得,如果一味地按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流程安排教学,收效不是很好,具体反映在学生要么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要么对概念模糊不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如何在这简单枯燥的教学课堂中,赋予有趣的数学味儿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学得透彻深刻呢?
通过一系列的思索,我决定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试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天,上课伊始,我在进行简要的回顾性复习后,并没有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解比例的教学,而是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不知你们愿不愿意帮我想想办法。”
一听说帮老师解决问题,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愿意!”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几个性急的学生甚至大声嚷嚷:“老师,您快说说看吧,我们一定尽力帮你。”
我微笑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不过同学们的热情却让老师非常感动。”我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3 ∶ 8=15 ∶),“这是老师昨天写的一个比例,可惜由于老师不小心,给撕掉了一个数字。看,现在只剩下3、8、15这三个数字,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被撕去的是个什么数字呢?”
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都不吭声了,有的在静思默想,有的在本子上涂涂写写,还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嘀嘀咕咕……教室里出现了少有的安静。
不大一会儿,陆陆续续便有学生举起了小手,从他们微微泛着红润的脸蛋上可以看出来,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于是我便故意点了平时很少发言的小妍。
小妍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是40。”
我故作糊涂:“为什么是40,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两个比的前项一个是3,一个是15,扩大了5倍。所以后项8扩大5倍是40……”
“嗯!小妍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就把老师的难题给解决了。真聪明,老师谢谢你。”我带头鼓起了掌。
另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猜也是40。因为这是一个比例,那么它们两个内项相乘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相等。8×15=120,而3乘上40也等于120,所以撕去的数字是40。”
我高兴地说:“说得真好,既清楚又明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她吧。”
一阵掌声过后,坐在后排的高个子男生,竟直接站了起来,叫道:“老师,老师,我是做出来的。”
“啊?!你是做出来的?”我故作惊讶地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能把你所做的写在黑板上吗?”
男生快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得意地写了起来:
3 ∶ 8=15 ∶ x
3x=8×15
x =120÷3
x=40
写完后,他刚转身想回座位,我忙示意他站在讲台上,说:“你先别急着下去,兴许有的同学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要请教你呢。”
果然,一些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x”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用x?3x=8×15表示什么意思?等等。
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该男生胸有成竹,毫不含糊地一一作了回答。
问题解答完毕后,我高兴地和这位男生握了握手,激动地说:“太棒了!知道吗?你刚才所讲的,就是老师今天要教的新知识——解比例。”
说着我拿起粉笔在黑板正上方端端正正地写下“解比例”三个字,然后转身笑着问学生们:“大家刚才都听懂了吗?”“懂了!”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快乐和自信。
那堂课自然既生动又效果显著。
当我写作此文时,那节课已经过去快一周时间了,可课堂上那一幕幕让人激动的画面,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小小的改变,一次放手的尝试,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这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激活教材,才能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而激活教材的关键是激活思维,思维活跃了,更新教学方式就如从纸条上撕去一个数字那样简单。(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东关小学)
教材这样安排,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习惯的。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总觉得,如果一味地按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流程安排教学,收效不是很好,具体反映在学生要么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要么对概念模糊不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如何在这简单枯燥的教学课堂中,赋予有趣的数学味儿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学得透彻深刻呢?
通过一系列的思索,我决定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试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天,上课伊始,我在进行简要的回顾性复习后,并没有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解比例的教学,而是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不知你们愿不愿意帮我想想办法。”
一听说帮老师解决问题,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愿意!”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几个性急的学生甚至大声嚷嚷:“老师,您快说说看吧,我们一定尽力帮你。”
我微笑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不过同学们的热情却让老师非常感动。”我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3 ∶ 8=15 ∶),“这是老师昨天写的一个比例,可惜由于老师不小心,给撕掉了一个数字。看,现在只剩下3、8、15这三个数字,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被撕去的是个什么数字呢?”
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都不吭声了,有的在静思默想,有的在本子上涂涂写写,还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嘀嘀咕咕……教室里出现了少有的安静。
不大一会儿,陆陆续续便有学生举起了小手,从他们微微泛着红润的脸蛋上可以看出来,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于是我便故意点了平时很少发言的小妍。
小妍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是40。”
我故作糊涂:“为什么是40,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两个比的前项一个是3,一个是15,扩大了5倍。所以后项8扩大5倍是40……”
“嗯!小妍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就把老师的难题给解决了。真聪明,老师谢谢你。”我带头鼓起了掌。
另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猜也是40。因为这是一个比例,那么它们两个内项相乘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相等。8×15=120,而3乘上40也等于120,所以撕去的数字是40。”
我高兴地说:“说得真好,既清楚又明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她吧。”
一阵掌声过后,坐在后排的高个子男生,竟直接站了起来,叫道:“老师,老师,我是做出来的。”
“啊?!你是做出来的?”我故作惊讶地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能把你所做的写在黑板上吗?”
男生快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得意地写了起来:
3 ∶ 8=15 ∶ x
3x=8×15
x =120÷3
x=40
写完后,他刚转身想回座位,我忙示意他站在讲台上,说:“你先别急着下去,兴许有的同学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要请教你呢。”
果然,一些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x”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用x?3x=8×15表示什么意思?等等。
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该男生胸有成竹,毫不含糊地一一作了回答。
问题解答完毕后,我高兴地和这位男生握了握手,激动地说:“太棒了!知道吗?你刚才所讲的,就是老师今天要教的新知识——解比例。”
说着我拿起粉笔在黑板正上方端端正正地写下“解比例”三个字,然后转身笑着问学生们:“大家刚才都听懂了吗?”“懂了!”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快乐和自信。
那堂课自然既生动又效果显著。
当我写作此文时,那节课已经过去快一周时间了,可课堂上那一幕幕让人激动的画面,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小小的改变,一次放手的尝试,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这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激活教材,才能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而激活教材的关键是激活思维,思维活跃了,更新教学方式就如从纸条上撕去一个数字那样简单。(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东关小学)